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也不怪司马迁,这个字该怎么解释,自古以来就很有争议,把“骚”解释为“忧愁”,说是从“骚动”引申而来,但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根本找不到佐证,也就是说,“骚”作为“忧愁”这一层意思,只在《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这句话中有。

这个争议就暂且不提了,我也讲不清楚主要是,咱们这里还是按照多数人的观点——也就是“离骚者,犹离忧也”来解答。

屈原为什么会遭受忧患,从而写下《离骚》呢: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楚怀王这个家伙是个瓜娃子,听信谗言、不辨是非,导致奸佞陷害好人,好人却不被君王所容,因此感到忧愁,于是愤而写下《离骚》。

你知道《离骚》的伟大意义,对后世巨大的影响,再加上另一部经典《诗经》,两者就并称为 “诗骚” ;然后把《诗经》中最精华的《国风》部分,以及以《离骚》为代表的的《楚辞》并称为 “风骚” ,后来泛指文学。

你看,“骚”出于《离骚》,是这部伟大作品的特指。

二、骚客、骚人

1、特指屈原

这个不消多说吧,“骚”既然特指《离骚》,那“骚人”自然是屈原嘛,这就成了典故,像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就说: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 骚人

这里的“骚人”就特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家。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也有: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说屈原你这个无情的男人啊,桂花这么美好的事物,你居然都没有在《离骚》中提一嘴?讲真有点过分哦。

2、泛指文人

骚人在特指屈原的同时,也被引申出新的意思,用来泛指文人,所谓文人骚客,其实就是文人墨客,文人、诗人、风骚的人,都在这个范围内。

最著名的例子无外乎范老先生的《岳阳楼记》,文中有句: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说那会儿的人都爱去岳阳楼观光,这里骚人当然不能是屈原,而是泛指文人墨客们。

3、特指某人

这种就是在特定语境下,特指某个人了,一般就是诗人唱和时,用来特指唱和的对象,比如唐朝诗人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题有“酬”,显然是酬唱之作,对象是曹侍御:

破额山前碧玉流, 骚人 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这首诗中,柳宗元就是以骚人特指他酬唱的对象,曹侍御。

这种情况就相当于是朋友之间玩梗了,只不过文化人玩的梗,都比较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