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1复习资料
古埃及建筑(BC.3200~BC.30)(1ppt)
第一座石金字塔是萨卡拉的昭塞尔金字塔,六层台基状。后来还出现过三层台阶式以及上下两段倾斜度不同的金字塔。
1.3古埃及神庙(太阳神庙)(形制图示)
庙宇形制:
(1)在一条纵轴线上依次排列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密室。
(2)从柱廊经过大殿到密室,屋顶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侧墙逐层内收,因而空间逐层缩小。
(3)后来门前有一两对作为太阳神标志的方尖碑。
第二章 古代西亚建筑(BC.35C~7C)
第三章 爱琴文化建筑(BC.3000-BC.1400)
爱琴海文化是希腊早期文化,史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3.2 迈锡尼狮子门(图:叠涩卷石门)
迈锡尼卫城的主要入口。两侧城墙突出,形成一狭长的过道,加强了防御性。门中上部有一个石梁,石梁上是一个三角形叠涩券,券的空洞外镶一块三角形石板,上面雕刻着一对雄狮护柱的浮雕。
图示:
3.3迈锡尼建筑与克里特建筑的异同点。
差异:
(1)迈锡尼建筑粗狂雄健,有极强的防御性。
(2)克里特建筑纤秀华丽,毫不设防。
相同
(1)以正室为核心的宫殿建筑群布局,以分散的院落通风采光。
(2)布局不规则,没有轴线。
(3)工字形平面的大门,上粗下细的石柱。
这些共同点对之后的古希腊建筑有影响。
第四章 古希腊
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是指古希腊、古罗马和法国古典主义的建筑。
·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
4.3 雅典卫城的建筑特点及其成就等(平面图示)
卫城的布局特点/特色。
(1)布局和祭祀雅典娜的仪式密切相关。
(2)根据使用功能进行流线设计。
· 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贴近西、北、南三个边沿。
· 建筑物不是机械的平行对称布置,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最好的观看角度对向人群。
· 雅典娜神像的设计考虑了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胜利神庙。
· 利用建筑群体的向心均衡,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外部空间形象。
(3)整体与个性的统一。
· 卫城内各建筑体量大小、形制、所用柱式均有不同,但却主次分明,条理井然。整个建筑群构图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原则:各个建筑共同烘托出了帕提农神庙的辉煌
雅典卫城的建筑成就以及意义:
(1)发展了建筑和建筑群设计的设计原则
(2)形成了稳定的“柱式”,确立了一些建筑形制。
(3)代表了古代希腊圣地建筑群的最高水平,被称为欧洲建筑群的典范。
(4)其中的各种雕塑、浮雕称为艺术珍宝
(5)形式美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4 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建筑手法以及其特点(平立面图示)
】】
Parthenon的原意为“处女宫”,是雅典卫城的主题建筑物,始建于BC.447。
作为建筑群的中心,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出它:
(1)建设在卫城上的最高处,一进山门就有十分好的观赏视野。
(2)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
(3)卫城上唯一的围栏式庙宇,形制十分隆重
(4)是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物,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铜门镀金,山墙尖上的雕饰是金的,陇间板、山花和圣堂墙垣的外檐壁上满是雕刻。
(5)肃穆而又欢乐,定下了卫城建筑群的基调
建筑特点:
(1)其形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列柱围廊式。神殿外围有46颗多立克柱
(2)用白色大理石砌筑在一个三级台基上。
(3)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山花,其上的雕刻为高浮雕。
(4)室内分成两部分,朝东的一边为圣堂,其内部除东面外其他三面均有多立克列柱(为叠柱式);朝西的 一边是国家财务室和档案室,其内部有四根爱奥尼柱式。
(5)运用了视觉矫正法。如基座台基上的棱线上突起弧线,檐口墙壁水平线的类似处理;各柱轴线按其延长线在塔基上空2.4公里处相交的规律排列(避免了外倾感);柱身轮廓有有收分和卷杀;尽端开间稍小;角柱稍粗。使建筑形象稳定、平直、丰满。
建筑成就:
(1)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多立克柱式运用的最高成就。
其中的多立克柱比例匀称,庄重和谐。
(2)帕提农神庙的雕刻也是其最辉煌的成就。
圆雕,高浮雕与多立克风格完美协调。
(3)古希腊神庙视觉校正法的完美典范
4.6古希腊柱式(图示)
古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和人像柱式。
·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三个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
多立克柱式特点:(厚重、粗壮)
(1)檐部高度为柱高的1/3左右。
(2)柱头为倒立的圆锥台。
(3)细长比为1:5.5~5.75。
(4)开间为1.2~1.5个柱底径。
(5)柱身有明显收分和卷杀。
(6)柱身断面20道凹槽,其间尖角连接。
(7)无柱础,台阶为3层朴素台阶(基座)
(8)极少有线脚,偶尔有方线脚.
