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钢琴,羽管键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钢琴替代的?这个过程有没有哪位作曲家或者钢琴家对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注者
33
被浏览
5,257

3 个回答

背景知识:

首先搞清楚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乐器。目前中国国内在描述:Harpsichord、Clavichord、Fortepiano、Modern Piano这几种很不同的乐器时,还没有统一的翻译名称。Harpsichord有叫“羽管键琴”、“拨弦古钢琴”、“大键琴”;Clavichord有叫“小键琴”,“楔锤键琴”;Fortepiano叫“古钢琴”、“古典钢琴”;更有的,索性把这些都叫作“古钢琴”。

这里要解释几个词根:

“Chord”指“弦、弦组”:表示是弦鸣乐器,管风琴就没有Chord词根,因为他是气鸣乐器。

“Clavi”指“键子”:在法语里,所有带键的乐器,管风琴,Harpsichord,Clavichord,等等,都称“Clavecin”,即“键琴”;

“Harp”指“竖琴族的,拨弦的”;

“Forte”和“Piano”分别指“响、强”和“轻、弱”。

本身“钢琴”这个翻译就很不搭调,他指的是这种“键琴”的弦是钢线,而不是强度较低的铁线。这个名字的时代背景,是1834年英国伯明翰的金属线厂webster & horsfall制作了铸钢的琴弦,推动了一波琴弦材料的革命,各厂争相尝试不同种类的钢弦。而恰巧piano传入中国是在不久之后的1840年代。中国语言下的“钢琴”一词指的其实是“装钢线的键琴”。

由于“钢琴”一词已经深入人心,不宜纠正,本人建议其他带键盘的乐器一律称“键琴”。

1.Harpsichord:

最早出现在14世纪末。如上文,顾名思义“Harp”即指“拨”,机械结构是把“拨子”联动在键盘上演奏,个人认为翻译为“拨弦键琴”最为合理。

其拨子通常是羽毛管的切片制作。中大型鸟类的硬羽,其羽管有一面生长有坚硬的、平坦的结构(羽管整体为圆筒状但有一面是平的)。把该一面切下来,削成片状薄片用来拨弦,因此也称“羽管键琴”——但拨子未必都为羽管制,也有用硬化的皮革制作的。
现代仿制的拨弦键琴通常用聚甲醛(一种塑料)代替羽管,原因是聚甲醛价格便宜,且稳定耐用。

羽管价格较高,且只有野生大雁,渡鸦等较大的鸟类翅膀上的硬羽可用。另外,某些农药的使用会导致鸟类食用的谷子,蠕虫等携带残留农药,进而造成野生鸟类羽管质地不佳,目前仅加拿大、北欧等对农药管控较严,农业化低且森林覆盖较高的地区有可供猎取的鸟类。而家养鸟类因缺少飞行,其硬羽根本不够硬。同时,制成的羽管拨片还需要定期上油,寿命较短仅能使用5-6年。

经过15-18世纪后期将近4个世纪的发展,拨弦键琴发展出多重键盘,不同音色的音栓。但最终在19世纪初几乎被当时风靡的Fortepiano取代。

2.Fortepiano:

Fortepiano也称Pianoforte,Piano(钢琴)即Pianoforte的缩写。顾名思义,forte即响、强,piano即轻、弱,即能演奏轻响的键琴。要注意,它不是第一种能弹轻响的键琴乐器,之前有Clavichord(楔锤键琴,这里因问题不包括就不介绍了)也能演奏轻响。

“Fortepiano”是一个近代为了与“Pianoforte”即“现代钢琴”(在意大利语里钢琴一直叫全称pianoforte而不是简称piano)相区分而生造的一个词,历史上,这种乐器从来就叫“Pianoforte”。由于其和“钢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为“古钢琴”更合理。

“古钢琴”从18世纪初发明到20世纪初成型,两百年经历了极其巨大的改动。以至于大小形状、机械结构、制造材料都经过了很大变化。业内(古乐器制作与演奏)不得不用某一设计的发明者、生产作坊名称、流行地区、年代等,来给不同时期的古钢琴命名。

