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雍:电影评论集《少年的镜子》后记

张雍:电影评论集《少年的镜子》后记

影评:与电影发生联结的一个可能

在最初,我想将本书的书名定为《崭新的电影史》,以此来“标榜”本书所关注的电影都是“新鲜”的。在经过编辑老师的建议与我迅速地考虑以后,确实是感觉以“电影史”为名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所以最后将本书命名为《少年的镜子》。

之所以想到了“镜子”,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写影评的时候,动不动就要用“镜像”这个语汇;另一方面,我想,于我而言,电影确实是如同镜子一样的存在。记不清有多少次,在看电影与写影评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个人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投射到某个镜头、某个角色、某个色彩上面。

说来惭愧,在很多年以前,虽然偶尔也写一写电影评论,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位“影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的我对于这个身份略感“不屑”。在当年的我看来,做电影,就是要做导演、演员、编剧,活在镁光灯下,成为被研究的、被评论的人。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以及那时候对于舞台剧的好奇心,所以当我误打误撞地在艺考进入北电电影学系面试的时候,表现得随心所欲、一塌糊涂。

后来,记不清是在哪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要以电影评论为志业,甚至萌生出了要成为“中国的巴赞”的雄心壮志。固然,我可以在此“夸夸其谈”电影评论所承担的重大使命,但是“写影评”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意义便 在于——为我提供了与电影发生联结的可能与机会。

当我无数次被电影的“光晕”所击中的时候,我会不由得心想,即使我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名字走进电影史,但是只要还能一直做电影的观众,便是一件幸事。

感谢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学院和戏文系不仅教给了我知识,还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艺术的真谛。在此特地感谢蔺文锐老师、安莹老师、颜全毅老师、王强老师,多年来耐心聆听和解答了我很多“懵懂无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诸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到了老师们对于教书育人的热情和对于文学艺术的坚定。当然,还要再次感谢安莹老师愿意为本书作序。

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在我痴迷于电影的时光里,已经记不清看了多少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理论著作。当然,我也曾经无数次幻想和下定决心,未来要在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一本关于电影的著作。一晃时间过去,美梦成真、未来已来,当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感恩之情。在此,感谢编辑苗老师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心血。

感谢互联网,特别是感谢知乎,给了我一片天地来安放 自己对于电影的表达和热爱。

感谢父母,在我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你们一直在背后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着我。

感谢远在天堂的安德烈·巴赞,每次当我感到迷茫之际,我都会重新返回到“电影是什么”的追问与思索。

感谢电影。

最后,我想把祝福送给本书:希望等几十年后,甚至是一百年后,《少年的镜子》能够成为未来的电影研究者的“参考文献”。尽管那时候,我的肉身或许已不在人间,但是我的思想仍然在文字与光影之间,期待着一场又一场的“隔空对话”。


张雍

2022 年 10 月 31 日

发布于 2023-08-04 18:40 ・IP 属地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