收藏
0 有用+1
0

书吴道子画后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苏轼为史全叔收藏吴道子的画创作的题跋
《书吴道子画后》是北宋文学家 苏轼 于元丰八年(1085年)为史全叔收藏 吴道子 的画创作的题跋。文章指出任何学术技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而吴道子的画和 杜甫 的诗歌、 韩愈 的文章、 颜真卿 的字一样都是各自领域中的高峰。文章还具体分析了吴道子画的特色,并提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精辟论断。全文篇幅简短,善用比喻,行文生动。 [1]
作品名称
书吴道子画后
作    者
苏轼
创作年代
北宋
出    处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卷六十
作品体裁
题跋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1. 1.
    吴道子,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画家,有“画圣”之称。
  2. 2.
    知(zhì)者:同“智者”,聪明有智慧的人。
  3. 3.
    能者:有能力的人。
  4. 4.
    述:遵循。
  5. 5.
    百工:指各种工匠。
  6. 6.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7. 7.
    备:完备。
  8. 8.
    杜子美: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
  9. 9.
    韩退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10. 10.
    颜鲁公: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封鲁国公,世称颜鲁公,唐代书法家。
  11. 11.
    毕:完。
  12. 12.
    见(xiàn):通“现”,出现。
  13. 13.
    乘除:本指数学上的乘法和除法,文中指各种笔法的相互作用、消长。
  14. 14.
    数:尺度。
  15. 15.
    毫末:动物细毛的尖端,表示细微。
  16. 16.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既合于法度、规律,又能表现出新的意趣情态,在豪放的风格之外寄寓着微妙的神理。
  17. 17.
    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文中用以比喻吴道子手法纯熟。
  18. 18.
    史全叔:作者好友,生平不详。 [3]

白话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文章开始高度概括了艺术发展的规律:“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这就是说艺术经验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决非一个人独力能完成。这种从发展看问题的观点,当然是正确的。“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指出无论学术文化还是百工技艺都是经过长期发展才完善的,杜诗、韩文、颜书、吴画均在前人基础上集大成,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古今之能事毕矣”。这个评论一直存在,无论是什么朝代仍不变,说明作者卓有识见。然后分析吴道子深厚的画功,“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比喻吴道子画人,如夜里点着灯,人影立现那么纯熟。认为他的画“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就是说画得既准确又传神。接着又非常辩证地阐述了吴画的精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寻常人作画要么“守法度”,遵循旧套路,缺乏新意;要么风格豪放却缺乏韵味。吴道子能在一般的法度之中创出新意,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更妙的是,吴画能在豪放以外藏着妙理,也就是画里含有诗意哲理发人深省。作者善画,当然也爱名画,尤其对吴道子的画深有研究。所以他说:“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作者说自己能鉴别吴画的真伪,却不太能鉴别一般画家的作品的真伪。这表明了好的艺术品有强烈鲜明的个性。他还感叹当时吴画的真迹太少,所见多为假冒伪劣。
【清】 沈德潜 《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四:举一画而他可类推。道子之画,子瞻之评,唯圣神于此艺者能之。 [6]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宋神宗时因与 王安石 政见不合请求外调,历任杭州通判与密、徐、湖三州知州。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朝,召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又贬惠州,再贬琼州。宋徽宗即位,赦还,途中卒于常州。“ 唐宋八大家 ”之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