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春,湖北武汉新洲人,
1996
—
2002
年在武汉大学文学院师从於可训先生攻读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
2016
年度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教育部
2009
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8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20
年度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
(
哲学社会科学类、文学类
)
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武汉市作协副主席、《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等职。著有《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中国文学传统的涅槃》《中国文体传统的现代转换》《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西部作家精神档案》《新世纪文学微观察》《权力•主体•话语》《心证•史证•形证》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和文学评论集。主编多卷本《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中国现代作家旧体诗丛》《
21
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中国当代文学新批评丛书》《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丛书》等大型著作或学术丛书多种。迄今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
280
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转载。多次获得教育部和湖北省、武汉市人文社科成果奖,以及中国文联啄木鸟杯、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屈原文艺奖、湖北文学奖、《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天津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等奖励。
一、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2018
)
2.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滚动资助(
2020
)
3.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科学术社团类)“
2020
中国抗疫文学与文学抗疫活动调研报告”(
2020
)
4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旧体诗词编年史稿》(
2013
)
5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中国旧体诗词编年史稿》(
2007
)
6
.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50
—
70
年代旧体诗词研究》(
2005
)
7
.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湖北作家的底层写作研究》(
2006
)
8
.协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年史”的编撰(
2004
)
二、编撰著作
1
.《权力·主体·话语——
20
世纪
40
—
70
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2
.《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於可训、李遇春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二卷本),王泽龙、李遇春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二卷本),王泽龙、李遇春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5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6.
《中国当代文学》(二卷本),王庆生等主编,李遇春等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7.
《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选评》,编著,珠海出版社
2011
年版
8.
《西部作家精神档案》,独著,商务印书馆
2012
年版
9.
《走向实证的文学批评》,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10.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十卷本),贺仲明、李遇春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11.
《现代中国诗词经典》(二卷本),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12.
《红色中国文学史论》(二卷本),繁体字版,独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5
年版
13.
《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独著,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
14.
《
21
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第一、二辑,二卷本),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15.
《民国诗风·中国现代作家旧体诗丛》(第一辑,八卷本,包括《鲁迅集》《胡适集》《郭沫若集》《郁达夫集》《茅盾集》《闻一多集》《沈从文集》《萧军集》),注评本,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6
年版
16.
《刘醒龙研究》(第一、二辑,二卷本),黄永林、李遇春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17.
《从〈凤凰琴〉到〈天行者〉》,李遇春、邱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18.
《湖北中青年实力派作家群体研究》,李遇春、汤天勇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19.
《中国文体传统的现代转换》,独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年版
20.
《新世纪文学微观察》,独著,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9
年版
21.
《中国文学传统的涅槃》,独著,商务印书馆
2020
年版
22.
《
21
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第三、四、五辑,三卷本),李遇春、朱一帆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
23.
《心证·史证·形证——中国当代小说经典二十家》,独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年版
24.
《刘醒龙研究》(第三辑),李遇春、邱婕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
年版
25.
《民国诗风·中国现代作家旧体诗丛》(第二辑,四卷本,包括《老舍集》《张恨水集》《王统照集》《田汉集》),主编,注评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2020
—
2021
年版
26.
《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第一辑,四卷本),主编,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
27.
《中国当代文学新批评丛书》(五卷本),贺仲明、李遇春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
三、主要论文
1
.《为新诗散文化一辩》,《中州学刊》
1997
年第
4
期
2
.《拂不去的阴霾——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死亡心理分析》,《小说评论》
2000
年第
5
期
3
.《超越苦难的白日梦——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深层心理探析》
,
《武汉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4
.《拯救灵魂的忏悔录——张贤亮小说的精神分析》,《小说评论》
2001
年第
3
期
5
.《世纪末的忏悔——从王蒙和张贤亮的二部长篇近作说起》,《小说评论》
2001
年第
6
期
6
.《论
20
世纪
40
—
70
年代中国作家的革命英雄情结》,《天津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4
期
7.
