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惠(广西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黛玉葬花”堪称《红楼梦》中最富诗情画意,也最适合视觉呈现的场景之一,不仅引得很多丹青妙手描绘其情状,在民国时,甚至还有不少少女模仿梅兰芳的黛玉葬花扮相,去照相馆留下倩影。

在《红楼梦》中明确提及葬花场景的有两处:一是第二十三回,宝玉欲将桃花瓣抖入水中,黛玉劝他以绢袋收起埋入花冢,谓“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二是第二十七回,黛玉因晴雯拒门、宝钗探园之事自伤,于花冢再行葬花并吟出《葬花词》。

最早提出把黛玉葬花予以视觉呈现的应推脂砚斋。他在庚辰本批语中称“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8年之后,畸笏叟在书中同一处写道,他与一位白描美人堪称神品的画家失之交臂,未能为黛玉绘像,“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足见其艺术感召力。这种感召力甚至跨越时空,引发了后代艺术家的持续诠释与争胜。

国内绘画纷繁多姿的呈现

首先来看小说版画与评本插图。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版画为《红楼梦》最早版画,但其中没有表现葬花的作品。《黛玉葬花》图像首见于王希廉评本插图,以白描手法再现第二十三回场景:黛玉肩担花锄、锄挂花囊、手持花帚,头部微倾,右侧题引自《西厢记》的“多愁多病身”。姚燮《增评补图石头记》插图则取材自第二十七回,黛玉掩面拭泪,对残花悲啼“一朝春尽红颜老”,太湖石后宝玉恸倒,强化了“感花伤己”的悲剧氛围。

其次考察戏曲剧本插图与文人画。戏曲改编本插图多有偏离原著之处:荆石山民《红楼梦散套》插图中,黛玉担大花篮且面带微笑,与葬花悲戚基调相悖;红豆邨樵《红楼梦传奇》插图则以珠帽、孔雀毛云肩、金锁装饰黛玉,与人物清雅气质不符。在不依附于小说的文人画中,改琦《葬花》图借鉴“采芝图”范式,绘黛玉戴宽檐帷帽,然此装扮既与大观园庭院场景不协,亦与原著对花锄、花囊的细致描写冲突,且其帷帽与柳湘莲造型雷同,致使人物性别特征模糊。

最后审视民间画与年画创作。旅顺博物馆藏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之《黛玉葬花》用“拼图”的方式把五组人物画在同一幅画上,其中黛玉葬花所占面积最小、位置最偏远;其他四组人物都有较大面积的朱红、大红色块,黛玉屈居一隅坐在一块山石上对着花冢掩面悲啼,全身白衣,仅宫绦略带红色。这样的构图和设色,使得黛玉葬花几乎被忽略,但同时也暗示了黛玉被边缘化的处境。孙温《黛玉葬花》也取材于第二十七回,但是黛玉为坐姿,人物不够舒展,而且面前的花冢过于巨大。年画作品则呈现另一风貌:黛玉扶锄而立,以衣襟兜花瓣撒向花冢,宝玉于太湖石后微笑凝视,画面趋向团圆喜庆,弱化了原著的悲戚感。

综合来看,清代绘画中黛玉葬花构图多依据原著,戏曲与年画因审美倾向常出现“微笑”等失真表现,文人画则受戏曲影响存在装扮偏差。值得注意的是,道具“绢袋”与“花篮”的差异,成为判断作品是否贴合原著的重要标准——凡绘“花篮”者皆偏离文本,而“绢袋”“随花埋葬”的呈现,则体现了葬花的仪式感,也暗合曹雪芹对明末叶小鸾“戏捐粉盒葬花魂”的诗意传承,亦为后文黛玉“香魂归天”埋下伏笔。

戏曲、影视剧的动态诠释

梅兰芳黛玉葬花扮相月份牌(局部)。图片由作者提供

京剧梅兰芳版“黛玉葬花”为舞台经典,其强大的艺术团队(齐如山打提纲、李释戡编唱词、罗瘿公参与修订)深谙原著精神:服装上以嫦娥造型为基础,短袄长裙配软纱围裙,外系丝带玉佩,回房时外加软绸彩绣团花素帔,凸显飘然出尘之态;头面梳“品”字形三髻,饰翠花珠花;表演上齐如山设计的花锄舞,动作舒缓贴合黛玉瘦弱特质,表情则着力传递“寄人篱下的孤苦”。此版扮相革新了此前昆曲“帷帽霞帔”与京戏“梳大头穿帔”的旧套,成了黛玉舞台形象的典范。

梅兰芳的扮相还直接影响了欧阳予倩。此前,欧阳予倩的黛玉扮相接近时装戏,受梅兰芳影响,他也改用古装演绎,形成“高髻倩妆,翩翩翠袖”的风格。

影视改编有得有失。1987年电视剧陈晓旭版黛玉堪称影视经典:弱不禁风的黛玉带着花锄、花囊、花帚,莲步穿林缓缓而来。精致刺绣的花囊还有一个特写。她将装着花瓣的锦囊放入冢中轻轻掩埋,边埋边落泪,眼神中满是哀怨与深情。配合陈力演唱的如泣如诉的《葬花吟》,完美诠释“未若锦囊收艳骨”的悲戚,道具与情感表达均贴合原著,演绎出林黛玉内心的悲痛与无奈。其他版本则多有缺憾:1977年张艾嘉版以花篮葬花且立小墓碑,1989年陶慧敏版分品种葬花并设多座墓碑,显得叠床架屋;2010年蒋梦婕版以农夫锄头代花锄,2010年闵春晓版以扫帚代花帚,道具失真;1962年乐蒂版、王文娟版,1975年汪明荃版均用花篮,背离文本。背景音乐方面,2010年蒋梦婕版配意大利歌剧,2017年小戏骨版用《游园惊梦》,皆与剧情氛围有隔阂。