第一个设计出古钢琴类乐器的人,是意大利人Cristofori。他原本是制作拨弦键琴的,以致他给自己的新发明命名时,是称其为“能演奏响和轻的大拨弦键琴”(gravi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

目前最早的Cristofri古钢琴记载(出现在美第奇家族乐器目录)是1700年,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早。但是Cristofori设计的击弦机构太复杂,制造和维护都比拨弦键琴困难。德国制琴师Silbermann仿制了Cristofori的古钢琴,1730年代,老巴赫试着弹过,说“不是好乐器”。Silbermann发明了延音踏板,这个设计沿用至今。1747年巴赫晚年又尝试过Silbermann的改进版本,还给Silbermann的琴打过广告,用过“头发duang”,笑。

18世纪后半段的古钢琴制造,主要由维也纳制琴师垄断,也是这段时间,古钢琴在音乐界开始逐渐和拨弦键琴平起平坐。因为维也纳制琴师放弃了Cristofori的击弦机构,自己发明了一种结构简单且稳定的“Viennese Action”(维也纳击弦机),使得古钢琴的演奏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

“维也纳击弦机”是由Silbermann的徒弟,德国人Stein于1769年在奥古斯堡发明的。1770年代Stein完善了这种击弦机构,经过莫扎特的推广,开始于1780年代在维也纳盛行。制琴师Walter,Graf等人为维也纳制琴派的代表人物。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该时期的演奏家作曲家,都是这种“维也纳式古钢琴”的忠实客户。其中,贝多芬与维也纳制琴师Graf和英国制琴厂Broadwood有直接的交流。Graf常年为贝多芬定制乐器,贝多芬钟爱Graf的琴。Graf还在1826年为耳聋的贝多芬定制了一个加大音域且每个音都有三根弦的琴。在收到从英国运来的Broadwood为贝多芬定做的琴之后,贝多芬创作了奏鸣曲29号:Hammerklavier。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等浪漫派作曲家在年轻时也常使用这种乐器,但之后都因为音乐风格的需求转而使用当时演奏能力更强的使用“英式击弦机”(见下文)的乐器。

3.Harpsichord的淡出:

大约在18-19世纪之交,拨弦键琴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原因有很多:

a.很多伟大的法国羽管键琴制琴世家随着大革命和贵族音乐沙龙的消失而没落,不是因战乱流离就是上了断头台。余下的转行做fortepiano。

b.音乐风格的变化,通奏低音逐渐淡出,而晚期炫技的键琴作品让羽管拨子难以反应,而Viennese Fortepiano以其稳定性和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占得上风。

c.羽毛笔的没落和金属笔健的盛行是最后一根稻草。直到1820年代,很多人还使用羽毛笔写字,虽然金属笔尖之前就有,但产量低,很贵。182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成熟,金属笔尖大量生产,普通民众家里不再有用剩的羽毛笔收购,维护拨弦键琴的成本加大。

恰逢贵族没落,很多音乐家都承受经济来源转型期,从在宫廷领月俸,变成靠教学生、出版曲子、开音乐会谋生,钢琴作为现成的,地维护成本的乐器,正好接替了拨弦键琴的地位。

4. 维也纳式与英式击弦机:

1820年代,维也纳制琴师的统治地位开始被英国制琴师挑战,英国依托工业革命的大批生产,钢琴价格变低,设计也开始相适合工厂机器生产的方向变化。

这里要明确的是古钢琴的发展有两条主脉。

一脉是沿袭Cristofori的击弦机,从意大利的Cristofori,到德国的Silbermann,再到英国的Broadwood以及19世纪其他使用改良版Broadwood击弦机的制琴师,因此通常称这种击弦机构为“English Action”即“英式击弦机”;

另一脉是沿袭“Viennese Action”即“维也纳击弦机”的维也纳制琴师,从1770年代的Stein,到1790年代的Walter,再到1800年代的Graf和其他60余位制琴师。

