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 1957 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曾到农村插队,
后在县京剧团开始职业音乐家的生涯。1978 年,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直至获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 年, 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奖学金并进入该校深造,
后取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
1997 年, 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 同年,
又被德国权威音乐杂志《歌剧世界》评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因歌剧《马可・ 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2001 年,
以电影《卧虎藏龙》配乐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现旅居于美国纽约。
当笔者见到谭盾时, 他正在北京张艺谋的工作室里, 为今年9 月将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歌剧《秦始皇》忙碌着。虽然已经49 岁了,
但谭盾看起来永远都是一副笑模样, 笑容后面似乎又总藏着那么一丝玩世不恭的表情, 神态俨然和小伙子一样。
曾开口向李安要200 万美元
谈到那部获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 谭盾主动“爆料”说:“我跟李安是很好的朋友, 我们在纽约的时候就认识了。我是在街头流浪的中国阿炳,
他是隐藏在家里的中国李白,两个人在过年过节的时候, 就凑在一起喝点羊肉汤打个牙祭。虽然认识有10 年了, 但一直没有合作过, 他搞他的电影, 我搞我的音乐。”
2000 年, 李安找到谭盾对他说:“现在必须要请你作曲了, 但是预算不高,整部电影的预算只有900 万美元, 而且时间只有两个星期。”看在老朋友的面上,
谭盾二话没说就接下了, 并且把大提琴家马友友也拉了进来。二人不仅按时完成了“作业”, 还节约了成本, 只花6000 美元就录好了配乐。
在做音乐的时候, 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谭盾说:“当我做到章子怡从武当山悬崖上跳下来那段时, 觉得音乐应该是一种不可抵御的悲怆,
更是一种幽怨和厚重的空灵。但当我想用这种音乐表达的时候, 李安却觉得不行。他说这太悲哀了, 我说必须要这样。他问我能不能改, 我说不能改。他说就改两分钟,
我说这两分钟你如果要改的话,那么我的稿费是两百万美元。最后他就笑了, 他知道我在开玩笑。后来李安一直跟我说幸亏你没有改,
因为当时要是改了的话就完蛋了。其实我就是做到这段时, 才突然意识到这个片子可能会成功。”
母子共同制作“爱心衬衣”
虽然因为时间的限制, 谭盾在奥斯卡领奖致辞时只感谢了他的妻儿, 但是他心底里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父母。谭盾曾经说过,
世界上最短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分别是“吻”和“创造”。“吻”是爱的表现, 有爱才能全身心投入, 爱到极端才能创造,
才能带来飞速超越。在他心中永存着对父母无限深情的爱。
据谭盾介绍, 在他的家里, 至今还保存着一把旧蒲扇。“那是我当年练琴时, 母亲怕我太热, 站在我身后替我打扇。虽然过了很多年, 搬了几次家,
但这把扇子总也没舍得丢。”
更有趣的是, 谭盾的标志就是小平头, 而他的头发从来没要理发师修剪过。用他的话说, 在他头上动过剪子的只有两个人――“小时候是我妈拿着小剪刀为我理发,
出国后是我自己拿着可调节的电动剪, 自己理发。”
另外, 谭盾还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一件棉衬衣的故事。
一次, 有个美国朋友被谭盾的衬衣吸引住了, 因为他衬衣口袋上有个“心”型图案, 图案上面写着“中华”两个字。这位朋友认为非常时尚,
便要谭盾也帮他买一件。“我只好如实告诉他, 这哪是什么名牌呀, 这衣服是我妈给我做的。因为想我妈, 所以我剪了一个‘心’的图案贴上去,
只有上面那两个字算是名牌, 是从中国著名的‘中华’香烟盒子上剪下来的。”
听“弹四郎”打下音乐基础
其实谭盾的父母都不是音乐专业工作者。父亲谭相求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财贸系统从事宣传工作,
母亲黄群英则是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谭盾表示,与现在从小就学琴的孩子比起来, 自己接触音乐可说是比较晚的, 一直到8 岁以前,
都没有机会接触任何乐器。“我的第一件乐器是根竹笛, 是爸爸从五七干校带回来的。”
而当时能接触到音乐演奏的机会更是没有, 只有人家办丧事才请人敲敲打打、唱丧歌, 长沙人称为“弹四郎”,很有地方特色。“所以每有‘弹四郎’我必去凑热闹,
为这还挨了老师的批评。说句玩笑话, 我的音乐基础是从听‘弹四郎’开始打下的。”1978 年, 国家恢复高考, 谭盾带着他的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去赶考,
基础扎实的他自然一路过关斩将, 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在那里读完本科和硕士课程。
而今谭盾以探索音乐先锋著称, 其实他在生活中就一直这样。“我小时侯,有次抱怨妈妈做菜老是一个套路,
我妈就鼓励我自己想办法改变风格。我见长沙人吃豆豉一般都是整粒放在菜里, 不知道弄碎后感觉是不是不一样些, 于是我把豆豉弄碎下锅, 别说,味道还真的很不错。”
是我定下张艺谋导歌剧
自从《卧虎藏龙》之后, 谭盾就和电影结下了缘分。2002 年,他又为张艺谋制作了电影《英雄》的音乐。“我最初没有看剧本,
是艺谋给我讲的整个故事。听故事的时候, 我的心里其实就在搜寻着音乐,我觉得和艺谋的合作是老天注定的。” 这次合作, 无论时间还是金钱都要比《卧虎藏龙》宽裕得多,
音乐制作有40 天的时间, 剧组更为音乐花了很多人力和物力, 张艺谋也给了谭盾非常好的工作条件和报酬。
谭盾笑称:“《卧虎藏龙》是我的女儿, 而《英雄》更像我的儿子。虽然都是我的孩子我都爱, 但可能我会偏爱男孩一些。”而那次他与张艺谋的合作,
更让他坚定了要与张导演共同制作歌剧《秦始皇》的决心。
当初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邀约谭盾创作这部歌剧, 曾为他开列了20 多个世界最著名导演的名单, 供他挑选, 而谭盾最终还是选择了张艺谋。“虽然张艺谋不懂音乐,
甚至不认曲谱, 但他有一个天才艺术家应该具备的最敏锐的艺术感觉。这是我最需要的。”
遇见了不想贺岁的冯小刚
本来,《英雄》之后,谭盾一度想潜心自己的专业发展, 远离电影音乐这艘“贼船”。“首先我不是专业的电影音乐人, 另外也没有看到合适的剧本。”但没想到去年5
月, 国内贺岁片大导演冯小刚又拿着《夜宴》的剧本找到了他, 并且开玩笑说要沾一沾谭盾的“仙气”。因为《夜宴》将在今年9
月上映,“瞄准”的不再是国内的贺岁档,而是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小金人”。
“我和小刚也是相识很久的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他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艺术家。他的电影每部都受老百姓喜爱, 我也每部都看。我觉得他有些像美国导演伍迪・
艾伦, 用一些特别鸡毛蒜皮的小事, 讲一些很深刻的道理, 但一切都是笑着跟你说的。”
谭盾介绍, 这次《夜宴》的灵感来自于莎翁的《哈姆雷特》, 是把欲望和很多美好的东西结合起来, 把惨烈的感觉跟非常温柔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我很替小刚高兴,
他找到了一个新的视听语言的方向, 就是从非常戏剧性的冲突里面找到古代和现代的碰撞点, 所以我很乐意为《夜宴》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