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个回答


一、关于纺织行业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原始的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从业人员大多数不需要高学历。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进行三班倒,跟上机器大生产,完成订单输出。这也是纺织行业的主体行为,就是机器“生产”。
在这个行业中,如果要用到一定学历的人,只用于辅助作用。我现在理解为“纺织工程+”(模仿一下“互联网+”),见上图。
红色虚框中,是 大学专业为纺织工程 的主要学习科目(以东华本科为例),其中以《纺织材料学》为核心(考研必备)。红色框外即是“纺织工程+”的内容。别看导图中的词语一带而过,实则是某一大部头,比如“概率统计”就够你玩的了^_^
“纺织工程”这个专业实际上非常博大,可称之为“胶水”专业。因为“纺织”本身已经交给机器+熟练工去完成了,所以,读大学要做的就是“纺织工程+”,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一不小心,你毕业的时候还没读到那个“+”字。
纺织业说是夕阳行业的缘故,只在于它的产品附加值太低了,毕竟普通纺织产业劳动时间长、钱少事多、环境不友好、创新容易被抄袭……但大家还是要穿衣服,不如说它是“日不落”行业吧。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把手机的所有功能一次性织造在一件衣服上,“纺织工程+可穿戴设备”实现了,那么纺织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纺织工程也许会有一个风口,也许还要再憋10年20年,等一个普世可用的创新……
2020年的疫情,让口罩彻底火了。熔喷布就是纺织工程的一个平行专业——非织造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口罩带,是织带的一种,2020年有些织布工厂没多少常规布料的订单,改做口罩带去了……中国这样的产能,和美国、印度的疫情蔓延还是很配的~逃
二、关于纺织工程
没多少人主动去选择纺织工程这个专业。在大学里面,有些人对这个专业提不起半点激情。
其实本科学不到多少专业内容特别是实践部分,把数理化+外语+计算机都考到80+分,就成功了一半。
然后学纺织工程+。纺织工程的本科教材,都是基础理论的内容,但走进工厂车间,你学过的那点知识就变成“皮毛”。你只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办”。本科教育在纺织各个领域打基础,而可能门都没摸到——除了去读研,具体接触一个课题(所以本科足够努力的话,也能接触一些课题)。
2.1.强实践
纺织行业的实践性太强,实践成本高。计算机专业,所有的实践通过一台几千块钱的电脑就能完成,若有不懂的地方看书百度也能解决。但大学纺织教育极难有这种机会让你去“运行代码”,因为先进的机器都在工厂里,大学里面的机器大多是老古董。所以,本质上大学教育面向的是“学术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程。
纺织工程专业的痛点是:一来毕业后未必从事纺织;二来就算从事纺织了,你好像什么都会,却又什么都不会,成了传说中“眼高手低”的大学生。
这是一个坏处,也是一个好处。就是说,学纺织工程,其实没学到什么。你以为真的是读纺织工程?门都还没摸到呢。真的纺织工程,在书本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自己去定位一个课题,去了解真正最前沿的现实情况,找论文、找工厂机器运作的视频、甚至去工厂待一待,百闻不如一见。
怎么定位呢?去招聘网站,输入“纺织”之类,搜索全国范围,看看有什么感兴趣的,或者年薪百万不会拖知乎后腿的,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就去研究一下究竟是啥。不懂的话还可以找你们敬爱的专业课老师指点一下。
2.2.跨学科
读纺织工程必跨领域、跨学科。比如最核心的材料、机械、电子这三大块,基本上对应着美国、德国、日本这3个国家,在纺织工程+的领域,这三大块中国还是学生,因为人家已经反过来了,是材料+纺织,机械+纺织,电子+纺织。
如果先定位一个“纺织工程+某学科”,那么即使不喜欢纺织专业了,跨学科考研、跨行业工作也容易一点。栗子:东华纺院陈南梁教授(从教授到院长,目前是副校长了),曾经的志向是物理学,80年代分配专业到纺织工程,现在中国卫星天线、天宫一号太阳能电池帆板,这些黑科技都是用纺织工程(经编)做出来的。
都说了这就是一个胶水专业,上能研究五千年前的织物技术史,下能搞搞飞机汽车壳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左能计算机模拟织物形成表面,右能手绘PS剪刀搞设计……你能想到的几乎都能扯进来。
所以,不要太在乎你脚下站在哪里,而是抬起头看看你要走到哪里。
三、读纺织工程是怎样的体验?