使用维也纳击弦机的乐器在19世纪中页,逐渐因演奏能力不如使用英式击弦机的乐器而被淘汰。现代钢琴的直接祖先是英国一系,而不是维也纳一系。因此,从Cristofori到现代钢琴的一脉,都称作“某某Pianoforte”,而独立出来的维也纳古钢琴则称作“某某Fortepiano”。这一名称的倒置十分巧妙,因为两种击弦机构的琴棰摆动方向正好相反。下文开始使用这两个名称分别指代这两种乐器

5.19世纪英式Pianoforte的技术进化:

使用英式击弦机的Pianoforte在1850年代完全取代了维也纳Fortepiano的地位,并走上了技术进化的道路。这一时期钢琴开始推广到欧洲的新兴中产阶级中。

英国的Broadwood大量生产一种Square Piano,顾名思义,形状是长方形,弦长排练是横向的。这种乐器在十九世纪风靡欧洲,是中产家庭必备。肖邦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都常在这种乐器上弹着玩。

巴黎作为新的文化都市也涌现制琴家:Erard为李斯特制琴,Pleyel则为肖邦制琴。

在1820年,Erard改进了Broadwood的击弦机,加入一根复奏杠杆,使得琴键不用完全抬起就可再度演奏。

原先不论Fortepiano或Pianoforte,其弦锤头用的是木芯包裹皮革,英国工业革命后,羊毛毡产量暴增,法国人Pape在1826用羊毛毡代替皮革包裹锤头。这一设计显著提升了钢琴音色的纯度。

1844年法国人Boisselot发明了保持音踏板。

美国人也不落后,1843年波士顿的Babcock与Chickering & Mackays琴厂合作,发明了整块的铸铁版。原先,琴弦是张拉在钉入木质琴壳的弦钉上,而随着设计的音域越来越广,弦张力不断增加,木制琴身无法承受。为防止张力太大损坏琴身,制琴师不得不用铁条支撑琴身。Babcock干脆把弦张拉在整块的铸铁版上,完全断绝了弦张力对琴身可能的损害。

1834年英国Webster & Horsfall制作了铸钢的琴弦。铸钢琴弦再之后代替了传统铁弦。

1820年代,之前提到的法国Pape和美国Babcock都设计了低音弦越过中音弦相互交叉的Cross-stringing。其目的:一是可以缩短琴体的长度;二是可以形成中音与低音区的协震,让声音更加饱满浑厚。这一设计在1859年被美国的Steinway(即今施坦威钢琴)付诸实践并注册专利。

6. 斯坦威的技术整合与现代钢琴的定型:

Steinway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顶级钢琴,历史悠久,其设计基本定型了现代钢琴的形态,在其统治下其他设计基本被遗忘了。

这里要纠正一个国人普遍的错误认识:施坦威不是德国牌子,虽然它的奠基人是德国人,现在也有德国汉堡和美国纽约两个施坦威厂,但施坦威公司最初是Heinrich Engelhard Steinweg于1853年在美国纽约创立的。Steinweg家族本来在德国有Steinweg牌子,Heinrich的大儿子留在德国继承了Steinweg,而Heinrich自己带着老婆和七个没长大的孩子去了美国开办了Steinway。1865年大儿子把德国的steinweg生意卖给了Grotrian,就是现在德国的的Grotrian-Steinweg。

在1860年代开始Steinway开始整合上一节提到的许多设计,最终定型到由小到大的:S,M,O,A ,B,C,D八个型号。施坦威是站在19世纪上半页这些制琴师的巨人肩膀上,随后统一天下的始皇帝。Steinway的设计基本达到了完美,以致其他设计上的更改都显得画蛇添足。自此Pianoforte基本定型,直到今天仍没有显著的变化,“现代钢琴即施坦威”。

这一定型也把19世纪的其他更早的设计与现代钢琴区分开来,在提到这些乐器时,一般称作“Early Piano”即“早期钢琴”,或“Romantic Piano”即“浪漫派时期的钢琴”。个人人为对大众而言“早期钢琴”的翻译更好,对业内人士索性以制琴师和年份命名。

以下汇总我认为合理的名称与翻译:

Harpsichord:拨弦键琴;

Cristofori Pianoforte:克氏古钢琴

Fortepiano:维也纳式古钢琴

维也纳式与克氏可以统称为古钢琴

19世纪英式击弦机一系到斯坦威为止:早期钢琴;

