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林撷英
|
微课堂
|活动预告|活动回顾|节日特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维也纳,是奥匈帝国统治的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享乐中心。此时,维也纳的音乐家们对现状怀疑、否定与不满,但却找不到出路,因而,悲观失望的情绪日益增加。另外,也存在粉饰现实,竭力地鼓吹享乐、醉生梦死的现象。此时的音乐作品常常出现一些怪诞的形象,痉挛的节奏,尖锐的喊叫般的音响和大量不协和音程的使用等等,这反映出在黑暗现实面前作曲家的痛苦心理,有的作品还常常从哲学、宗教的角度对人生问题进行探索,而最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消极的、认为人生是虚惘的,人们只有在天国里才能得到安息。这种消极的思想,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世界观的局限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奥音乐文化发展中起重大影响的作曲家是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年)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19世纪末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Gustav Mahler,1860-1911
马勒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现属捷克)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他6岁参加了钢琴比赛,8岁就能为别的孩子教授钢琴。15岁那年,马勒入维也纳音乐院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在那里,他一方面学习钢琴,同时学习作曲课程。1877 年,马勒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历史、哲学和音乐史。在这几年间,马勒广泛地学习了包括贝多芬、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威柏、瓦格纳等音乐家的作品,同时,也向理查·施特劳斯学习,并和作曲家沃尔夫结下了友谊。1880年,马勒离开维也纳,开始了指挥家的生涯。他先后在哈尔、赖巴哈、奥尔密茨、卡赛尔等地的剧院里任短期的指挥。1885年,他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St Paul)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1888年被聘为布达佩斯歌剧院的指挥,聘期为10年。1891~1897年,他接任了汉堡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在这时期中,他除了指挥歌剧演出外,大部分时间用于作曲。1897年,马勒经勃拉姆斯的大力推荐,受聘为维也纳皇家歌剧院的指挥。1906年在一次排演中,马勒第一次感到心脏衰弱。1907年不满5岁的长女在迈尔尼希乡村别墅夭折,这对马勒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几天后,当地医生诊断他心脏患有毛病。1907年5月,马勒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之职。尽管如此,马勒仍然不停地创作。同年,马勒去美国,任纽约大都会剧院和纽约爱尔乐团指挥。旅居美国的4年期间,他每年都要回国度假和从事音乐活动,1911年2月21日,马勒在纽约指挥了最后一场音乐会。由于严重的心绞痛发作,他被送到了巴黎治疗,1911年5月18日因心脏病逝世于维也纳,终年51岁。
作为作曲家,他一生的主要创作是交响曲和歌曲。著有10部交响曲(第10部未完成)和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声乐曲集《流浪少年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或译为《流浪艺徒之歌》)、《儿童奇异号角》(lieder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或译为《少年魔角》、《孩子们的神奇号角》)、《亡儿之歌》(Kindertotenlirder,或译《孩子死亡之歌》)等多部声乐套曲及40余首艺术歌曲。
马勒早年深受布鲁克纳的影响,在后来的创作主要受到舒伯特、舒曼和瓦格纳的影响。在音乐风格上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其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后期浪漫派音乐的传统,并极力扩展交响乐的表现力。他善于把哲理与通俗、个性与民族性、浪漫与现代的音乐糅合在一起。他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表现性能,形成了色彩无比绚丽的配器效果,从极其纤细、清柔的轻奏到浓重而震撼人心的强奏,中间瞬息万变、色彩缤纷。他追求庞大的乐队编制,并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来扩展乐曲的结构,以表现乐曲的丰富内容,但有时却流于过分庞杂。他还运用于大量民间音乐的元素,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听到波希米亚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奥地利民间舞蹈的节奏。他继承贝多芬的传统,把合唱加入交响乐之中,以充分表现他的音乐中的哲理思想。在19~20世纪之交,像马勒这样能在创作中紧密与民间音乐联系的作曲家是难得见到的。而且,其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时地先现勋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他的音乐是通向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桥梁。
马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作为指挥家,他以富有独创性的指挥风格,成功地指挥演出了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威柏、威尔第、斯美塔纳、普契尼、柴科夫斯基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他的指挥如实地反映出作曲家的构思,充满着深厚而炽热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性,在指挥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图片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khail_Glinka#/media/File:Mikhail_Glinka_by_Ilya_Repin.jpg
To be continued...
该图书入选第二批“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
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