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鲁特蒙古沿革
瓦剌出自元朝时期的“斡亦剌部”,所谓的“林木中百姓”。自也先死后,瓦剌势力衰弱,不断西迁。加上俺答汗与喀尔喀部的袭击,瓦剌在漠北无法立足,明朝末年迁至西北天山、阿尔泰山一带。
瓦剌在清代音译改为卫拉特、厄鲁特。
卫拉特诸部包括四大部:准噶尔部(绰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
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都是绰罗斯氏;和硕特部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的后裔,属于黄金家族;土尔扈特部是克烈部王罕的后裔,此外属于卫拉特诸部的还有辉特部,因为在战争中受到重大损失,附属于杜尔伯特部。
明末,准噶尔部在伊犁河一带游牧;杜尔伯特部在额尔齐斯河两岸游牧;和硕特部活动中心在如今的乌鲁木齐一带;土尔扈特在塔尔巴哈台及以北地带;辉特部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四部各有统领,并没有统一的领导,只是定期举行会盟,盟主由各部首领推举。诸部民众并没有严格的分离开来,游牧地区常常发生交叉。
由于和硕特部首领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所以和硕特部首领长期担任卫拉特联盟的首领。
清朝初年,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时,正值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继位,天山北路的卫拉特部落都被准噶尔部控制,巴图尔珲台吉实际上成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土尔扈特、和硕特部落无力与准噶尔部相争,逐渐离开天山北路。
1.诸部分散
杜尔伯特部首领与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发生矛盾,因准噶尔部倾向杜尔伯特部,和鄂尔勒克率领土尔扈特部以及追随自己的部分和硕特、杜尔伯特牧民于天启末年,崇祯元年(1628年)西迁,穿越哈萨克草原,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土尔扈特部虽然西迁,但仍然与卫拉特各部保持比较紧密的联系,定期派人前往西藏礼佛。
西藏的格鲁派首领在与西藏地方政权一直争权夺利,1621年,格鲁派请驻扎青海的土默特蒙古军队入藏,击败西藏地方政权的军队。蒙古军队进入卫藏地区,严重威胁当地的地方政权。此时进入甘肃、青海一带的蒙古各部纷争不已。当时正值明末清初之际,东蒙古大汗林丹汗参与明清战争,欺凌诸部,被皇太极追击。外喀尔喀部的朝克图台吉支持林丹汗,受到其他诸部的排挤,被迫从漠北南下,打算进入青海与林丹汗会和。朝克图台吉就是历史上的“却图汗”,却图汗进入青海之后,征服了游牧青海的部分土默特部落。并派儿子阿尔斯兰率兵入藏支持噶玛噶举派,妄图在西藏建立蒙古政权。格鲁派危急之际,派人前往西北邀请和硕特部南下,1637年,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的弟弟固始汗进入青海湖一带,消灭了占据青海的却图汗。固始汗将自己的部众从新疆迁到青海,划分牧场,和硕特汗国的雏形开始出现。
虽然土尔扈特与和硕特部迁徙离开新疆,但卫拉特四部联盟并未解体。和鄂尔勒克离开塔尔巴哈台时将西迁计划通报各部首领。固始汗挥兵南下时,准噶尔巴图尔珲台吉派兵随行。1640年,喀尔喀扎萨克图汗与准噶尔巴图尔珲台吉召开卫拉特-喀尔喀会盟。喀尔喀与卫拉特各部首领制定了《卫拉特法典》,远在伏尔加河的和鄂尔勒克与青海的固始汗都率子弟参加了这次会盟,表明卫拉特四部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
2.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巴图尔珲台吉向西扩张,屡次向哈萨克族开战,势力推进到巴尔喀什湖一带。准噶尔部成为雄踞天山北路的强大势力,并且与伏尔加河流域、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均有密切联系。
顺治十年(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去世,长子僧格继位,却再内乱中丧生。当时在西藏学佛的僧格之弟噶尔丹迅速赶回天山北路,在和硕特部鄂齐图尔汗的支持下击败政敌夺取准噶尔部统治权。随后一代枭雄噶尔丹开始兼并诸部,康熙十七年(1678年)攻杀名义上的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鄂齐图尔汗,自称博硕克图汗,卫拉特联盟崩溃,准噶尔汗国成形。