《孙犁小说创作的深层心理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4
期
8
.《茹志鹃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1
期
9
.《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小说谈起》,《小说评论》
2003
年第
2
期
10
.《陈忠实与柳青的文化心理比较分析——以〈白鹿原〉和〈创业史〉为中心》,《小说评论》
2003
年第
5
期,收入《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陈忠实卷》
11
.《走向生命体验的艺术探索——陈忠实访谈录》,《小说评论》
2003
年第
5
期
12
.《拒绝平庸的精神漫游——贾平凹小说的叙述范式的嬗变》,《小说评论》
2003
年第
6
期,收入《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贾平凹卷》
13
.《传统暗影中的现代灵魂——贾平凹访谈录》,《小说评论》
2003
年第
6
期
14
.《革命文学秩序中的话语等级形态分析》,《江汉论坛》
2004
年第
7
期
15
.《告别与寻找——关于张一弓小说的话语转变》,《文学评论》
2004
年第
4
期
16
.《病态社会的病相报告——评苏童的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小说评论》
2004
年第
3
期,收入《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苏童卷》
17
.《芒克地下诗歌的精神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1
期
18
.《在“现实”与“规范”之间——贺敬之文学创作转型论》,《文学评论》
2005
年第
4
期
19
.《贺敬之诗学品格论》,第二作者,《文艺研究》
2005
年第
6
期,收入《贺敬之研究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年版
20
.《贺敬之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一作者,《文学评论》
2005
年第
5
期
21
.《悖论中的〈扎根〉和〈扎根〉中的悖论》,《小说评论》
2005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第
11
期转载
22
.《一种新型的文学话语空间的开创——重读贺敬之“红色文学经典”》,《长江学术》
2006
年第
1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06
年第
5
期转载
23
.《六十年代初历史小说中的杜甫形象》,《文学评论》
2006
年第
4
期,收入《
50-70
年代文学研究读本》,贺桂梅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8
年版
24
.《周立波创作与当代中国乡土小说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一作者,《文学评论》
2006
年第
6
期
25
.《对话与交响——论〈秦腔〉的复调特征》,《小说评论》
2006
年第
1
期。 收入《秦腔大评》,作家出版社
2006
年版
26
.《庄严与吊诡——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南方文坛》
2006
年第
5
期
27
.《忧患之诗与安乐之诗——老舍旧体诗词创作转型论》,《福建论坛》
2007
年第
7
期
28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启蒙话语的心理透视》,《文学评论》
2007
年第
4
期
29
.《新时期湖北作家的底层叙述与底层意识》,《小说评论》
2007
年第
4
期
30
.《人在圈套中——晓苏近年来的大学校园小说漫评》,《小说评论》
2007
年第
6
期
31
.《新时期湖北作家底层书写一瞥》,《小说评论》
2008
年第
6
期
32
.《阿
Q
·屈原·江湖——论聂绀弩旧体诗的精神特征》,《福建论坛》
2008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
2008
年第
21
期全文转载
33
.《沈从文晚年旧体诗创作中的精神矛盾》,《文学评论》
2008
年第
3
期
34
.《底层叙述中的声音问题——评贾平凹的长篇新作〈高兴〉》,《小说评论》
2008
年第
2
期,收入《〈高兴〉大评》,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35
.《胡风旧体诗词创作的文化心理与风格传承》,《文学评论》
2009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09
年第
8
期转载
36
.《叶圣陶旧体诗词风格的形成及其嬗变》,《福建论坛》
2009
年第
5
期
37
.《陈忠实小说创作流变论——寻找属于自己的叙述》,《文学评论》
2010
年第
1
期,《光明日报》
2009
年
12
月
11
日“新论辑录”
38.
《心理结构的平衡与颠覆——论陈忠实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
2010
年第
1
期
39.
《今日批评家点睛:从阐释到实证》,《南方文坛》
2010
年第
3
期
40.
