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张法教授
张法,1954年生,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9~);长江学者(2005~);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2009~);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1998~);教育部百所基地北师大文艺学中心学术委员(2004~):《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委员(2004~)。已出版专著27部(含合著5部),论文近200篇,其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转载和摘录。
在研项目: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教育部第一批教材《中国美学史》(第一首席专家)
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类
1.《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美学的中国话语》(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艺术学卷、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体系比较研究》(专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5.《中国美学史》(第二版、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年。
6.《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专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年。
7.《佛教艺术》(专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8.《美学导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9.《20世纪西方美学史》(修定版教材),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10.《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三个概念歧义和近年来中国艺术学的研究,《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
2.“主流电影”:歧义下的中国电影学走向,《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
3.中国话语与世界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4.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中演成正果的历程,《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2期。
5.中国艺术学的当代话语:全球化与本土化,《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6.论主旋律艺术,《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7.中国现代哲学语汇从古代汉语型到现代汉语型的演化——“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研究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倾向的多样性,《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9.艺术学的中国形态,《艺术评论》,2008年第7期。
10.国家形象概论,《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
11.艺术学的重要关键词:传统性与现代性,《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
12.走向艺术规律:改革开放初期艺术学的走向(之一),《当代文坛》,2008年第6期。
13.中国现代性以来思想史上的五大观念,《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
14.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的几点差异,《文艺研究》,2008年第5期。
15.审美类型:1978年以来研究进路,《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6.从三大文化现象看中国在媒介时代大众化与本土化的焦虑,《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7.回望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三大家,《文艺争鸣》,2008年第1期。
18.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性著作的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1期转载。
19.走向前卫的文学理论的时空位置——从三本文学理论新著看中国文学理论的走向,《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
20.《溪山琴况》美学思想体系之新解,《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
21.中西美学原理体系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22.略论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著作的演进,《中州学刊》,2007第1期。
23.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中已成的新貌和可能的特色,《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4.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
25.迪基《美学导论》与中国美学原理写作的差异,《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
26.建筑中的现代中国,《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27.王府井步行街:中国转型时代的文化图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转载。
28.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历程,《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9.《城与市》与刘恪之道,《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
30.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