康熙十九年噶尔丹率大军南下,灭亡了当时天山南路的叶尔羌汗国,至此,天山南北均在准噶尔部统治之下。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开始统一蒙古的大业,率军东侵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决意南向,率领喀尔喀败兵归顺清朝。
康熙帝派兵进攻噶尔丹,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潜回伊犁断绝噶尔丹归路。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败死,但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噶尔丹策零的领导下继续扩张。向东威胁清政府,向西征服哈萨克诸部,南下控制西藏,向北抗击俄国的扩张,称雄中亚地区。
喀尔喀部内附之后,清政府决意对准噶尔用兵。经康、雍、乾三代的努力,准噶尔汗国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三代汗王与清廷作战,终于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投靠清廷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的带领下,清军剿灭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妄图利用清军的势力成为卫拉特各部的新首领,自命为“珲台吉”。煽动卫拉特各部贵族反击清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军再次进军新疆,阿睦尔撒纳逃亡病死。清军为免准噶尔部降而复叛,诛杀准噶尔大量民众。准噶尔部大部被消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土尔扈特东归
和鄂尔勒克率领土尔扈特部西迁之后,历经和鄂尔勒克、书库尔岱青、朋楚克三代汗王,1672年,土尔扈特部的阿玉奇汗继位,阿玉奇汗与策妄阿拉布坦交往甚多,将女儿嫁给策妄阿拉布坦,并且派兵帮助他反抗噶尔丹。阿玉奇汗虽然远隔万里,但心向祖国,屡次向俄罗斯借道向清政府派遣使者。一直到阿玉奇汗的曾孙渥巴锡继位时,中国已经是乾隆皇帝了。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率领17万土尔扈特部众东归祖国。经过八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在历经俄国军队的围追堵截与饥饿疾病的磨难,到达中国新疆附近时只剩下4万多人。乾隆皇帝给返回祖国的土尔扈特部划定牧场,给予帮助,土尔扈特部游移不定的历史结束了。
渥巴锡东归时,由于伏尔加河没有封冻,对岸的部分数万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部众没能随行返回祖国,这就是如今俄国境内的卡尔梅克人。
3.和硕特汗国
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各部之后,重新组织了蒙古各部落。新的东部蒙古六万户之中,左翼有喀尔喀万户,居于喀尔喀河(哈拉哈河)流域。其中喀尔喀河以东的 六子阿勒楚伯罗特,领喀尔喀万户中的内五鄂托克喀尔喀;十一子格埒森扎台吉,领喀尔喀万户中的外七鄂托克喀尔喀。是外喀尔喀蒙古(外蒙古)的始祖。
格埒森扎台吉第三子诺诺和掌管外喀尔喀七部的左翼,诺诺和的长子阿巴岱汗于万历十五年朝见藏传佛教首领,获尊号“瓦齐尔汗”,逐渐发展为土谢图汗部。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阿巴岱汗的侄子朝克图台吉反对格鲁派对蒙古各部的渗透,支持察哈尔末代大汗林丹汗,受到外蒙古各部的排挤。
1632年,朝克图台吉率领4万多部众迁往青海,这就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却图汗。却图汗在青海驻牧之后,想要建立青藏高原的霸权,派儿子阿尔斯兰率兵进入西藏。此时,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受到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的威胁,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的叔父固始汗率领部众迁往天山南麓。西藏格鲁派首领四世班禅与五世达-赖-喇)嘛深受青海喀尔喀部却图汗的威胁,于是邀请固始汗进藏。固始汗率兵入藏,消灭了噶玛噶举派第巴藏巴汗的势力,击败却图汗部。建立了和硕特部在青藏高原的新霸权,将卫藏地区分为十三万户,分别献给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西藏政教合一的局面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