(9)装饰雕刻为高浮雕、甚至圆雕,强调体积感.
(10)材质多为粗糙的石灰岩。
爱奥尼柱式特点:(精致、柔美)
(1)檐部轻,为柱高的1/4左右。
(2)柱头由两侧精致柔和的涡卷和剑盾式母题构成。(极富装饰性)
(3)细长比为1:9~10
(4)开间较宽,约为两个柱底径。
(5)断面24道凹槽,圆角连接
(6)没有明显的收分和卷杀
(7)柱础构成复杂(富有弹性),台基阶数自由。
(8)多种复合的曲面线脚,其上串雕饰
典型的为盾剑、柱叶、忍冬草叶。
(9)装饰雕刻多为薄浮雕,强调线条。
(10)材质多为大理石。
4.9 古希腊视觉矫正法
(1)角柱加粗,缩小角开间,增加沉重感。
(2)柱子略微向后倾,同时各立面向中央微微倾斜,角柱向对角线方向倾斜。
(3)柱子有卷杀,但是不明显,避免立面中部显的细。使立面形象硬朗、有弹性。
(4)额枋和台基上沿都呈中央隆起的曲线
(5)墙垣都有收分,内壁垂直而外壁微微向外倾斜,让建筑显得更加稳重,有生机。
(6)在山花处雕刻深浮雕,在墙脚处雕刻浅浮雕。
(7)利用明暗关系引起视觉矫正
(8)柱子有收分,石建筑延续木建筑上细下粗的特点,不同于中国建筑从柱子的2/3处开始收分—从柱子的1/3处开始收分。
4.10 其他古希腊建筑实例或构造手法:(图示)
奖杯亭(图示)
希腊本土后期作品,科林斯柱式的代表作。亭子是实心的,有六根科林斯的柱子。
其构图手法为:
(1)基座和亭子各有完整的台基和檐部,构图独立,然后再谋求两者的协调统一,这是多层的建筑组合普遍遵循的法则。
(2)园厅和方基座相切,这是圆形和方形体积间常用的交界法。
(3)下部整洁厚重,越往上越轻松华丽,分化越细,这种处理使其显得稳重而有树木般的向上生长的势态,这是包括叠柱式、塔等等在内的多层建筑物构图的一般方法。
第五章 古罗马
名词解释:
“巴西利卡”:一种综合法庭、交易所、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的龛,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分成三或五部分,当中部分宽且高,为中厅,两侧各部分狭小且低矮,称为侧廊,侧廊上常有夹层。
“古典柱式”:欧洲古代石制梁柱结构的几种规范化艺术形式,包括柱、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成熟的柱式从整体构图到线脚、凹槽、雕饰等处理都基本定型,各部分比例大致稳定,特点鲜明,决定的建筑物的风格。柱式成于古希腊,在古罗马得到发展。包括古希腊三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古罗马五柱式(塔司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混合柱式)
“券柱式”:在墙上或者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
“连续券”:另一种拱券和柱式的结合,把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柱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
“凯旋门”:古罗马用来纪念出征胜利,为皇帝颂德扬威,表彰统帅功勋和纪念其他重要事件的建筑物。一般形制:方立面,高基座与高女儿墙,单开间或三开间的券柱式。
《建筑十书》:世界上遗留至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并最早的提出了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
“巨柱式”:一个柱式贯穿两层,这种做法能突破水平划分的限制。
“复合柱式”:在科林斯柱式柱头上再加上一对爱奥尼式的涡卷。
“肋架拱”:先筑一系列发券,然后在它们之上架设石板。基本原理是把一个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连续的承重墙。
5.1古罗马建筑历史分期:
(1)伊特鲁里亚时期(BC8C~BC2C)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2)共和时期(BC2C~BC30)建筑活动空前高涨,类型多样,除重点建设道路、桥梁等基本设施外,还创造了许多新类型的公共建筑形式,如公共浴场、巴西利卡、斗兽场等。该阶段大力吸收和发扬希腊建筑文化,继承并扩充了古典柱式。
(3)帝国时期(BC30~476)西方奴隶制发展的顶峰阶段。独立发展自己的建筑体系,建筑规模巨大,空间复杂,技术成熟,艺术成就高,出现炫耀帝王权力的众多纪念性建筑,如凯旋门、纪功柱、帝王广场等。
5.3古罗马柱式的发展与定性(古典五柱式)
