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经典文章《穷人》心得

托尔斯泰经典文章《穷人》心得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出版于1905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内容很简单,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描写细腻,入情入理,真切感人。现已编入各版小学教材。但让人读后意味深长。

这篇文章讲述了贫穷的桑娜和渔夫收养了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已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

这篇课文我在上小学时就出现在语文书中,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教材更迭数次,但这篇课文依旧在,足以显现出这篇课文之经典。

除了儿时的学习,期间也通过各种途径去进一步了解研究这篇文章,而就在近段时间重新阅读了《穷人》,让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慨。《穷人》这篇文章的意蕴很深刻,作者用真实的文字描写了沙俄统治下最下层人民苦难又贫穷的生活,同时有赞扬了即使在如此艰辛困苦的生活中,依旧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的穷人们,他们身上有着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的品质。

同时,想起来小学的时候老师是如何将这深刻的意蕴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到呢?这便是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了!老师在教授这节课时便充分地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演绎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对话、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使他们较好地感受、体验了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回想起小学老师的课设计很精巧。开头复习回顾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将文章氛围两大板块:桑娜的等待和渔夫的归来,再以“穷人很( ),但是他们很( )”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对比中深入挖掘人物的品质。如此精彩的导入,设计得耐人寻味,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好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后面课堂教学就“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其实不穷?”引导学生在这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其次,品味人物切入巧妙。老师对课文的处理重点在两个部分,一个围绕课题,品读相关语句,感受穷人的“穷”;二是纵观全文,文中哪些部分打动了你,让学生抓住相关语句品析能够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作者文字的巧妙,人物形象的光辉。

紧接着,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课中老师强调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通过“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这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朗读以桑娜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为重点,朗读形式多样,有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而穷人其实不穷则是由学生自由交流出来的。要求学生练笔,续写故事,在说写的过程中感受到渔夫和桑娜一样,同样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人穷心灵美”令人肃然起敬,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同时还对本文的心理描写进行了及时的仿写和练习,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最后,当堂验收,将整篇课文以几个表示心理的词语串联也在一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故事中人物的矛盾纠结,以及去体会那打动人心的可贵品质。

也许正是因为小学老师对于托尔斯泰这篇文章的精彩绝伦的讲解,让我对托尔斯泰有了极大的兴趣,关于那堂课的内容似乎刻在了我的脑海,那么清晰明朗,以致于到现在我都能完整的回忆起当天的情形。

其实,我一直觉得列夫·托尔斯泰很了不起,他身处上层贵族却能用最真实的笔触写出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让人看完是发自肺腑的感受到那看似繁华的社会中其实是徒有其表,那是建立在贫苦大众身上的浮华。《穷人》这篇文章的意蕴很深刻,文中描写了沙俄统治下最下层人民苦难又贫穷的生活,同时有赞扬了即使在如此艰辛困苦的生活中,依旧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的穷人们,他们身上有着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的品质。我认为这篇文章成年人也应当好好的读一读,因为每读一遍,你的感受都有变化,你的想法也在变更。

反复阅读、细品,对于这篇文章可能会定位作者那巧妙的写法上,什么环境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形象、除了课题之外没有一个“穷”字,然而字里行间处处表现出穷人们的贫苦······但作为一个感性的人,我却看到了那身处艰难之处,自己都难有保障的人依旧心存善念,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这崇高的品质难当可贵,在原来和现在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品质少之又少,对于身处绝境之人,这美好犹如一束阳光照亮黑暗的世界,给人以温暖。海明威曾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看了这句话我不禁疑惑,贫穷的人一无所有,但却能有这样高贵的品质。拥有很多的我们却遗失掉这美好。值得思考。

希望无论我们物质上处于什么的层次,每个人能成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而不是成为身穿华丽服饰,品尝山珍海味,内心却晃荡的空罐子。

发布于 2020-07-27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