《符号的行旅——中国当代文学中土地话语演变的一个历史轮廓》,《南方文坛》
2010
年第
3
期
41.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完美主义人物形象分析》,《东岳论丛》
2010
年第
10
期
42.
《被媒体绑缚的文学批评》,《南方文坛》
2011
年第
1
期
43.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南京师大学报》
2011
年第
1
期
44.
《焦虑的踪迹——论路遥小说创作心理嬗变》,《文学评论》
2011
年第
2
期
45.
《论姚雪垠建国后的旧体诗创作》,《福建论坛》
2011
年第
4
期
46.
《作为历史修辞的“文革”叙事——〈古炉〉论》,《小说评论》
2011
年第
3
期
47.
《新神话写作的四种叙述结构——论红柯的“天山系列”长篇小说》,《南方文坛》
2011
年第
3
期
48.
《身份嬗变与中国当代“新台阁体”诗词的形成——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转型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
年第
3
期,《郭沫若年鉴
2011
卷》全文收录,人民出版社
2012
年
10
月版
49.
《如何看待当代旧体诗词创作》,《文艺报》
2012
年
1
月
20
日,《新华文摘》
2012
年第
8
期论点摘编
50
.《田汉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兼论他与南社的诗缘》,《文学评论》
2012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12
年第
6
期全文转载
51.
《心理现实主义与女性写作——乔叶小说创作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2
年第
3
期,收入《当代河南女作家研究资料汇编乔叶卷》,张莉、李馨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年版
52.
《复兴“大武汉”的诗歌预言》,《文艺争鸣》
2014
年第
5
期
53.
《新实证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论刍议》,《南方文坛》
2012
年第
4
期
54.
《从“消解历史”到“发明传统”——成一“晋商小说”论》,《小说评论》
2012
年第
6
期
55.
《乌托邦叙事中的背反与轮回——论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
年第
10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13
年第
2
期转载
56.
《话语规范与心理防御——论丁玲在延安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13
年第
6
期全文转载
57.
《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组织化”趋势及其消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1
期
58.
《论
20
世纪
40
—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非性化”叙事——以丁玲、柳青和浩然的创作为中心》,《东岳论丛》
2013
年第
3
期
59.
《文学史前史的建构——关于“编辑与八十年代文学”的思考》,《文艺争鸣》
2013
年第
6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13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
60.
《
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主流作家的边缘话语透视》,《文学评论》
2013
年第
4
期
61.
《文学革命或文学游戏——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研究视角》,《南方文坛》
2013
年第
4
期
62.
《“说话”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文体美学——从〈废都〉到〈带灯〉》,《小说评论》
2013
年第
4
期
63.
《重建我们的文学批评视界》,《作家通讯》
2013
年第
8
期,又载《文艺报》
2013
年
11
月
4
日,改题《寻找当代文学批评的视界》,《新华文摘》
2014
年第
3
期据《文艺报》论点摘登
64.
《学科权力与“旧体诗词”的命运——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札记》,《文艺争鸣》
2014
年第
1
期,《新华文摘》
2014
年第
10
期论点摘编
65.
《论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第一作者,《福建论坛》
2014
年第
1
期
66.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第一作者,《湖北大学学报》
2014
年第
1
期
67.
《“进步”与“进步的回退”——韩少功小说创作流变论》,《文学评论》
2014
年第
5
期,《新华文摘》
2014
年第
23
期论点摘编
68.
《萧军
1950
—
1970
年代旧体诗中的自我修辞》,第一作者,《江汉论坛》
2014
年第
9
期
69.
《代际批评与学院批评——关于“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及当前文学批评的对话》,第二作者,《南方文坛》
2014
年第
5
期
70.
《韩少功对米兰·昆德拉的接受与创化——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日夜书〉》,《外国文学研究》
2014
年第
5
期
71.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创作与评论》
2014
年第
10
期,重刊于
2019
年年第
10
期(总第
120
期)《中华书画家》(新中国
70
年专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刊
72.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文化“审父”心理分析》,《北京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2
期
73.