本科纺织教育,其实还是注重基础学科。
通识教育 :前一年半的数理化、英语、计算机、马克思之类。数理化、英语仍然是重点。
专业教育 :后两年。我现在理解为“ 理论纺织工程 ”,因为实践部分对比真正的纺织行业来说微不足道。主要是纺织材料、纺(棉)、织、染。
跨领域教育 :就是选择“纺织工程+”。真正硬核的还是纤维材料,机械、电子配合运用,贸易、计算机之类的还是比较边缘的。但任何方向都有意义。
3.1.学好数理化,纺织工程全不怕
当时进大学,我没想明白为什么还要学那么多数理化,而且要求还颇高。
实际上数理化是为将来走得更远打下基础。跨专业考研,数学可能是必考的内容。纺织工程专业继续深造,数理化会限制你未来发展的高度。纺织工程的深入课题都会跟这3门学科有联系。
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里面几乎没有纺织业了,因为人力物力成本太高了。哪怕是中国,低端纺织业也开始转移东南亚。所以我们学习纺织,要努力去向高端,以数理化作基础才会有更好的选择(当然也要小心本科毕业出去找工作,数理化一文不值的现象,反倒是英语有用处。总之,学得好总比学不好少了一点后悔药)。
3.2.纺织学科的本质
“纺织工程”,专业全称“纺织科学与工程”。注意“科学”二字。这两个字决定了这门学科,是上升到理论高度的。
纺织,这两个字,从几何的角度来看,无非是4样东西:点、线、面、体。纺织,就是这4样东西在现实世界的运用,决定了它们和物理、化学产生联系。点如何组成线?线如何组成面?面如何组成体?纺织就是对这几个问题的基本思考,与之有强联系的就是材料学。
点组成线?将使用什么点?这些点之间,必须有足够的“力”将它们连缀在一起,具备足够的强度。这就变成一门从“纤维”到“纺纱”的学问。从棉纤维到粘胶纤维,到化纤,到各种不可思议的新型纤维,都是考虑如何将现实世界的“点”组成“线”。
线组成面?有基本的两种方法,机织和针织,分别是线的交叉和线圈的串套,当然还有别的非主流方法。
面组成体?这已经半个多问题踏进“服装”领域。但考虑到“无缝”方式,也是值得一提。比如经编全成形双针床无缝机器,就是将前后两片织物通过两侧一根纱线的前后运动而织出完整的服装,实际上也是“线”织成容器式的“体”的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点”直接成“面”——非织造;“线”直接成“体”——3D织物。
未来也许会有一种更颠覆的方式——3D打印服装。意味着什么?“点”直接成“体”,但目前仍有局限性,这就涉及到一个本质上的问题:纺织材料学。
比如说,面条也是线状的,为什么不能拿来织成衣服穿在身上?有很多相关的问题,比如强度?吸湿?透气?阻燃?这就是材料的问题。
面条,不一定能做成衣服,但也许可以做成钢筋水泥?这对于“纺织科学与工程”来说是个好问题,因为“科学”二字。就如刚进学校的时候,老师给这个专业洗白:“纺织科学与工程”不是“纺织服装与工程”。
3.3.纺织工程的学术系、战术系、技术系、艺术系
上文说到“纺织科学与工程”就是“点、线、面、体”在现实世界中结合材料的产物。从事这项工作,我至今认为有4个方向:
3.3.1学术系
如果你有志于深造,你最好站到这个队伍里面来。纺织工程最硬核的学术,应该就是纤维材料的研究(也可能跟实验室较易出文章有关),当然也有其他方向(可能N久出一个技术革新文章)。要从事学术,本科肯定不够用,必须争取考取更高的学历,如果仍然考的是纺织的研究生,你的目标最好是争取教职,包括辅导员这种工作(这个最好再入个党),再不济,最好也考一个事业单位公务员。出国的话,应该也有另一片天地。
3.3.2战术系
这个则包括管理、贸易,比如销售、跟单、采购、外贸。这方面对于学术能力要求不高,但偏向于对性格和经历有所要求。这方面的工作应该是最多的,有的同学也可以从事和本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工作。本科学位即可。
3.3.3技术系
技术的话真可谓五花八门,从纺织材料、纺纱(又分为天然纤维和化纤)、机织、针织(又分纬编和经编)、非织造、染整,其中又可能有小方向,随便提一个方向出来,就足够每个人学个三五年学不全(还因为技术随着商业不断更新)。所以,纺织的本科生,可说是不具备任何技术的。技术,就是实践。当然,原理你都懂了,实践起来是有基础的,有快速学习的能力。
其实近些年行业里非常缺的是“高级技工”。君不见新闻年年在讲哪个地方的工厂月薪过万但招不到人?但是高级技工是用时间和实践经验“熬”出来的,需要的正是一种“工匠精神”,包括什么呢?在偏僻的小乡小镇,工业园区,一天守在车间10小时,没有所谓的周末,慢慢积累经验,大概在5-10年的工作之后才慢慢成型。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大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码农也是这一类的“高级技工”,只不过他们的学习更加的透明化,但是淘汰起来也相当快。而传统行业,会慢很多,而更可能真的有“越老越吃香”的现象。
近几年有个英国大学生搞了个Kniterate项目,目的是做一种3D打印制作毛衣的机器,这个项目一开始是开源的,也就是机器雏形的各种零部件和组装过程全部公开,团队总共就5人,没人学过纺织工程专业。2017年他们众筹一个新项目,实际上可说是一台智能针织横机,可以自由编织各种成品衣服、帽子、袜子乃至鞋面料。
