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个回答
印象派的画作,在世界范围内,都收获了无数的粉丝和极大的欣赏热情。这些画,简单明了,描绘了一些恬静的山野,潺潺的流水,温柔的睡莲,炙热的阳光,午后的聚会,即使你觉得它没什么用,但基本上没有人会反感这种形式的艺术吧。
用「好看」来讲述印象派是简单粗暴的,但也是正确的。
它们确实是好看;但又不至于简简单单的视觉讨喜。
我把这些年来自美术馆内看到的一些印象派的绘画,结合了一些读过的文本,制作了一个小视频,分享给大家。不想读文字的,可以直接看这个视频:

印象派的画作,无论是画山水、画人物、画花草,都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也就是艺术家本人追求的一种「稍纵即逝」感,a fleeting moment,把当时自己的双眼和心理感受到的景色,以一种印象般的风格,呈现在画布上。这种画面风格,类似于我们 中文里说的「一瞥」 。
同时,印象派的画面特色呈现出来的是潇洒自如的笔触,十分洒脱,十分粗旷,十分潦草,也十分写意。
把印象派和它出现之前的沙龙绘画、以及沙龙画家崇拜的古典大师们相比, 笔触(brushwork) 的痕迹很明显,简直像是一百多年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等人所追求的「 绘画的行动感 」了。
所以,当印象派与1874年第一次在巴黎办展的时候,沙龙画家和上流社会是一起看不上、瞧不起的。印象派就是那个世纪的当代艺术,走在了大众审美的前面。
如何欣赏和理解印象派绘画,我总结了四大要点,记住这四点,印象派怎么看懂一点也不难:
1,❤️ 印象派画家热爱:户外创作
沙龙画家和他们崇尚的古典大师们,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画室中工作,使用真人模特,巨大的画布,成功的大画家更像是一个公司或工作室形式,有很多助手,接受内容订件。这样的画作,一般来说,都画面画幅巨大,内容气势磅礴,人物众多,构图精心设计,丝丝入扣。一幅这样的画可以画上个大半年甚至好几年,类似的作品就像是《夜巡》和《拿破仑加冕》。
虽然说17世纪,荷兰画家们就开始在户外创作风景画,但是风景画的地位一直不高。就连后来,在英国发展出John Constable和J W Turner这样热爱自然的大画家,他们的户外活动也多半是属于写生和记录,真正的「作品」都还是回到画室之内完成的。
而印象派画家多半是个体户,独行侠,室内待不住,一个人背着画材就去户外创作了。因此,从画作的物理性来看,印象派他们的画幅一般而言都不会很大,因为太大了不好搬动,也不好画完。
在户外创作,天气、光线、温度、事件,说变就变,因此印象派的画家必须快速完成一幅画,在细节上就不像是沙龙派画家那么精雕细琢,粗放型的笔触就这样出来了。
2, 不追求「永恒」而是「稍纵即逝感」
之前的沙龙画家和他们崇尚的古典大师,都是喜欢在画面里追求一种高不可攀的「永恒感」,人物的衣饰姿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空间里的排列,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为了保证一种画面的永恒美感,一种绘画的仪式感,一种内容与形式的高贵。
而随着自由精神抑制在西方世界出现,艺术中的自由派也开始反思这种永恒的高大上趣味。
写实主义绘画(Realism)就已经开始挑战沙龙美学了,他们不画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东西,而画一些农民、农田,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真实面貌。
例如,库尔贝(Gustav Courbet)就建立了自己的绘画圈子,崇尚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库尔贝还在1855年弄了一个自己组织的画展,就展出那写实主义的绘画。但是和后面的印象派绘画相比,这些画,还是在画室内完成的,还是过于设计了一些。
1863年,在巴黎,一群人举办了一个特殊的画展,专门展示了那些被沙龙展览拒绝的作品。就包括了一些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的作品。