1继承古希腊的三个柱式,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古罗马五柱式: 塔斯干柱式 (最简单的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 科林斯柱式 、混合柱式。
2解决了柱式同古罗马建筑的矛盾,对柱式进行了发展,开拓了新的柱式使用方式。
(1)使用了券柱式和连续券的方式,解决了柱式同拱券结构的矛盾。
(2)使用了叠柱式和巨柱式的方法,解决了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
(3)使用了复合线脚与复合柱式(混合柱式)+,解决了柱式和罗马建筑巨大体积的矛盾。
5.5古罗马广场以及其演变过程(帝国广场群平面图示)
5.6古罗马公共浴场的特点、代表以及其成就
代表:卡拉卡拉浴场(Thermae of Caracalla)
戴克利提乌姆浴场(Thermae of Diocletium)
特点:
(1)是一个多用途的建筑群。核心功能是浴场,并附属组织了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室、交谊厅、商店等功能。
(2)布局:共和时期不对称,帝国时期趋于对称,并形成了轴线上严谨的空间序列。
(3)帝国时期券拱技术成熟,各种辅助用房(包括锅炉房)都设置在地下室。
(4)使用拱顶。是公共建筑中最先使用拱顶的建筑物。
(5)浴场有采暖设施,用管道通热烟采暖。
(6)主体建筑宏大
成就:
(1)结构十分出色。穹顶技术使用娴熟,拱券体系完整,内部空间通畅。
(2)功能完善。区分温水浴与冷水浴大厅,附属有图书室、音乐厅、演讲室、交谊厅、商店等功能建筑。
(3)内部空间组织简洁而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对18世纪后欧洲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内部空间组织有很大的影响。由横纵、主次轴线组织内部空间,轴线上,其空间的大小、纵横、高矮、开阖交替变化。内部空间流转贯通、变化丰富。(结构的进步彻底改变了建筑的空间艺术)
5.7古罗马庙宇及其典型代表(万神庙图示)
5.8其他古罗马公共建筑(代表、特点、成就)
II.凯旋门(单开间与三开间典型图示)
古罗马用来纪念出征胜利,为皇帝颂德扬威,表彰统帅功勋和纪念其他重要事件的建筑物。一般形制:方立面,高基座与高女儿墙,单开间或三开间的券柱式。三开间的凯旋门,中央开间采用通常的比例,券洞高大宽阔,两侧的开间较小,券洞矮,上面设置浮雕。
三开间凯旋门代表:泰塔斯凯旋门(Arch of Titus)
单开间凯旋门代表:君士坦丁凯旋门(Arch of Constantine)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古罗马覆灭后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其中东罗马迁都君士坦丁堡建立拜占庭帝国,信奉东正教。
6.2 帆拱的做法、特点、成就(帆拱示意图)
做法: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方形平面四边的四个券的顶点之上作水平切口,在这个切口上砌一段圆筒形的基座(鼓座),穹顶砌在鼓座上端。水平切口和四个发券间所余下的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被称为帆拱。
6.3.建筑平面形制(圣马可教堂平面)
集中式形制:
集中式平面通常是一种稳定的向心式构图,它由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大的占主导地位的中心空间构成(多为相对规则的形状,并处于建筑中心位置),有足够大的空间体量,使次要空间能集结在它周围,次要空间的功能和体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适应功能和环境需求。
希腊十字式:
拜占庭时期的一种教堂型制。外轮廓呈方形,
被4个长度相等的筒形拱形成的等臂十字形
划分为5个空间,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
形拱所形成的等臂十字式形。内部空间的中
心在穹顶之下,东面有3间华丽圣坛。
希腊十字式的拜占庭教堂代表:圣马可教堂
6.4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特点、成就(平面、剖面图示)
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
特点:
形制:平面为集中形制。内殿东西长77米,南北宽71.7米,前面有两跨进深的廊。
结构:
教堂正中央的穹顶通过帆拱架在4个墩子上,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由半个的穹顶扣在大券上抵挡,它们的侧推力又各由斜角上两个更小的的半穹顶和东西两端的各两个墩子抵住。这两个小半穹顶的的侧推力又传到两侧更矮的穹顶上。中央穹顶南北方向的侧推力由4片墙抵住。
第七章 早期基督教建筑(479~9C)
7.1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
历史背景:罗马帝国灭亡,西欧混乱。建筑和结构技术失传,经济与文化发展缓慢,基督教则迅速发展。西欧各地教堂基本上都继承了古罗马末年的基督教教堂形制(巴西利卡形制)
建筑特点:
(1)建筑类型主要为基督教堂。
(2)建筑形制有三种:巴西利卡式、拉丁十字式和集中式。
7.2早期基督教时期教堂形制与其发展(拉丁十字式教堂平面)
(1) 巴西利卡式教堂
基督教初期以古罗马巴西利卡为蓝本改造作为教堂。
特点:
1 巴西利卡中通常位于两侧的入口被移至中厅的西端。
2 东端(后堂的前部)设置祭坛,为建筑的重心。
3主体之前有一个前庭,中央有洗礼池,前庭尽头有一个入口大厅(即前廊)
作用(原因):
为举行基督教仪式提供了宽敞、符合其仪式性的空间。
代表:圣彼得老教堂。
(2) 拉丁十字式教堂(图示)
由巴西利卡式教堂发展而来。
拉丁十字式:西欧天主教堂的主要平面形制。 在巴西利卡式教堂的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大一点的教堂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度和宽度都与正厅对应相等,于是形成了一个十字形平面。纵向空间比横向空间长很多,大厅比圣坛和祭坛长。
作用(原因):
使建筑形制适应日趋复杂的宗教仪式,加强了宗教的意义。成为了天主教堂的正统形制。
代表:圣保罗老教堂、圣塞南主教堂
(3) 集中式式教堂。
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基督教堂也采用过圆形和多边形的集中式平面形制,但因不符合天主教对宗教仪式的理念而被弃用或改作洗礼堂。
第八章 罗曼式建筑(10C~12C)
8.1罗曼式建筑的背景、特点、成就以及局限性
背景:10世纪起,城市经济兴盛起来,拱券技术由意大利北部传入,并传遍整个西欧。教堂开始采用拱券结构。拱券技术在罗马时最发达,长期失传后重新开始使用,结合当时对罗马建筑废墟的考古研究,人们便把当时的建筑称为罗曼建筑或罗马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
第九章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tecture)
9.1哥特式结构,以及其成就。(结构示意图)
名词解释:
“飞扶壁” :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的创造性特征。由扶壁和飞券组成。其做法为在侧廊外墙上按距排列粗壮的墙垛(扶壁)。在其上做一道或两道拱券(飞券),飞跃侧廊,直抵中厅拱顶的券脚。代替侧廊抵消了中厅拱顶的侧推力,使侧廊高度得以降低,中厅得以开大面积的高窗解决中厅内部采光问题。
“骨架券(尖券)” :哥特建筑中的拱顶承重构件,将屋顶分为承重部分和填充围护部分。做法为方形平面的四角上做双圆心的尖券,四边和两条对角线上都各做一道双圆心的尖拱,屋顶砌在券上。节省材料、简化施工的同时,减小了拱顶产生的侧推力以及拱顶的结构自重,并使得连续的不同跨度空间的屋顶高度可以统一,并将屋顶荷载集中到了每间十字拱的四个角上。
9.2哥特式建筑的背景、标志、特点、成就、代表作品:
背景:12世纪后,在西欧(以法国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王权得到加强,工匠增多,建筑结构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罗曼建筑得以进一步完善,西欧建筑进入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成就光辉耀眼的新时期——哥特建筑时期。
一.结构 :
(1)使用骨架券(尖券式)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省材料、简化施工的同时,减小了拱顶产生的侧推力以及拱顶的结构自重,并使得连续的不同跨度空间的屋顶高度可以统一,并将屋顶荷载集中到了每间十字拱的四个角上。
(2)使用了飞扶壁。代替侧廊抵消了中厅拱顶的侧推力,使侧廊高度得以降低,中厅得以开大面积的高窗解决中厅内部采光问题。飞券较早使用在巴黎圣母院,它和骨架券一起使整个结构近似框架式。
