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自己吃的是黄豆酿造的酱油?其实都是豆渣!
你知道吗?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酱油其实是用豆渣做的。
这样一瓶天天吃的酱油,你了解的并不多。如今,想买到一瓶称心如意的酱油,变得不太容易。走进超市,形形色色的酱油名字令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也许,你们也有这样的苦恼吧。所以今天,我们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到底应该怎么挑酱油。
01
一斤大豆只能出产一斤酱油
要想学会挑酱油,就必须先了解酱油是怎么来的。它,其实是中国人发明的,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人们有用盐腌制鲜肉的习惯,后来,他们无意中发现,鲜肉剁碎经过腌制发酵后产生的汁液,味道十分鲜美,这就是酱油的鼻祖。
那个时候,酱油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美味。一份简简单单的酱油拌饭,放在当年可是御膳。直到东汉,酱油才进入千家万户。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酿造酱油的食材发生了改变,从肉变成了黄豆。
▲ 酱油制作原料的变化
传统做酱油的方法,在清代食谱《调鼎集》中有很详细的叙述。
▲《调鼎集》原文
按传统古法酿造的酱油,在最优良的工艺下, 一斤大豆只能出产一斤酱油。
▲ 酱油的制作流程
这种方法是利用自然气温变化的规律,讲究「春曲、夏酱、秋油」,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的酿制时间。《调鼎集》中提到:「做酱油愈陈愈好,有留至十年者极佳」。 所以酿制时间越久,酱油就会拥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感。
但是现在这种天然发酵的技术已经使用得非常少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厂家采用的是工业化的制作。那么,现代化生产酱油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从生产方法来看,主要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
▲ 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生产方法不同
酿造酱油是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而配制酱油是在纯酿造酱油中,添加盐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勾兑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酿造酱油在营养成分、安全性方面都好于配制酱油。
而在酿造酱油中,根据酿造工艺,又可以分为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和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听起来是不是很高深,但其实很简单,一个是快速发酵,一个是长时间发酵。相比低盐的,高盐稀态酱油因为经过长时间发酵品质更好,风味更佳。
▲ 低盐固态和高盐稀态酱油的不同主要是酿造工艺
02
酱油的秘密,都在配料表里
通过对酱油制作过程的了解,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几个基本的判断,比如 酿造酱油比配制酱油要更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比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要更好 。
这两点,国家有规定必须要在商品标签上注明。所以第一步,直接把标注配制酱油和低盐固态的pass掉。
然而,你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吗?To young too simple!我找了市场上金标生抽、草菇老抽、特级酱油、红烧酱油、海鲜酱油等7款大家常买的酱油,发现它们全都符合以上两个标准。
▲ 以草菇酱油和红烧酱油为例,都是高盐稀态
这些酱油好像每种都有自己特色:红烧肉用这种、海鲜用那种...... 作为一个吃货,难道要把所有的都抱回家?这样想,你就又落入商家的陷阱了。
买酱油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看配料表 ,所有的秘密都藏在里面。在配料表面前,无论是哪里的「妖魔鬼怪」,都统统现形。
我把这7款酱油的配料表全都列了出来:
▲ 不同酱油的配料表一览
这样看是不是清楚多了? 别看这些酱油名字各不相同,但配料并无多大差别。 说好的酿造酱油,除了常见的水、黄豆、小麦、食用盐之外,还是加了各种添加剂,有没有感觉被欺骗了?
这些添加剂的名字看起来特别复杂,我简单翻译一下:
谷氨酸钠=味精
焦糖色=着色剂
苯甲酸钠、山梨酸钾=防腐剂
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增味剂
三氯蔗糖、安赛蜜、甘草酸三钾=甜味剂
这时候,再去看这些特色酱油的配料表,是不是明白多了。所谓的红烧酱油就是多加了焦糖色▼
草菇老抽则是加了干贝(实际上还是靠添加剂调味)▼
味极鲜酱油是多加了些增味剂和甜味剂。最唬人的大概就是蒸鱼豉油了,看了配料表你就会发现,水、大豆、小麦粉、食盐、白砂糖,再加一堆添加剂,就是普通的酱油。(豉油是酱油在两广一带说法,至于为什么加蒸鱼,就是种商家营销手段)▼
下次买酱油,可以无视那些前缀啦,直接翻开配料表查看。 基本上名字越是天花乱坠,用的添加剂就越多。 配料越简单,说明酱油的品质越纯正。 虽然添加剂是国家允许的,但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当然还是选没有添加剂的啦。
▲ 纯酿造酱油的配料表更干净
除了添加剂以外,配料表上还剩水、黄豆、小麦、食用盐等原料,你以为这些总没什么差了吧?又错! 挑选酱油,记得一定要看用了什么大豆。 观察不同酱油配料表里的大豆种类,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黄豆和脱脂大豆混合用▼
二、只用脱脂大豆▼
三、只用黄豆▼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前两种情况远远高于第三种。(因为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不能用转基因大豆生产食品,所以其实酱油配料表的「非转基因」这四个字并无多大意义。)
黄豆就是完整的大豆,而脱脂大豆则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豆渣 ,实际上用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豆粕。因为豆粕指的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而豆渣指的是制作豆浆时剩下的渣滓。简单来说,豆渣是被取走了蛋白质,豆粕是被取走了油。
因为豆粕的价格比大豆便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发酵后的氨基酸氮含量相对较高,所以很多酱油厂商都会选择用豆粕作为原料。但用完整大豆酿制的酱油,由于有油脂的存在,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风味物质,一般来说更香、口感更加醇厚。
这是数据无法衡量的,厂商们也最容易「作弊」。所以 在挑选酱油时,想获得风味更好的酱油,优先选择原料中只用黄豆的酱油 。
在酱油的标签上,除了配料表,你还会看到两个重要信息: 质量等级和氨基酸态氮含量 ,这些又代表什么?