《为民间野生人物立传的叙事探索——朱山坡小说创作论》,《南方文坛》
2015
年第
2
期
74.
《如何“强制”,怎样“阐释”——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伦理》,《文艺争鸣》
2015
年第
2
期
75.
《民国以降旧体诗词媒介传播与旧体诗词文体的命运》,第一作者,《文艺争鸣》
2015
年第
4
期
76.
《贾平凹长篇小说文体美学的新探索——以〈老生〉为中心》,《文艺研究》
2015
年第
6
期
77.
《忏悔叙事中的复调诗学——评乔叶的长篇小说〈认罪书〉》,《小说评论》
2015
年第
3
期
78.
《论阎连科新世纪小说的通俗化倾向》,第一作者,《福建论坛》
2015
年第
8
期
79.
《周啸天旧体诗词创作论》,第一作者,《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
2015
年第
2
辑,《诗刊》
2016
年增刊《子曰》第
2
期转载
80.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天津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1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
年第
2
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
2016
年第
12
期论点摘编,收入侯晓初主编《问题方法观点:
<
天津社会科学
>
优秀论文集萃》,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年版;收入韩子勇主编《新时代文化艺术思想研究文库》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金宁和李松睿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1
年版
81.
《守望及变革——论贾平凹四十年小说创作轨迹》,第一作者,《湖北大学学报》
2016
年第
1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16
年第
5
期全文转载
82.
《未完成的现代性——读〈姜天民文集〉》,《当代作家评论》
2016
年第
1
期
83.
《地方性叙事中的“光谱”诗学——评张好好的长篇新作〈布尔津光谱〉》,《中国文学批评》
2016
年第
1
期
84.
《“传奇”与中国当代小说文体演变趋势》,《文学评论》
2016
年第
2
期,《新华文摘》
2016
年第
11
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6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
85.
《
1950--1970
年代中国儿童小说的空间透视》,第一作者,《江汉论坛》
2016
年第
6
期
86.
《贾平凹:走向“微写实主义”》,《当代作家评论》
2016
年第
6
期
87.
《
1990
年代以来民族主义文学文本的改写与重构——以〈心灵史〉〈狼图腾〉为例》,第一作者,《小说评论》
2016
年第
1
期
88.
《传奇·反讽·寓言——迟子建长篇近作〈群山之巅〉的文体选择》
,
《中国文学批评》
2017
年第
1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
89.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历史浮沉与演变趋势》,第一作者,《天津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1
期
90.
《“微写实主义”与传统的现代转换》,《小说评论》
2017
年第
2
期
91.
《重构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叙事传统——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
年第
4
期
92.
《走在古今中西的诗歌交汇点上——张恨水旧体诗词创作论》,第一作者,《南方文坛》
2017
年第
3
期。
93.
《现代中国画家旧体诗词的历史浮沉与演变趋势》,第一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7
年第
3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7
年第
5
期摘录
94.
《张炜散文中的齐地书写》,第一作者,《扬子江评论》
2017
年第
4
期
95.
《吴宓旧体诗词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嬗变》,第一作者,《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
2017
年第
3
辑
96.
《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建构问题》,第一作者,《社会科学战线》
2018
年第
1
期
97.
《“
70
后”:文学史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小说评论》
2018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18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
98.
《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8
年第
7
期,此为节本,《山花》
2018
年第
9
期全文刊载
99.
《“新世情小说”的艺术探寻——乔叶与传统》,《当代作家评论》
2018
年第
5
期
100.
《在新体小说与旧体诗词之间——论王统照的文体选择》,第一作者,《南京师大学报》
2018
年第
6
期
101.
《“名士风骨战士姿”——陶军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第一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8
年第
6
期
102.
《从“现实主义”到“微写实主义”——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新潮探微》,《福建论坛》
2019
年第
2
期
103.
《“我们的父亲”与传统——解读刘醒龙的〈黄冈秘卷〉》,《当代作家评论》
2019
年第
1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19
年第
5
期全文转载
104.