马奈不属于印象派,但绝对是承上(古典大师)启下(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模仿和借鉴古典大师的内容、风格与美感,但是在画法和空间意识中,又把现代绘画慢慢从「透视法」的绝对正确和固定模式中解放了出来。他本人也和印象派的一批青年画家生活在同一时期,是很好的朋友,在思想上也会相互影像。
关于马奈,我之前做过一次知乎Live,如果感兴趣「绘画中空间意识的转变」值得一听:
说回到印象派,打破常规,不追求传统美感,不尝试制作艺术中虚无缥缈的永恒感,反而是 追求一种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稍纵即逝」感 ,成为了他们的共同性。
无论是,莫奈、毕沙罗、雷诺阿,还是后来的梵高、塞尚,其实都是更在乎世界万物在自己的眼中,那忽闪一下,留下的感觉。
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秒,世界都在改变,天光云影都在变,风景颜色也是,人物的心情也是,而这些东西有时候比细细雕琢的永恒感更难捕捉到。生命里稍不留神就会遗失的美好——这些大概就是印象派画家不断自我挑战,一次次出门远行,一次次摊开画布时想要画下来的东西。
3, ❤️记录现代生活的样子
印象派画家喜欢走出画室, 画自己生活的周围 ,画自己的家乡的山景、巴黎郊区的树林、公园里的湖水、午后的花园下午茶、郊游时的欢声笑语,这些人捕捉和记录的自然人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了19世纪末人类文明的样子——人类文明进入到现代主义生活方式之后的样子。
你会发现,很多从来没有在绘画中出现过的事物和场面,开始在这些画家的笔下出现了:
农田里的工厂和烟囱,有着粗大墩子的大桥,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冒着白烟呼啸而过的火车,车水马龙的巴黎市区,都市人在巴黎街头散步的样子。
这些都是 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城市诞生的样子,中产阶级生活范本 的呈现。
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娱乐生活、喜好与趣味,都展现和记录下来了人类「摩登生活」的场面和状态。让人们可以直接在很多印象派的画作中,领略到一个处在世纪之交、生活变革、城市发展的积极时代中的艺术家视野,感到一种从唯美的田园风光逐步向文明进步的新时代迈进的阳光与自信。
除了在画面本身记录和展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 创作的技术层面, 也可以感到现代化的出现。
管状颜料 的发明,帮助了印象派画家去户外创作,新的颜色和新的材质的发明和生产,使他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色彩理论与光学研究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一批印象派画家朝着一个更严谨、更加科学化的方向探索。
1839年,法国化学家Michel-Eugene Chevueal发明的 色彩理论 ,告诉了人们,人类的眼睛是如何通过对比而对颜色进行消化和分辨。这一理论极大地刺激了「点彩派」(Pointlism)的绘画,如修拉和西涅克。
还有, 摄影术的出现 ,很自然地影像了绘画这门艺术。
一部分画家开始在画面中尝试一种类似「快照」的构图,以捕捉一种事物和人物的运动感。
另外,既然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技术发明,可以迅速地逼真捕捉下一个场面或人物的外貌,那么,在绘画艺术中,把一个东西画得再逼真,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摄影术的发明,也侧面刺激了印象派的画家,让他们走上了一条更加追寻内心世界,而不是捕捉外部真相的样子。最好的例子,就是塞尚,这个孤僻倔强的法国人,成为了艺术史中第一个「用两只眼睛看世界」的人,直接起到了启发后来整个现代艺术打造之大工程的革命家意义。从此,绘画以及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开始朝着一个「抽象化」的方向发展而去。
