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个物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现在却销声匿迹,难觅踪影,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同事周末用它放松心情时,仿佛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让我又回到了小时候,那就是织布机。
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让大多数农村地区过着自给自足的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粮食、青菜,家家田里都有,种棉、养蚕,亦是司空见惯,吃穿解决了,基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我小时候,有幸见到过奶奶纺线织布的场景。纺织是统称,指纺线和织布。
纺线车分为手摇纺线车和脚踏纺线车两种,我见过的是手摇纺线车。纺线车的一端是一个大轮子,轮子上有个摇动手柄,另一端是个小轮子,叫作纱锭。纺线时,在纱锭上插上用高粱秆剪成的纱芯,然后从旁边盘好的棉条中取一根棉条捏住一头,在棉条前头扯拧出少许纤维边拉边拧成纱头,拉至足够长后,把纱头固定在纱芯上,左手捏住棉条,右手摇动手柄,双手协调配合,细长的棉线就慢慢纺出来了。
看着简单,但做起来非常难。奶奶讲,以前,女孩子到了10多岁,就开始学着纺纱,没有个几年的功夫,纺不出好棉线。儿时的我好奇心很重,经常趁着小脚奶奶到山上采金银花的时候,偷偷地学着她的样子, 想纺出又细又长的棉线,结果不是又粗又笨,就是经常断掉。
纺完线后,接下来就是织布了。织布机的构造比纺线车复杂得多,它有一个类似老式木床的框架,一端是布满经线的机头,机头两端各有几根木条,挨着机头是竖立的框架,框架旁边是与机头一样宽的两个长方形线刷,叫作缯,框架上的横木棒向下引出绳子提拉两个缯。缯的下方通过引绳连接两个踏板,轮流踏下踏板,缯便上下移动,穿过缯眼的经线便被分为两层,织布梭子从两层经线中间穿过,使纬线与经线交错,再通过机杼的挤压便形成了布匹。
结构复杂,操作更不简单。织布过程中,浑身上下都被调动起来,双手双脚忙个不停,腰部用力,手脚并用,眼到手到,需要非常好的协调能力。
儿时,父母到山上干活,经常把我放到奶奶家,在无数个日子里,我坐在小小的板凳上,看着奶奶在织布机前来回忙碌,织布机的声音陪伴着我,从日出到日落。
那个年代,掌握纺线织布技能是一个女子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奶奶家的纺线车和织布机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一台台的机器,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家庭妇女的智慧和勤劳,记录了她们的艰辛和汗水。
联系电话:023-63856943 | 本网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3-63853096 | 法律顾问:上海锦天城(重庆)律师事务所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渝)字第00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67号
|
ICP备案:渝ICP备05005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