《重塑传统与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新趋向——从〈蟠虺〉到〈黄冈秘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
年第
8
期
105.
《“文艺复兴”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重述》,《当代文坛》
2019
年第
4
期
106.
《“海洋”与迟子建长篇小说的文体美学——从〈树下〉到〈群山之巅〉》,《天津社会科学》
2020
年第
1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
年第
2
期论点摘登
107.
《自由与格律:五四时期中国诗体的新旧冲突》,第一作者,《福建论坛》
2020
年第
5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20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
108.
《众声喧哗与异质同构——五四时期中国诗歌的新旧之争》,第一作者,《东南学术》
2020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
2020
年第
19
期论点摘登
109.
《异托邦叙事中的现代空间焦虑——论贾平凹的长篇新作〈暂坐〉》,《小说评论》
2020
年第
5
期
110.
《从“合法化论争”到“合理性论证”——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三人谈》,第一作者,《文艺研究》
2020
年第
11
期
111.
《新酿·孤寂·隐逸——俞平伯旧体诗词创作论》,第一作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
年第
12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21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
112.
《抗战烽火中的文体突围——论抗战时期新文学家旧体诗词的文体变革》,第二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20
年第
6
期
113.
《俞平伯旧体诗词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第一作者,《人文杂志》
2021
年第
3
期
114.
《抗战时期女性旧体诗词的艺术新变》,第二作者,《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
36
辑,
2021
年
3
月版
115.
《新历史演义小说文体的生成——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
山本
>
》,《贾平凹研究》
2021
年创刊号
四、教授课程
1.
中国当代文学前沿问题讲座,文学院本科生
2.
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院本科生
3.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文学院本科生
4.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文学院本科生
5.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概论,文学院硕士生
6.
中国文体传统的现代转换研究,文学院博士生
五、教学项目
1.
参与胡亚敏教授主持《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教育部首批试点,
2022
2.
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地方文学资源开发与中国现当代文教学创新研究》,
2019
六、荣誉奖励
1
.
2003
年获武汉大学首届优秀博士文论奖
2
.
2005
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全员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
3
.
2003
—
2004
学年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4
.
2007
年被授予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党员称号
5
.
2007
年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2003
—
2007
年度《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
6
.
2008
年荣获武汉文艺基金文艺评论优秀奖
7.2008
年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
11
届优秀成果表彰奖
8
.
2009
年获湖北省第六届社科成果优秀奖一等奖
9
.
2009
年获湖北省文联第六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10.
入选
2009
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1.2010
年获湖北省第七届社科成果优秀奖二等奖
12.2010
年获武汉市第十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优秀奖
13.2011
年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专著一等奖
14.2012
年获教育部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5.2013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12
年度文学批评家提名
16.2013
年获第二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17.2014
年获第六届湖北文学奖
18. 2014
年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二等奖
19
.
2014
年获湖北省第九届社科成果优秀奖三等奖
20
.
2015
年被授予湖北省文联
2014
年度湖北文艺家突出贡献奖
21
.
2015
年荣获武汉市第
14
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2.2015
年荣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人才奖
23.2015
年获教育部第七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4.2015
年获第二届荆楚聂绀弩诗词新秀奖
25.2016
年获首届龙榆生韵文学奖一等奖
26.2016
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
27.2016
年被评选为华中师范大学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28.2016
年获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啄木鸟杯)
29.2017
年获《当代作家评论》
2016
年度优秀论文奖
30.2017
年获第六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31.2017
年获武汉市第
15
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32.2017
年被湖北省诗词学会授予“荆楚诗坛新锐”荣誉称号
33.2019
年获武汉市第
16
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34.2019
年获《天津社会科学》
2016
年度优秀论文奖
35.2019
年被聘为华师学者名师计划“桂子学者”
36.2019
年获中华诗词研究院“首届屈原诗学奖”优秀青年诗学奖
37.2019
年获第二届山西出版奖图书奖。
38.2020
年入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工作邮箱:
lychchj@aliyun.com
;
10532539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