4, 艺术=艺术家 / 艺术的个人化历史倾向
「这世界上没有艺术品,只有艺术家」。
贡布里希爵士的这句话,从描述印象派画家的角度来说,十分准确。
在美术馆里,很多时候,看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基本上不需要看注释名牌,草草看看画面的内容、主题、风格、笔触、色调,有时候都可以准确地定位画家是哪一位。
莫奈喜欢重复画一个东西(如草垛、睡莲),画一个建筑物(圣乔治大教堂);塞尚喜欢画桌子上的水果和水罐,喜欢画家乡的圣威克多山;雷诺阿喜欢画美丽的少女和小孩,喜欢把人物和风景都加上一个「美图秀秀」一样的柔光滤镜。。。这样的风格太明显,主题和技法也都充满了这些艺术家不同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趣味。
很多时候,你看着莫奈的粉色的、蓝色的、紫色的草垛,和塞尚蓝色、绿色、橙色的苹果,你真的觉得,他们画什么都不重要。因为, 这些画家,并不是在乎和热爱他们笔下的这些物体,而是真的热爱和痴迷于画画这件事本身 。
还有关于印象派画家们说不完的逸闻趣事,尤其是到了后印象派的三位,梵高、塞尚、高更,这几个老哥哥一个个都是奇葩故事讲不完,人生经历超坎坷,后世的八卦与猜想不断。就看看好莱坞有多少改编自此三人的剧情片就可窥见一斑了。
所以, 印象派之后,艺术=艺术家,的这个时代趋势被无限放大了 。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爱梵高这个人,超过了爱他的画作。就是这个意思。
而艺术的私人化、个人化,艺术家个人地位在艺术创作中占据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观众对于艺术的理解问题,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与「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分不开。甚至是说,印象派之后的所有艺术创作,其实客观上看,都可以看作是「艺术品大」还是「艺术家大」的这个权重问题的来回较量;这一趋势尤其是在进入到当代艺术的范畴之后,看看抽象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关系美学等等,都是这个权重问题的讨论。
刹车,不写了。再写下去,已经超出了题目「怎样欣赏印象派的画作」的问题范畴了。
希望大家觉得有用!
======================
如果喜欢我的视频,还可以去油管和B站找我玩,我常会发布看展览的vlog,争取一个星期更新一个视频。
想 Follow 我的艺术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搜「了不起的苏小姐」
《布林客》投稿请联系:blink.art.magazine@gmail.com;微信公众号,请搜索「blinkzine」
谢邀。
若您懒得看长的,我可以教您一个最简单的、绝对正确的、经过权威推荐的、欣赏印象派画作的法子:
靠后一点,眯起眼看。
别笑,这是《艺术的故事》作者贡布里希半开玩笑的一个方法。
比如,下面莫奈1873年传奇的《印象·日出》,一年后在印象派第一次展览展出,也是印象派得名的原因。
您眯起眼看,是不是觉得看到诺曼底的勒阿弗尔日出光线啦?
如果您乐意看长一点,那我也可以说个长一点的版本。
一个基本要旨:
别把印象派的画当做3D的雕塑,而当做一个2D的绘画。
别把印象派的画当做一张摆拍的照片,而当做一个动态的、光影流风的瞬间。
欧洲古典艺术自文艺复兴开始,分两派师承,好似华山的剑宗气宗,互相攀比。
一条是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学院派)。重视线条、素描、构图、光影。我姑且把这称作 雕塑式审美。
一条是手法主义→巴洛克→浪漫主义。重视色彩、情感与速度。我姑且把这叫做 2D色彩审美 。
学院派嘛,就画得精美又和谐,希望你看着画觉得以假乱真,明明是2D,却有一种看3D雕塑的感觉,还应该是和谐美:比如安格尔的《大宫女》,明明脊椎那里比例长得不对劲,但依靠素描和光影,让你觉得既美又真实呢。
浪漫主义嘛,那就是澎湃挥洒色彩热情动态紧张。学院派如果是静若处子,那浪漫主义就是动若脱兔。比如浪漫主义雄狮德拉克洛瓦这一幅,是跟安格尔打擂台用的:
哼!感受一下这种杂乱动态暴力扭曲血腥华丽的审美吧!