(3)使用了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不同跨度的双圆心券和拱顶的顶部高度可以相同,因此成排连续的十字拱不致逐间隆起。甚至十字拱的的尖也不必是正方形。中厅间和两侧廊进深相同,空间形象因此整齐、单纯、统一。
二.平面与形制:
(1)哥特式教堂主要形制为拉丁十字式。
(2)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教堂的导向祭坛的动势十分强。
(3)入口向西,前面有平民的集市与活动场地。
成就 与意义:
(1)结构逻辑关系明确,技术构件轻巧、坦率、有力。表达出光辉的理性精神。
(2)神秘迷惘的空间,骇人心目的形态,飞升向上的精神表现出它的浪漫色彩。
(3)其技术理性与艺术浪漫的交织,对文艺复兴产生重大的影响。
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
第十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of Italy)
广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风格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狭义的文艺复兴建筑单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以圣彼得大教堂遭到损害为结束的标志。
10.1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分期与阶段:
(1)早期:
最初形成于佛罗伦萨,标志为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2)盛期:
16世纪以罗马为中心,
(3)晚期:
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晚期,经过两个世纪的繁荣,积累了大量经验。
10.2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背景、特点、意义。代表作品
背景:
14世纪末,拜占庭帝国灭亡,许多古典文化学者着其典籍流入西欧,而西欧城市经济繁荣,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身的社会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发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借其古典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基础就是“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产生了。
代表作品: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The top of Florence Cathedral)【伯鲁乃列斯基】
育婴院(Founding Hospital)【伯鲁乃列斯基】
巴齐礼拜堂(The Pazzi Chapel)【伯鲁乃列斯基】
法尔尼斯府邸【小桑加洛】
美狄奇府邸【弥开罗佐】
潘道菲尼府邸【拉斐尔】
坦比哀多(Tempietto)【伯拉孟特】
园厅别墅(Villa Rotonda)【帕拉第奥】
圣彼得大教堂(S.Peter)
卡比多广场(罗马市政广场,The Capitol)【米开朗基罗】
尤利亚三世别墅【维尼奥拉】
圣马可广场(Pizza and Pizzaetta San Marco)
10.3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的特点、意义(图示)
设计者为伯鲁乃列斯基
教堂虽然是拉丁十字形的,但东部歌坛是集中式的。
特点:
(1)穹顶轮廓是失形的,大致是双圆心的。
(2)砌了一段非常高的鼓座(12m)把穹顶放在其上。
(3)用骨架券结构,穹顶分内外两层,中间是空的。
意义:
(1)是在建筑中对教会精神专制的突破的标志。教会反对集中式平面和穹顶,视其为异端。
(2)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的精神标志。借鉴了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
(3)标志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不论是结构还是施工上,这座穹顶的首创性最大。施工采用了伯鲁乃列斯基创造的一种垂直运输机械,利用了平衡锤与滑轮组。
(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
10.5 众星璀璨与活跃的建筑理论
(1)伯鲁乃列斯基 &伯拉孟特★