质量等级是根据每100ml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决定的。因为酱油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氨基酸态氮,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则酱油品质越高,鲜味也就会越浓。根据这个指标,酱油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
▲ 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等级也越高
因此, 想要让食物越鲜,可以买等级越高的酱油。
然而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套路,因为氨基酸态氮含量是可以随着谷氨酸钠的增加而提高的,有些厂商为了提高等级,会加大量的谷氨酸钠进去。所以 在挑选高等级的酱油时,一定要看配料中有没有添加谷氨酸钠。 如果有,那么这个等级,也就失去了参考的意义。
最后,在酱油的标签上,你还会看到佐餐、烹调的字样,这个主要是根据卫生指标分的,佐餐酱油可以直接放入凉拌菜或者蘸着食用,烹调酱油必须通过烹调加热才可以食用。买酱油的时候,注意一下就好了。
▲ 只用于烹调的酱油
▲ 佐餐、烹调皆可的酱油
除了常见的黄豆酱油,市场上还有黑豆酱油、鱼露、酱油膏等。黑豆酱油比普通的酱油要清甜甘醇一些,比如煲仔饭就常用黑豆酱油。
▲ 黑豆酱油
鱼露常出现在广东、福建和东南亚地区的菜中,但因为太腥了,所以常常被用来和其他料一起混合使用,比如制作成沙茶酱。
▲ 鱼露
至于台湾的酱油膏,是在生抽的基础上加上糯米而制作而成的,可以直接作为蘸酱。
▲ 酱油膏
虽然这些酱油风味有些不太一样,但挑选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以黑豆酱油为例,同样要选原料简单、没有添加剂的酱油,而且是完整的黑豆而不是脱脂后的。
03
日本酱油真的比中国酱油更好吗?
酱油从中国传到日本,是唐朝的事。毕竟那时候是大唐盛世嘛,两地僧人往来频繁,就把中国的酱油酿造技术在日本发扬光大。
和中国酱油不同,日本酱油的种类非常多,最常规的是分为五个种类:浓口酱油、淡口酱油、溜酱油、再发酵酱油和白酱油,从制作方法、颜色口味到搭配都有不同。
▲ 日本不同种类酱油的区别
那为什么现在大家似乎都觉得日本酱油比中国酱油更好呢?其实,这是有理可据的。简单说,无非是日本人更有匠心、更讲究。
在 原料选取 上,日本酱油遵循中国的传统做法,用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麸皮),稍有不同的是,日本用的小麦会经过焙炒,产生包括麦芽酚在内的香气成分,为酱油最后的风味增色。
在 生产方式 上,日本同样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按他们的说法为本酿造酱油和混合酿造酱油、混合酱油。但日本85%以上的酱油都是采用本酿造的方式制作的,需要的酿造时间长,风味复杂且细腻。而在中国,酿造酱油只占总产量的40%。
另外在 酿造过程 中,日本酱油的酿造周期普遍比较长,一般在6个月以上,而且不会添加其他添加剂。而中国的酱油大多数走捷径,原料不纯、酿造时间缩水到只有1-2个月,甚至直接在后期加盐、味精等添加剂进去。
可以说,日本酱油受欢迎,主要还是因为中国酱油行业厂商制作不用心,导致消费者对中国酱油失去信任造成的。作为厨房里不起眼的调味料,中国工厂为了用低价抢占市场,对酱油越来越「偷工减料」。不过,中国也并非没有好的酱油产品,比如厦门的古龙天成酱油就出产着天然酿造的古法手工酱油。
▲ 古龙晒场
古龙在厦门至今保留着一个全世界最大的酱油晒场,坚持用天然传统的方法酿造。酿造酱油的缸都是浸润几十年酱油的老缸,这样的酱油多了一分醇厚鲜香,入口即是天然的古早味。
袁枚在《随园食单·须知单》中说烹调食物除了主要的食材,作料的选用也会影响菜肴。作为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挑一瓶好酱油,更是重中之重。无论世界怎么发展,技术如何进步,我们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品尝到最本真的美味。
之后24季将推出更多有关美好生活的实用贴,请持续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