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中原大乱二帝蒙尘,随后便是著名的五胡乱华。通常我们称这个时期为五胡十六国,但是当时的北方可不只有十六国,还有一些国家并未算进去,冉魏、谯蜀、前后仇池就是其中的几个。这几个国家为何没被列入呢?因为这几个政权对整个东晋十六国的历史走向影响甚微,也就没有列入“十六国”了。

所谓“十六国”的说法,其实是来自北魏时期,史学家崔鸿所编著的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也就是通常我们更熟悉的这十六国政权——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秦、西秦、后秦;前赵、后赵;成汉、胡夏。

这十六个政权的不光有“五胡”的匈奴、羯、鲜卑、羌、氐政权,还有汉、高句丽等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而这些政权其实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十六国历史的走向变化,甚至对南北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比如前秦实现第一次北方统一,甚至出兵想要覆灭东晋;后燕、后秦在十六国后期东西对峙,其实也有机会抵抗拓跋魏的进攻;胡夏政权也强盛一时,对后秦政权的衰落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甚至还夺取了刘裕攻占的长安城。

而反观冉魏、谯蜀和前后仇池,其影响历史走势的程度有限。

即便其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冉魏政权,也仅仅只是后赵覆灭后的昙花一现,冉闵“杀胡”即便惨烈和惊艳,但并未改变当时北方被胡族占据的格局。换句话说,冉闵的努力其实只是徒劳,之后的前燕、前秦壮大的历史进程,未因冉魏而发生改变。

谯蜀是有汉人谯纵建立的短暂政权,是谯纵趁东晋末期动荡,在巴蜀建立的政权,对于当时江左历史和南北朝形势的影响十分有限;前后仇池在历史上要比谯蜀多些“戏份”,由氐族杨氏建立,前仇池是趁西晋末期北方动荡,在仇池建立,覆灭于前秦政权。后仇池是在淝水之战后,趁前秦衰败而重新复国,为刘宋覆灭。总和来看前后仇池的影响,其实对主要势力的发展并未造成重大影响。

同样的道理,拿之前的“八王之乱”举例,为何后世会将司马伦、司马越等八个司马氏王爷,作为“八王”呢?参与“八王之乱”的司马氏宗室可不止这八个,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正是这“八王”对于这场西晋末期的叛乱影响最大,更能够影响历史走向。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南北方乱世之中,大大小小数十个政权更迭频繁。东晋十六国的历史,自然是这么多大大小小政权共同造就的,但其中应最大的还是这十六个政权。其他诸如冉魏、谯蜀和前后仇池这样的政权,只能算是历史大潮当中的细微浪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