3D打印在纺织服装领域看起来像是一个笑话,因为纺织工程所实现的流程和3D打印本质上是一样的,纺织工程也努力在缩短“点-线-面-体”以达到“点-体”的工艺效率。
技术的短板在于,不可迁移性。比如在针织领域就业了,就很难去搞机织方面的技术。你搞了3-5年的一个领域,一旦要转移出来,基本可以宣布是前功尽弃了……
3.3.4艺术系
艺术在纺织工程中由来已久,就算是2000年前马王堆老太太身上的蝉衣也是一件艺术品。艺术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如果3D打印服装实现,基本上就没有纺织工程什么事了。但艺术对于纺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搞艺术,首要一条必须熟悉手绘,其次掌握PS、CDR软件。接着是专业软件,纺织的不同方向都有不同的专业软件,但无论如何,学生党可以先接触dao版,因为正版很贵(微笑)。
当然,技术和艺术这两条路对于纺织毕业的学生来说也不是坦途。先说技术,我们肯定没有那些整天泡在工厂里面的老师傅专业,说不定人家还是小学毕业的;再说艺术,设计学院的那些学生也不是白读的。就比如让英语专业的学生来做纺织外贸好,还是让纺织贸易的学生来做纺织外贸好?
技术和艺术的路线,前者适合能对工厂频繁接触的(包括家里有矿的这种),后者适合对设计情有独钟的(让一个对美术和服装毫无概念的工科生从事这种工作就是活受罪)。
四、纺织行业现状
《中国制造2025》这份文件,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落后的产能在未来10年将会被淘汰,这就包括纺织业中严重污染的部分,除此之外,数字化、自动化生产一定是将来的趋势。
2017年,吴江喷水织机全方位整改——喷水织机存在极大污染(解决方案是全部停机,可能替换为经编机);2018年,整个染整行业全方位排查环保——染厂环保超标、私自排放污染、偷排污染等等,一律要关停、限制生产,织造行业一染难求。
10年前,你可以私设染厂,发家致富;现在,此路不通。没有资本,门都没有。通过污染环境来换取财富的行径一去不返。
当然,染整几乎是最后一道工序;而在上游,纺织原料不断在涨价,无论是天然纤维的棉、或者是化纤的锦纶、氨纶,近几年都在涨价趋势中。
前几年,纺织业迁移东南亚的呼声很高。但东南亚也是个坑,因为东南亚国家动不动也爱玩罢工,ZF的办事效率可能很低。
所以在中国纺织业会继续好好地活下去,只不过会逐渐升级。
那么,说这些现状,和学习纺织工程有什么关系?
我只想说,纺织工程就是一个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基础上的专业。我们一定要认清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制造业专业。学习这个专业,一定不要怕外人的质疑:哦,你们就是造衣服的吧?是的,纺织工程就是纺纱织布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去搞防弹衣,不是所有人都能去搞航天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去造星载天线。这些高端的例子,只是纺织工程的“头部”,也就是二八法则当中的20%部分。
所以,当你真的碰到了这个专业,你应该干什么?你应该拼命地学得更好,学好专业课,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从事这个行业,也是为了跳出这个行业,或者说,走到这个行业的头部。纺织工业真正有科技含量的,有一部分是在机械、电子里面,但纺织专业的学生并不精通机械电子,国内的纺织机械很多也是进口的。纺织专业所学到的只是纱和布的工艺流程。如果到了工厂里面,你能干什么呢?劳动密集型,记住这个词。
五、重新认识纺织工程
5.1. 知乎四大“天坑专业”——生化环材,竟然都和纺织沾点边,并且还是纺织工程的发展方向。《天衣无缝:东方皇裔与时尚设计的传奇》是一本传记,讲的是阿玛尼终身设计师,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设计总监,国家新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杨军,她是怎么从纺织工程毕业并走到今天这个高度,并且她最后的目标是去美国读一个化工博士学位。所以,小马过河,是死是活……当然,今天的河水深度不比当年的河水了……
5.2. 《Woodhead publishing series in textiles》是英国纺织协会持续不断出版的近200册行业书籍
5.3. 我觉得身在纺织专业应该好好读一读《资本论》。四年不阅资本论,学尽纺织也枉然。《资本论》开篇的“商品”部分就开始用“麻布”作为例子了,在后面历数工厂生产之恶劣条件,很多是纺织工厂的例子。这还不是最佳理由,核心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爆发,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革的主要就是纺织工业的命,“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恰恰资本论成书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所以,这本书和纺织工程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要深刻地认识纺织工程和产业,我觉得这部书值得一读。
