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人类和多种动物的
下丘脑
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
神经核
。一对为腹对侧核,又称
饱中枢
;另一对为
腹外侧核
,又称饥中枢。饱
中枢兴奋
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
厌食
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
生理条件
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是炎症的
后遗症
(如
脑膜炎
、
脑炎
后),还是发生
创伤
、
肿瘤
及其他
病理变化
,如果
腹内侧核
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
棕色脂肪组织
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
白色脂肪组织
相对应。棕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
腋窝
部、
纵隔
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
中性脂肪
形式贮藏于间,机体需能时,
脂肪细胞
内中性脂肪水解动用。白色脂肪细胞体积随释能和贮能变化较大。棕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
产热
器官,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棕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从而决定机体的
能量代谢
水平。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之为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当然,此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棕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热量向体外散发,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1.一般表现
单纯性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约1/2成年肥胖者有幼年肥胖史,一般呈体重缓慢增加(女性分娩后除外)。短时间内体重迅速地增加,应考虑
继发性肥胖
。男性脂肪分布以颈项部、躯干部和头部为主,而女性则以腹部、
下腹部
、胸部乳房及臀部为主。
肥胖者的特征是身材外型显得矮胖、浑圆,脸部上窄下宽,双下颏,颈粗短,向后仰
头枕
部
皮褶
明显增厚。胸圆,
肋间隙
不显,双乳因
皮下脂肪
厚而增大。站立时腹部向前凸出而高于胸部平面,
脐孔
深凹。短时间明显肥胖者在下腹部两侧、双大腿和上臂内侧上部和臀部外侧可见细碎
紫纹
或白纹。儿童肥胖者
外生殖器
埋于会阴皮下脂肪中而使阴茎显得细小而短。手指、足趾粗短,手背因脂肪增厚而使掌指
关节突
出处皮肤凹陷,骨突不明显。
轻至中度
原发性
肥胖可无任何自觉症状,重度肥胖者则多有怕热,活动能力降低,甚至活动时有轻度气促,睡眠时打鼾。可有
高血压
病、糖尿病、
痛风
等临床表现。
2.其他表现
(4)肥胖与肌肉骨骼病变
①关节炎:最常见的是
骨关节炎
,由于长期负重造成,使
关节软骨
面结构发生改变,
膝关节
的病变最多见。②痛风:肥胖患者中大约有10%合并有
高尿酸血症
,容易发生痛风。③
骨质疏松
:以往的观点认为肥胖者骨质疏松并不多见,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肥胖者脂肪细胞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可能会加重肥胖者骨质疏松和
骨折
的发生。
治疗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强调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
综合治疗
,必要时辅以药物或
手术治疗
。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各种
并发症
及伴随病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1.行为治疗
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
危害性
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
运动习惯
。自觉地长期坚持是肥胖症治疗首位及最重要的措施。
轻度肥胖者,控制进食总量,采用
低热
卡、
低脂肪饮食
,避免摄入高糖高
脂类
食物,使每日总热量低于
消耗量
。多作
体力劳动
和体育锻炼,如能使体重每月减轻500~1000g而渐渐达到正常
标准体重
,则不必用药物治疗。
中度以上肥胖更须严格控制总热量,女性患者要求限制进食量在5~6.3MJ(1200~1500kcal)/d,如超过6.3MJ/d者,则无效。男性应控制在6.3~7.6MJ(1500~1800kcal)/d,以此标准每周可望减重1~2磅。食物中宜保证含适量
必需氨基酸
的
动物性蛋白
(占
总蛋白
量的三分之一较为合适),
蛋白质
摄入量每日每公斤体重不少于1g。脂肪摄入量应严格限制,同时应限制钠的摄入,以免体重减轻时发生
水钠潴留
,并对降低血压及减少食欲也有好处。此外限制
甜食
、
啤酒
等。如经以上饮食控制数周体重仍不能降低者,可将每日总热量减至3.4~5MJ(800~1200kcal)/d,但热量过少,患者易感疲乏软弱、畏寒乏力、精神萎顿等,必须严密观察。据研究,饮食治疗早期蛋白质消耗较多,以致体重下降较快而呈
负氮平衡
,当持续低
热卡
饮食时,发生保护性氮质贮留反应,逐渐重建氮平衡,于是脂肪消耗渐增多。但脂肪产热量约10倍于蛋白质,故
脂肪组织
消失量明显少于蛋白质组织量,而蛋白质相反合成较多时,反可使体重回升,这是人体对限制热卡后的调节过程。因此饮食治疗往往效果不显著,在此情况下,宜鼓励
运动疗法
以增加热量消耗。
关于活动量或
运动量
的制定应该因人而异,原则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对严重肥胖患者可应用药物减轻体重,然后继续维持。但临床上如何更好地应用这类药物仍有待探讨。用药可能产生药物副作用及
耐药性
,因而选择药物治疗的
适应证
必须十分慎重,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衡量可能得到的益处和潜在的危险作出决定。
空回肠短路手术、
胆管
胰腺短路手术、胃短路手术、胃成形术、
迷走神经切断术
及胃气囊术等,可供选择。手术有效(指体重降低>20%)率可达95%,
死亡率
<1%。不少患者可获得长期疗效,术前并发症可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或治愈。但手术可能并发
吸收不良
、
贫血
、管道狭窄等,有一定的危险性,仅用于
重度肥胖
、减肥失败又有严重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有可能通过体重减轻而改善者。术前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作出
充分估计
,特别是
糖尿病
、
高血压
和
心肺功能
等,给予相应的监测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