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线上消费已基本恢复;在线下端,大型连锁品牌中断的城市下沉策略又逐步重启,商业业态的创新伴随着“网红店”的涌现持续活跃;而出于人们愈发依赖近距离商业空间的诉求,社区型的商业更快地普及和丰富起来。但复苏还没有扩展到旅游、电影、文化娱乐演出市场等领域,它们各自的链条上都尚有锁闭的环节,人们在这一层面上对于城市的诉求也被抑制了。
至少在短期之内,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都需要将保护市民健康的功能提到更高的优先级上,它多少会干扰城市商业的正常运转,但同时又必须与商业力量密切配合。即使是在“封城”这样极端的管理手段之下,相比于行政力量全面接管市民的生活,让电商平台、团购模式等商业力量参与进来,也能大大提升“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效率。
而对于那些封闭了一段时间的城市来说,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要想让城市重获生机,只需要把商业逻辑还给城市本身
,那只看不见的手,就会把散落的、锈蚀的、破碎的、令人头秃的零件一个个复位,无需额外再增加或改进什么,我们的城市就可以回来了。
15座新一线城市
今年的数据表现解读
[成都]
成都的新一线城市榜首地位依旧无法撼动,而且从商业魅力指数的总得分看,它与广深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今年成都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三个一级维度上分别排名全国第3、第4和第3位,已经超过深圳,或者同时超过了广州和深圳。
[重庆]
重庆今年再次超越杭州,成为新一线城市的第二位。在城市枢纽性和城市人活跃度上,重庆今年的排位分别提升了2位和3位。其中提升较多的二级维度包括了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社交活跃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
[杭州]
尽管总名次下降1名,落到了新一线城市的第3位,杭州仍然在城市人活跃度上领先于所有新一线城市,并且这一维度下的夜间活跃度排名有所上升。杭州的大品牌青睐度今年超越了深圳,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不过其商业资源的集聚还有待城市商业空间格局的进一步打开。
[武汉]
疫情影响结束,武汉在新一线城市的排名回升了1位。商业资源集聚度和未来可塑性分别上升了1位和2位,是武汉复苏较快的领域。品牌商业资源以更快的速度进驻、商圈客流量和消费活跃度恢复至以往,城市商业活力的回归也带动了武汉创新氛围与人才吸引力的排名增长。
[苏州]
随着武汉的复苏,苏州今年的排名下降属于合理回归。相比综合排名,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是苏州的优势项,而城市枢纽性则是相对弱势的一项。对比上一年的数据,苏州在基础商业指数和社交活跃度上排名上升,在大品牌青睐度和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上排名下降较多。
[郑州]
郑州今年超过了南京和天津,进入新一线城市的第7位。城市人活跃度进位4名,未来可塑性提升2位,郑州正在这两项上补齐短板,并进一步将城市枢纽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整体上,郑州还处于城市快速扩张、人口持续集聚的进程中,与年轻人口增长和消费力相关的指标都表现出明显的涨势。
[南京]
南京的商业资源集聚度退至新一线城市中的第11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它的整体商业魅力表现。往年较弱的城市枢纽性在今年得到了进位,从细分指标看,南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络,继续提升交通和物流方面的辐射力。
[天津]
天津今年的失分项集中在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上,分别下降了4位和1位。天津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在过去一年上升了2位,其中受品牌门店增长较快的带动,大品牌青睐度提高了5位,首店首进品牌对天津商业氛围的提升有一定效果。
[长沙]
长沙近年表现出的“网红城市”气质,已经在商业资源一端产生了明确的影响力。长沙的商业资源集聚度从2018年的全国第18位,连年提升,2022年已前进至11位,其中大品牌青睐度和商业核心指数都出现过跨越式增长。商业的繁荣也为长沙带来了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的提高。
[东莞]
东莞已经连续4年处在新一线城市11名的位置上。这四年中,它的商业魅力指数综合得分也逐渐脱离新一线第三梯队,与更高梯队的城市紧紧咬住。东莞一直以来具有优势的城市人活跃度和未来可塑性今年出现了小幅的排名波动,不过城市人活跃度一项依然保持在全国第8的高位。
[宁波]
宁波今年又在新一线榜单上前进了1位。城市人活跃度是宁波的优势项,今年排名提升了2名,其中消费活跃度进入了全国前10。相比其他长三角地区的新一线城市,宁波在城市枢纽性上表现欠佳,整体排到了全国第27位,交通联系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都没有体现出宁波的区域影响力。
[佛山]
进入新一线第三年,佛山的位置逐步稳定下来,今年它排在第13位,较去年略有回调。佛山的指标具体表现与东莞相似:品牌商业基础相对薄弱、城市的枢纽地位不高,但城市年轻人口多、充满活力,也具备未来潜力持续提升的条件。
[合肥]
合肥今年在五个一级维度上都有排名提升。合肥的城市枢纽性排名已连续四年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商业魅力的提升带来的是引擎效应,各类新兴行业龙头扎根合肥,带去的不仅是人才集聚,也因此推动这座城市吸引更多更好的商业资源。
[青岛]
连续多年排名下降,青岛的“新一线城市”地位岌岌可危。除了商业资源集聚度,青岛今年在其余四个一级维度中的排名均有下降。城市内在的人口活力和消费能力是支撑城市商业魅力的重要因素,想要扭转局面,青岛得要重新审视青岛人对城市的需求。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声明:本资讯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资讯中的观点、结论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