5.4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纺织工程带来了“机”,通过机械控制首次提高了纺织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给纺织工程带来了“电”,通过电气控制再次提高了效率;第三次工业革命,给纺织工程带来了“脑”,将计算机操作界面集成于机器上,便于快速操作。
5.4.1 接下来,纺织工程还要如何提高效率?一个解决方案:无人工厂。无人工厂背后的技术是什么?纺织工程+人工智能。纺织工程+物联网。
中国的纺织工程在“机”“电”“材”方面全方位落后于发达国家,只能借助于切换赛道。也许这个赛道就是纺织工程+人工智能。这是我个人认为的一个方向。
5.4.2 比如“番茄就是西红柿”这位童鞋说到,做织物设计的时候,不妨让学生顺便写个程序……这个想法是好的,但其实她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一则用C语言来开发会比较慢(不如用C++),二则这软件背后有很多数学知识、编程知识、织物知识,要建立在大量的学习和实践之上,三则软件要实现的功能会有很多,机织、纬编、经编的设计方法全然不同,平布、提花又要使用不同的模块,四则现在国内纺织软件的软肋在于“实物仿真”这个难点上,没有高超的数学建模和编程技术是很难突破的。
当然这里有一个可行方案:建立一个 基于Python程序语言的开放源代码织物设计软件项目 。首先,这个项目由纺院+计院来官方维护,开源项目面向全球,可以保证不同院校每一届的纺织专业学生都能从中学习和贡献(织物设计软件基本都是商用的,反正我读大学的时候无缘接触——主要连有什么主流软件都不知道,研究生好像用CorelDraw。如果有一个开源的软件,大大有利于学习);其次,Python是未来几年的主流编程语言,对纺院学生的培养,可以起到易于转型的作用,即使不从事纺织,也可以转型计算机软件(大学为什么还要教VB自己知乎一下);再次,集中并累积优秀师生的力量,对纺织行业作出新的贡献,不断将软件推向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YY。
6.选专业就是选行业,找工作就是找人格
6.1行业与专业
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哪里,行业兴衰就在哪里。而行业内部又有新旧更替。
看回中国改开40年:
80年代,纺织行业兴起,“中国纺织大学”85年封神,总书记亲自题字。在西方,比尔盖茨、乔布斯之流开始搞起IT。
90年代,纺织行业逐步停滞,伴随全球金融危机,纺织大学落下神坛。在西方,比尔盖茨封神。
00年代,中国加入WTO,纺织业起死回生,满血复活;淘宝兴起,纺织工厂有了新的方向——网络销售。互联网从业者自称挨踢民工;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乔布斯开始走上封神之路。
10年代,中国开始走进两极分化,大厂接单接到开往东南亚,小厂纷纷半死不活,网批、微商造就无数神话。移动互联网盛极,知乎只有一个好行业——互联网,只有一个好专业——计算机。
据我观察,20岁出头的我们,应该选择什么行业?答案是选择那些跟得上科技革新的行业,选择那些40岁以上的人看不懂的行业。比如做纺织,如果在08年,你可以试着做淘宝、阿里;如果在13年,你可以试着做微商、网批;如果在16年,你可以试着做跨境电商;如果在19年,可以做什么呢?比如做人工智能、物联网?这个是未知的,要靠自己去琢磨。关键的一点是,一旦开始去做,就一定要争取做行业第一,否则很容易死掉。纺织挂靠互联网,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做工厂的,则挂靠机械,市场上什么布好卖?厂里有没有能生产这种布的机器?这些都会成为商机或死穴。
当然,你可以选择公务员行业,至于这方面,你要先去看一下今年国考、省考的专业目录。
专业对口,是进入行业的门票。专业不对口也没关系,还是有机会,只要你热爱,任何行业都无法阻挡你的脚步。
6.2工作与性格
如果说专业对口,是进入行业的门票。那么性格对口,即是上手工作的门票。有的人从体制内辞职,下海创业;有的人无法忍受私企996(纺织基层还有大量007的都还没说话呢),进入了体制内。所以,体制内好,还是创业好,或者996福报大法好,无法一概而论,只能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无非一句话:你愿意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造价值?
有的人愿意动动嘴皮子,有的人愿意动动笔杆子,有的人愿意搬砖式,有的人愿意葛优躺式……
如果你确实有点迷茫,不妨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来不及的话就在毕业之前,做个MBTI性格测试,反正是免费的图个乐呵,看看测试结果给你的行业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最后关于职业规划,推荐一本书《远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