伯鲁乃列斯基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奠基人
功绩:把古典文化重新引入建筑界,并推陈出新,创造了全新的建筑形象。
代表作: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巴齐礼拜堂、育婴院。
伯拉孟特
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奠基人
设计了盛期建筑的一个代表:坦比哀多。并参与了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奠定了其仪典部分的基础。设计了梵蒂冈宫的改建。追求庄严宏伟、刚健有力的风格。
(2)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米开朗琪罗
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倾向于市民)
代表作:劳伦齐阿纳图书馆、美狄奇家庙、罗马市卡比多山市政广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 穹顶(其代表作)
拉斐尔
画家、建筑师(倾向于教廷)
代表作:潘道菲尼府邸(盛期建筑)、玛丹别墅。
(3)龙巴都&桑索维诺
威尼斯建筑的代表者,威尼斯城基本风格的奠基人
彼得·龙巴都(15世纪后半叶)
代表作:文特拉米府邸(15世纪末府邸代表)圣马可学校
桑索维诺(16世纪中叶)
代表作:考奈尔府邸、庞贝府邸、圣马可图书馆。
(4)维尼奥拉与帕拉第奥★
意大利晚期文艺复兴建筑的主要建筑师 ,都长期、深入的地钻研古罗马建筑,
欧洲学院派古典建筑的肇始人。
帕拉第奥
著作为 《建筑四书》。
设计了Vicenza的巴西利卡,其立面单独开间的构图形式成熟,得名为“帕拉第奥母题(Palladian motive)”。
维尼奥拉
著作《建筑五柱式 》
设计了尤利亚三世别墅,运用了透视法;空间宽敞、互相渗透;与用地环境和谐;艺术构思严谨,反映了16世纪建筑在布局上的进步。
(5)帕鲁奇&阿利西
平面和空间布局进步,建筑创造不断深入的表现者
帕鲁奇设计了麦西米府邸,其整个府邸的平面空间和艺术形式联系紧密,同时功能上也有所突破。
阿利西设计了道利亚府邸。
(6)阿尔伯蒂《论建筑》
他的名著 《建筑论》 (又名:阿尔伯蒂建筑十书)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推动了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
10.6 坦比哀多———文艺复兴盛期建筑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图示)
帕拉第奥母题:
实际上是一种券柱式的构图。
做法:在每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而把券脚落在两棵独立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1m多,上面架着额枋。于是,每个开间里有了三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着一个发券的,而以发券的为主,为了在视觉上使负荷者同被负荷者平衡,在小额枋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个圆洞。
10.8 广场建筑群(卡比多广场、圣马可广场)。
意大利城市中从古罗马起便多有广场,有纪念性的、政治性的、集市性的。城市中一般有这样的三个广场,一个在市政厅前,一个在主教堂前,一个是市场。
广场实例:
圣马可广场(Piazza and Piazzetta San Marco)
世界上最卓越的建筑群之一,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包括大广场和小广场两个部分。大广场东西向,偏北;小广场南北向,连接大广场和海口。
10.9 圣彼得大教堂(平面图)。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建筑的杰出代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历时120年,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参与施工设计,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大穹顶有夹层,是全城的最高点,前广场为伯尼尼设计的巴洛克风格的广场。
其形制发展过程:
伯拉孟特(集中式+巴西利卡)→拉斐尔(拉丁十字)→小桑加洛(整体维持拉丁十字形,但西部是一较小的希腊十字)→米开朗琪罗(集中式的拉丁十字,大穹顶)→泡达和冯丹纳完成穹顶 →马丹纳(加三段式巴西利卡)→伯尼尼(前广场设计)
意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纪念碑,集中了16世纪意大利建筑、结构和施工的最高成就。是人文思想和封建主义斗争下的矛盾产物。
第十一章 巴洛克风格建筑
11.1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背景、特点、影响或意义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背景:
是16世纪~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的兴起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1)教会和封建势力炫耀财富的需求。意大利城市经济衰退,而教廷通过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获得巨大财富,地位得以恢复,教义发生变化,追求财富
(2)装饰教廷统治的需求。宗教为了镇压反宗教改革运动,以文艺的保护者自居,罗致全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人才。
(3)动摇的宗教信仰与发展的自然科学之间的矛盾。面对教会压迫,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寻求抒发,在作品中爱好不安的动势、冲突的力量和奇幻的变化。
第十二章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12.1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背景、特点、意义与影响
背景:在17世纪,法国传统建筑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下,两者相结合产生了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广场、宫殿、园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6世纪法国致力于国家同一,建筑风格逐渐摆脱哥特风格走向文艺复兴,国王为巩固政权标榜绝对君权与理性主义,提倡古典文化。其哲学基础是唯理论。政治任务是颂扬强大的法国专制政体。
早期:建筑平面趋于规整,但形体仍然复杂,散发着浓郁的中世纪气息。
古典时期:建筑稳定、严谨、华丽、规模巨大。采用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构图方法体现了王权的尊严与秩序。
晚期:建筑讲求装饰,出现了洛可可装饰风格
12.4法国古典主义宫殿(卢浮宫东立面图示)
卢浮尔宫东立面( 佩劳&勒伏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成熟的标志)
特点:
(1)卢浮宫东立面全长约172m,高28m,上下照一个完整的柱式分作三部分:底层是基座,中段是两层高的巨柱式柱子,再上面是檐部和女儿墙。主体是由双柱形成的空柱廊,简洁洗练,层次丰富。
(2)中央和两端各有凸出部分,将立面分为五段。两端的凸出部分用壁柱装饰,而中央部分用椅柱,有山花,因而主轴线很明确。
(3)立面前有一道护壕保卫着,在大门前架着桥。
(4)左右分5段,上下分3段,都以中央一段为主的立面构图,在卢浮宫东立面得到了第一个最明确、最和谐的成果
成就:
(1)构图反映着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的社会秩序。它同时也是对立统一法则在构图中的成功运用。
(2)完整地体现了古典建筑设计理论的各项原则。崇尚简洁和谐合理以及比例美, 批判了巴洛克建筑,;
12.7洛可可装饰风格
在建筑上,洛可可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它反映着贵族们苍白无聊的生活和娇弱敏感的心情。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的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的放肆。他们要的是更柔媚、更温软、更细腻而且也更琐碎纤巧的风格。
代表作与设计者:
巴黎苏俾士府邸的客厅,它的设计者是勃夫杭,洛可可装饰的名手之一。
盛期的装饰名手是麦松尼埃。
12.8洛可可时期城市广场
南锡广场群:
13.1圣保罗大教堂(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