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马图

[bēn mǎ tú]
徐悲鸿创作的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的纸本设色画
展开 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奔马图》是 徐悲鸿 于1941年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藏于 徐悲鸿纪念馆 [1-2]
《奔马图》绘骏马由远而近,飞奔而来。画家采用大角度透视的手法,以腾空的一只后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展现奔马疾驰的速度。笔触雄厚,设色清淡,线条刚健,大有痛快淋漓、潇洒风流之概。这匹奔马,虽然体格消瘦,但却笔力道劲,力透纸背,弯刀般的腹背,有弹力的马鬃,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沉着而奋勇,徐悲鸿还在 中国画 笔墨的造型中融入了 西画 的解剖和 透视学 [2-3]
中文名
奔马图
作    者
徐悲鸿
规    格
纵130厘米,横76厘米 [1-2]
材    质
纸本
画作类型
纸本画
创作时间
1941年
现收藏地
徐悲鸿纪念馆 [1-2]

大事记

播报
编辑
1941年

创作与收藏

1941年,《奔马图》被徐悲鸿在马来西亚槟城当地侨领骆清泉家中创作出来,后一直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2014年3月20日

复制品的展出

2014年3月30日,《奔马图》的复制品在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宁波市文联主办的“甲午仲春万马奔腾天一文苑再现新风———马年名家画马专题书画展”中被展出。

画作内容

播报
编辑
《奔马图》绘一由远而近,飞奔而来的骏马。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奔马图》画幅右侧有题跋:“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 [1-2]
奔马图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徐氏所提倡的融会中西的“写实彩墨”在20世纪40年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奔马图》是他的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从《奔马图》的题跋上看,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重庆。二次会战中中国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情。
《奔马图》是徐悲鸿在马来西亚槟城当地侨领骆清泉家所作,由骆清泉长子骆新民磨墨拉纸。 [1-2] [5]

艺术鉴赏

播报
编辑
主题
局部图册 (2张)
《奔马图》中的马腿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显出弹性,富有动感。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似乎要冲破画面,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1] [5]
技法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在技法上,画家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法,并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作者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进行晕染,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奔马图》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奔马的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阴影处,用墨比较淡,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 [1] [4-5]

重要展览

播报
编辑
2014年3月30日,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宁波市文联主办的“甲午仲春万马奔腾天一文苑再现新风———马年名家画马专题书画展”在宁波天一文苑艺术馆举办,《奔马图》的复制品在其中展出。 [6]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 宜兴 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景星学社 社员。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 水墨画 。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素描。1927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 田横五百士 》《 九方皋 》《 巴人汲水 》《 愚公移山 》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影响的作品。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