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
智慧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如何正确的认知,积极的面对事物,面对人生,认知发展本身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正确的认知能够让我们具备良好的情绪,拥有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认知发展包含四个要素,下面来具体看一看:
1.图示
“图式”就是认知结构,是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这里的“动态”,代表是可以改变的,甚至是可以取消的。
图式是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功能,使得主体能够有效适应环境。
我们曾经学过的知识,如果在内心拥有一个系统,像思维导图那样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就能够掌握比较深刻;吸收的时候像搭积木一样放入对应位置,提取的时候也更容易回忆起来。
2.同化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过程。
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得“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比方说信任一个人,就总是收集对方值得信任的证据,来充实并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通过不断验证,不断增加已有认知的证据,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
3.顺应
“顺应”是主体图式不能适应客体要求时,就应该改变原有图式或者创造出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得图式得到“质”的变化。
“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打破原有的认知,彻底放下一件事情,重新来过。
通过顺应,改变了对原有事物或者对人物的看法,使得自己内外统一起来。
有些事情既然无法改变,属于自己不可控制的范围,那就应该坦然接受;这种接受就是顺应。
4.平衡
“平衡”是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往往具有主动性;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基础动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符合“中道”思维,“太过和不及”都是走了极端,都是过于偏执,是应该及时进行调整的。
每个人对周围世界都有自己的看法,只要内心不起冲突,协调统一,心里面就能够感到轻松愉悦。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同化,顺应,平衡”的能力,尽可能关注积极面,改变错误消极的思想,最终让生活达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