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精品字库中的“王献之小楷”字体

记者: 您曾设计过方正榜书楷、方正榜书行、方正趣宋等字体。请问字体设计有哪些步骤和要求?

汪文: 我们设计字体通常有三个步骤:一是预先设定好用字的市场需求,包括具体风格、使用场景、承载媒介等。这里需要一些调研和论证工作。二是设计字体的草图。可以通过人工在纸上手绘,然后扫描进计算机;也可以通过人工操作鼠标和键盘直接在电脑专用软件上进行绘制。三是通过人工在计算机上反复调整,确定合格方案,然后再进行后续延展设计。

要确定合格的方案,需要设计出50个字左右。这50个字是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筛选出来的。它包含了汉字的31个基本笔画,以及各个笔画在不同位置的形态变化;还包含了基本的汉字结构形式。这50个字的完善,是整套字的风格基础。它做好了才能往下推进。

然后再进行500字的设计。这500字包含了汉字绝大部分的独体字和合体字。为了确保汉字随机组合得优美和谐,需要进行反复调整。这样绝大部分的偏旁部首都被设计出来了。这500字将决定整体全库的一致性要求,从字体风格,到字面大小、笔画粗细、重心等。接下来扩展设计其他的汉字。一套简体字库的最低标准是6763个汉字。最后的环节还有设计拉丁字符和排版符号、校对、装库、测试等。到目前为止,每个字符都是由字体设计师一个字一个字地做出来的。

要满足书刊报出版、手机等设备的系统用字,则需要27533字才行。否则,许多人名、地名和古籍用字是显示不出来的。还有一种超大字库,它的字数达到8万多字,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身份证的用字。它是方正字库受公安部委托而设计的。目前也应用在社保、医疗、税务、银行等领域。

收集字体资料不是字体设计的必要步骤,但是对于字体设计来说,是个重要环节。很多时候,字体资料是字体创意产生的源泉,不少新的字体风格源于字体资料的启发。更多的时候,收集字体资料,是为了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养分,给字体设计提供依据,让设计细节更经得起推敲,让最终的字体成品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记者: 您曾在讲座《汉文正楷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影响及再设计》中提到,需要对字面结构和粗细问题进行规范化处理。比如,去掉了“不”字的一个钩。为何要去掉这个“钩”?这些细微之处对汉字规范有何意义?

汪文: “不”字的规范写法是一个竖,而不是竖钩。之所以会出现竖钩的造型,是因为原字稿是在90多年前书写而成的,在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不”字,经常会写成竖钩。但是既然我们要制作一个符合规范的楷书字体,就一定要做到笔形的规范。而汉文正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作为小学教科书使用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就更加重要了。

字库规范设计从笔画塑造、偏旁部首、字形架构、空间布白、编排对齐到统一风格等,都有严格的设计规范。关于字体架构、偏旁部首、笔形方面的规范是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是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字的造型非常复杂多变,往往是一个小细节的差异就是两个不同的字。比如,汩(ɡǔ)汩、汨(mì)罗、泪(lèi)水中的“汩、汨、泪”三个字右侧的方框内横的数量及衔接处的不同,造就了三个不同发音和意思的汉字。所以“书同文”是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将无法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记者: 书法界有一句话“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在字体设计开发中应当如何平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汪文: 近几年,汉字在设计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运用汉字元素进行设计创作,众多知名平面设计师、书法家和字库厂商合作开发字体,参与汉字字体设计的人越来越多。字体设计是中文字体行业的核心生产力。如何通过设计创新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是中文字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但是,字体设计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对审美与规范坚守的基础上。因为字体有传播属性,如果在设计创新时一味追求新奇感、博人眼球,而忽略字形美感和汉字字形方面的规范,就很可能产出污染视觉环境的“丑书”“怪书”。这就要求字体设计从业者们自觉肩负起行业责任,对汉字笔形规范认真学习理解和执行落实,对字体品质保持高标准、严要求。真正做到守正创新,用优质的字体去引领市场,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7日 05版)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周勤之 王哲荣 黄文虎 潘际銮 李三立; 余国琮 张子仪 陈敬熊 毛用泽 朱兆良 戴永年 潘自强 文圣常 徐性初 陈念念 追思 沈福存 郭汉城 陈文新 叶可明 李正名 张涵信 黄宏嘉 许厚泽 黄宗毅 郑哲敏 郭景坤 李前宽 刘秀荣 薛禹群 姜景山 黄熙龄 陈清如 吴孟超 刘兴土 闵桂荣 杜近芳 李京文 谢毓元 沈善炯 费振刚 彭士禄 追思 周又元 李济仁 冷成金 周毓麟 程镕时 沈忠厚 王绶琯 蔡美彪 他们,与星空同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端 王玉普 李冠兴 潘鹤 侯锋 陈灏珠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卢强 张友尚 李文华 龙驭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