戏曲与影视剧凭借动态歌舞与音乐拓展了表现维度,但多数作品在道具、配乐上的不当增益,印证了文化传承中“知易行难”——经典的造就不仅需对文本忠实,更需对人物精神内核深刻把握。

法国拉罗谢尔藏《黛玉葬花》图的独特建构

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馆藏《黛玉葬花》图有其独特价值。一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该图明确绘出绢袋而非花篮,袋口敞开露出红白花瓣,严格遵循“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的描述,道具准确性超过多数国内画作。二是在构图和象征上蕴含深意。与王希廉评本、费丹旭《南画大成》珂罗版中黛玉“头部左倾”的顾影自怜不同,此图黛玉头部右倾呈沉思状,身旁立两株苍劲青松,松叶茂密遮天蔽日。松树在传统文化中是坚贞不屈的象征,在此承载多重寓意:既呼应嵇康“遥望山上松,隆冬郁青葱”的傲骨,又契合陶渊明“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的孤洁,更以鲍照“松生陇坂上,百尺下无枝”的诗句隐喻黛玉“孤女奋斗”的本质:幼失恃怙、寄人篱下的处境,大家庭倾轧带来的创伤,痼疾缠身的痛苦,都未磨灭其以语言、诗词、眼泪为武器的抗争。正如“涧底松”与“山上苗”的荣枯倒置——秉高华才德的黛玉与袭人、宝钗的境遇形成强烈反差。三是审美符号的文化转译。图中黛玉的“平胸”造型是对中国古典审美的遵循。通过束胸弱化女性性征,象征自尊与教养,与文本中黛玉“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纤瘦描写一致。

中马《黛玉葬花》图的对话

马来西亚彭士驎绘《黛玉葬花》(局部)。图片由作者提供

马来西亚彭士驎1988年绘工笔画《黛玉葬花》,为海外原创红楼艺术的重要范本。该画以单一聚焦构图凸显黛玉形象:一手持落花,一手扶湘妃竹花锄,垂眸望向残红,无亭台树木陪衬,仅以右侧“月明星灿之夜”、左侧“夜清如水、人媚如灯”两印(化用王熙凤“美人灯儿”评语)强化娇弱特质,上题七绝“多病工愁数典型,潇湘馆内影娉亭。扶锄泣把残英葬,风竹泠泠月上庭”。

相较于孙温画的繁复背景、拉罗谢尔画的松树象征,此图截取黛玉“独倚花锄泪暗洒”的瞬间,通过双环偏垂髻、浅杏窄袖衫、白色襦裙等素净装扮以“无背景”手法聚焦人物。黛玉葬花时所戴手镯较为特殊,一是皆为素镯,因质料上佳而做成光面素圈款式,以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二是双戴,古代富贵人家女子常双戴玉镯,既展示美丽优雅,又显示生活优裕,日常起居有专人服侍,无须亲自动手做粗重之事,不消担心玉镯在日常生活中受损。而黛玉在葬花之时还双戴玉镯,更可显示她作为千金小姐身份尊贵,且呼应黛玉“重人不重物”的个性,与她赠宝玉玻璃绣球灯时“跌了人值钱”言语一致。

与王叔晖1977年版《黛玉葬花》相比,二者虽均以工笔表现黛玉,然彭版以“风竹泠泠”的题诗暗合潇湘馆环境;王版借山石、花树营造“木石前盟”意境。彭版以花喻黛玉,黛玉发间除两朵鲜花外别无装饰,与手中落花形成呼应,阐释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内心悲音和“泪尽夭亡”的伏笔。王版以玉喻黛玉,黛玉除头上一簪,绦上一佩外别无装饰。蔽膝与佩玉同为先秦时区分尊卑的标志,后纳入礼服体系,用于祭祀等场合。黛玉葬花时着蔽膝、佩玉,既彰显身份尊贵,也暗含对落花和对自我青春消亡的隐形之祭。两版“花魂”与“玉魂”交相辉映。

不同艺术家对黛玉葬花的视觉呈现,实现了传统文化在不同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从国内绘画的系统呈现到戏曲影视的动态演绎,从法国作品的象征手法到马来西亚作品的聚焦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文化传承的“光谱”——其中既有对“绢袋”“花锄”等细节的忠实,也有对松树、印章等符号的创新解读,最终在“花魂”与“玉魂”的交织中,完成对黛玉悲剧美与抗争精神的诠释。这些作品汇成《红楼梦》文化海内外传播的盛景,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16版)

姚守拙 于本水 孙传尧 伍荣生 汪槱生 周恒 黄本立 汪承灏 孙鑫 顾玉东 郭爱克 李德平 汪懋华 黄旭华 裴荣富 高镇同 王正国 邢球痕 施仲衡 田昭武 叶铭汉 周光召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孙钧 朱起鹤 朱伯芳 胡和生 盛志勇 王子才 肖序常 徐承恩 曹春晓 王明庥 秦裕琨 汪忠镐 钟万勰 袁权 韩大匡 潘镜芙 郑光美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于本水 孙传尧 伍荣生 汪槱生 周恒 马远良 孙大业 王夔 黄本立 唐孝炎 汪承灏 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