沿用斯坦威设计的钢琴:现代钢琴;

7. 拨弦键琴的复兴:

自从1800年代被古钢琴取代后,直到1900年代,古乐风潮兴起,拨弦键琴才逐渐又被人提起。这段时间里有人弹,但主流上的确是被淘汰了。

1900年代英国人Dolmetsch率先开始重建拨弦键琴,他制的琴完全按照当时存世的古琴,质量很高。但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毁坏了很多16-19世纪的文献原件和私人收藏的古琴,拨弦键琴的复原运动因此遭受一次断代,直到1960年代,拨弦键琴复原才又逐渐兴起。

一开始在1960年代,很多做拨弦键琴的是本来是钢琴工人出身,要不是有钱的好事者,。他们用钢琴的那一套做拨弦键琴,材料,设计,都和原来的琴不同,这种试验品已经被淘汰。问题下面另一个回答里的照片就是这种琴。

这种琴弹起来根本不是原本拨弦键琴该有的声音。国内规模很多人只见识过这种乐器,声音又闷又死,手感也不好。结果接触过这种琴的人又半瓶水晃荡,推而广之,反过来指导更外行的人说巴洛克音乐听起来就是这个模样,这是非常错误的。

198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发达,拨弦键琴制琴家开始测量存世的古琴,用一样的形制,材料和工艺制作。本人不才,干的这行。真实的古琴和真仿古琴,声音洪亮饱满,手感温润如肉,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冰冷无情的感觉。而且可以通过连断和触键演奏出情感丰富且婉转曲折如人说话一般的音乐,有独特的美感。巴洛克与文艺复兴音乐从来就是充满感情的人文主义的而不是死板干瘪的僵尸。

长篇大论,希望拨开国内古琴钢琴行业许多“人为”的“战略迷雾”,让大家了解到真实的键琴历史。

首先你提出这个问题是不够严谨的。严格意义来说,羽管键琴其实到今天也没有说完全被钢琴所替代,它并没有消亡。在演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初期的音乐时,因为羽管键琴独特的拨弦方式,单弦发声的方式能够发出洪亮又纯净的声音,听起来没有杂音 ,最能够准确的把握当时音乐的特征,受到现代音乐家们的欢迎。

随着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于1709年开始对这种拨弦古钢琴改造开始,经历了克里斯托弗·高特立博·施罗特,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约翰·邵荷,弗里德里奇,约翰·安德雷亚斯·施泰因等人的不断改进,才一步步的形成了现代钢琴的样子,而羽管键琴与钢琴的竞争也随着钢琴在不断更新迭代中败下阵来,相对于音乐家们更偏爱有拖进效果,可以自如的控制音量,声音和表现力也更为丰富的钢琴,从而使羽管键琴在音乐版图上消失了近一个世纪。

但是,就像开始所说,正是羽管键琴不及钢琴的这些“缺点”反而成为了它的“特点”,使在演奏一些特定作品的时候能够达到钢琴所不具备的能力。比如它的音量偏小,延音更短使得它演奏出的慢板更流畅,更适合装饰音的演奏,也使演奏者得以使用重叠式的延音奏法。它的力度变化得相对“刻板”也使演奏者能够更宏观地思考作品结构,以达到音乐表现的灵动和诗意。它拨弦的声音更加贴近,而且传承了琉特琴的韵味和文化。

所以说羽管键琴并非已完全被钢琴所替代,即使在公众视线中出现的极少,但我身边的钢琴演奏家和老师们都以能珍藏一架羽管键琴为荣。在听惯了现代钢琴的声音后,偶而听听羽管键琴用清脆明亮的声音演绎着古典乐曲,想来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时至今日,无论钢琴,抑或是羽管键琴,两者都局限又有优势地表现音乐的本意和艺术的灵魂,说是谁被谁所淘汰和取代并不准确,毕竟这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更何况艺术的载体本就分不出个高低伯仲来,表现形式多样才是当今艺术的发展趋势。

附图为我在2020年英国伦敦钢琴拍卖会拍得的一台羽管键琴,还没等回国,就已被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