但一直到19世纪中期,新古典主义学院派,也就是静若处子的雕塑式审美,是为主流。
既然是主流,当然有许多家要来反。
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先打了古典派的擂台,如上述。
然后是现实主义的库尔贝要来打擂台:干嘛老画那些静若处子岁月静好的?我就要画现实的不那么美的:
然后是巴比松画派诸位爱画风景的:干嘛老是在画室里画那些石膏成品?我们要去户外画活的风景!比如柯罗这幅典型的风景画。这是1860年代左右了。
好了,到印象派了。
1862年,22岁的莫奈和20岁的雷诺阿,以及23岁的西斯莱,外加21岁的巴齐耶,在巴黎相聚了。
这就是最初的四人组。长话短说,他们四个人离经叛道,讨厌学院派。
学习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库尔贝的现实主义,跟巴比松画派老几位一起玩。
所以他们 讨厌官方绘画沙龙,讨厌人体素描,喜欢色彩,喜欢还愿真实,喜欢现实生活,喜欢户外,喜欢浮世绘。
1863年官方沙龙落选作品里有马奈著名的《草地上的午餐》,这种色块对比强烈、笔触迅速的感觉,让莫奈们着迷。
后来他们慢慢摸索风格,又吸引了毕沙罗们的加入。到十年后,基本上风格成型了。
他们讲究现场高速绘画,用细碎的笔触描绘光影,把握瞬间气氛。画得不精致不细也不太逼真,但很有感染力。他们在意的是色彩和光。
1874年这群人组了一个画展,被外界嘲讽说是“印象派”。但这标志着他们的风格成型。
当时莫奈和雷诺阿的风格如下:
别管这些画逼真不逼真细不细致,如果觉得太粗,可以用贡布里希的法子眯眼看——您有没有感受到阳光与风呢?有没有感受到那时的声音与乐舞呢?
通过细碎笔触与色块,制造速度、光影、风、瞬间氛围的捕捉。
这就是早期印象派最典型的风格。
如果只是鉴赏印象派绘画,其实到这里您已经把握住了。
后面的就更复杂,因为涉及到派系斗争和绘画史了。
您确认要往下听?
1874年印象派那群小伙子第一次组团聚会时,还是一群松散的年轻人。但五六年后,内部变了。
印象派的风格也分裂了。
印象派的一大贡献,是 完全终结了古典学院派的3D审美,并且解放了思想 。
所以印象派的成功,也意味着现当代艺术的开始。
但这个盒子打开后,大家解放了思想,发现自己可以有许多玩法。
所以印象派后来分出了许多。比如 后印象派三杰塞尚、高更、梵高 。
严格来说, 他们三位其实可以不算印象派,而自立门户为宗师 ——和莫奈与雷诺阿的早期印象派,大不相同了。
塞尚回到南法,研究色块去了。所以塞尚后期的画更在意 色彩的体积感 。这个间接催生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所以老毕一直说“塞尚是我们所有人的爸爸”。
高更嘛,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原型了。
他决心放弃一切已有画法,跑去塔希提,找当地艺术的感觉,所以他对色彩和平面艺术的感觉更到位:
梵高则是在1886年之前画风幽暗,1886年到巴黎接触了浮世绘,开始按照浮世绘那种玩法,画斑斓明丽、充满感情的色彩。
下面左边是日本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的作品,右边是梵高。感受一下梵高卷曲华丽的笔触。
莫奈的细碎笔触招来个崇拜者,就是 点彩派的修拉 。他大概想:莫奈的细碎笔触可以构成画,那么用彩点能不能构成画呢?嗯:
当然,莫奈与雷诺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雷诺阿经历了巨大变化,见此:
莫奈则是到了晚年,越来越痴迷于他的睡莲了。他不再画天空与风,而在意流水光影。比如这是橘园博物馆里他著名的睡莲壁画。我贴近了拍,您能感受到颜料的厚涂和立体感吧?
如果您还有耐心看得下长东西的话,可以看这个答案:
如果还对印象派老几位有兴趣的话,我写的《莫奈和他的眼睛》,以及翻译的法语漫画《莫奈:逐光者》,估计都有帮助——虽然后两本书除了鉴赏,还涉及八卦就是了。
当然了,上面说的已经属于艺术史的事了。就像我们吃个火烧不用考虑火烧在面食发展史的作用似的。
如果只是想欣赏印象派绘画,那就还是这段话:
放弃静态的仿3D审美,把握瞬间的光影、色彩、动态、氛围。
如果真不行,退后几步眯眼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