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感受快樂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因獲得成就而欣喜,有些人喜歡從擁抱寵物中獲得喜悅。而要變快樂,除了從調整作息、飲食、多運動下手外,就是要嘗試增加腦袋中傳遞快樂訊號的「神經傳導物質」了。認識4種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就能好好掌握那些精妙的化學反應,讓自己更快樂一點!&nbsp 1快樂_圖1.png 4種神經傳導物質將帶來幸福感(圖/Heho健康提供)

4種神經傳導物質帶來幸福感

1. 多巴胺 (dopamine)
又稱「獎勵的荷爾蒙」,做了讓自己開心的事而產生的獎勵,令人感到振奮有動力。
如何增加:
完成工作、達成成就、做自己喜歡的事、吃東西、運動、充足睡眠、努力後獲得回報、達成階段性小計劃、聽音樂、按摩

2. 腦內啡 (endorphins)
亦稱內啡肽、腦內嗎啡,音譯為安多酚。為「天然止痛劑」,能對抗壓力、焦慮,減輕疼痛感,使身心感到放鬆。
如何增加:笑、看喜劇、吃黑巧克力(可可濃度>70%)、精油芳療、運動跑步、性行為、瑜珈

3. 催產素 (oxytocin)
為「愛的荷爾蒙」,能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讓人感到愉悅、放鬆。所以在跟關係親密的對象相處時,會因催產素分泌而覺得愉快。
如何增加:與寵物玩耍、與嬰兒玩耍、牽手、擁抱、接吻、稱讚別人

4. 血清素 (serotonin)
為「情緒穩定劑」,會影響身體和情緒的多種運作,像是調節生理時鐘、體溫、食慾或飢餓感、學習記憶、認知功能、睡眠品質、 情緒控制,以及我們對壓力的耐受度,都是血清素的掌管範圍。能調節情緒,使人感到快樂、幸福。
如何增加:冥想靜心打坐、跑步、游泳、騎單車、曬太陽、親近大自然、早睡早起 1快樂_圖2.png 增加多巴胺, 腦內啡 , 催產素 , 血清素,都能讓人感到快樂 (圖/Heho健康提供)

文章來源: Heho健康

在網路上,不時可以看見泰國影音廣告案例,它門的情感與意義總是令人讚揚。而台灣的職場上也有一位泰台新二代李柏芬,宛如蓄勢待發的行銷新星,正在開拓自己的道路,具雙語雙文化優勢的她,選擇在行銷工作待遇較佳的台灣落腳,也因此找到了一展長才的機會,用身為台泰身分的觀點,闖出不一樣的天空。曾困惑身分認同,一度被同學稱呼「小黑」 許多人相當羨慕李柏芬「兩邊跳」的優勢,然而要修煉一身「跨文化」的本領可不容易,甚至一度也讓她對自己的身分背景感到困惑。李柏芬坦言,小學時期是她最感到格格不入的階段,由於當時班上只有她一個「外國人」,加上膚色的差異,因而時常被同儕取笑,甚至被取外號「小黑」。此外,當時中文還不夠流利的她,也在溝通上難以融入,她甚還用「心涼涼」來形容這個仍人際關係上的空虛。而每一次往來台泰之間都是一種適應的考驗,也因此讓她對於生活環境的轉換感到忐忑。活潑外向的李柏芬在國小時期也曾對自己的身分背景感到困惑(圖/李柏芬提供)觀察台泰差異,台灣人懂得「客氣」然而,這些成長時的尷尬與彆扭,卻成了她日後的養分。現在的她,早已越過那些標籤與眼光,而且還從中發現台泰之間文化差異的「眉角」,例如她發現,台灣人比較含蓄被動,會顧及人情,因而時常說「下次再約」作為禮貌的客套話,讓他了解人際關係原來還需要一份細膩,而現在的她,也懂得把「下次再約」作為禮貌客氣的回應。對於台灣的喜愛,也讓她在大學升學時選擇返台念書,進入了排名前段班的科大英語系就讀,她坦言,回台灣的目的除了為了學業,更是希望能深入了也台灣社會,更把泰國文化融入其中,讓台灣朋友們能夠直接的認識這個日益受到矚目的東南亞國家。其中,雙語雙文化的背景,就成了文化交流的橋梁。用「雙語雙文化」解鎖同步口譯技能談及未來,李柏芬期許在解鎖「翻譯、口譯」的技能,並入其中的工作,儘管同步口譯的難度極高,她卻相信雙語雙文化的底蘊將是他最好的神隊友,能夠在語調、語氣的掌握上更為精準。不僅如此,她鼓勵新住民及新二代的朋友們勇敢認同自己、勇敢走出去認識朋友,展現自己的背景與特質。她深信,正是因為擁有兩種文化視野,才能看不同一樣的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思考,並將之運用在行銷領域中,深耕發芽,在台泰兩地的經濟與文化上有所貢獻,為這兩個她愛的地方持續努力。把泰國文化融入台灣介紹給更多人認識,是李柏芬正在努力的事(圖/李柏芬提供)金句:💡:正因擁有兩種文化視野,才能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有不一樣的思考 2025-06-10 09:10 從曼谷到馬公,她把泰式風味搬上海島餐桌在澎湖馬公,要吃到地道的泰國菜,許多人都會想到同一個名字-林怡璇。來自泰國曼谷的她,因愛遠嫁澎湖,如今已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民宿老闆,更是當地知名的泰式便當主廚。她憑藉對家鄉美食的熱愛,將一道道經典泰菜如打拋豬、綠咖哩、泰奶等重現島上,不僅填飽了饕客的味蕾,也讓東南亞文化在海島間綻放滋味。她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泰味女王」。語言不通、飲食不同,她靠勇氣融入全新生活六年前,林怡璇從曼谷嫁來澎湖,從熟悉的都會轉身投入樸實海島生活,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成了首波挑戰。在泰國,早餐常是米飯配菜,而台灣則習慣麵包、清粥小菜;再加上飲食風味的不同,讓她一開始難以適應。甚至想買一瓶家鄉的泰式魚露、香茅醬,都得大費周章。 語言方面更是一大障礙。為了能與在地人交流,她靠手機 App 自學中文,一句一句慢慢練;所幸過去在泰國半工半讀的經驗,培養了她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她有更多勇氣面對陌生的一切。林怡璇用泰國菜做為台泰文化交流的橋樑,是民眾心目中的泰味女王(圖/林怡璇提供)把思鄉化為創意,她用便當打開澎湖人的心在適應了海島節奏後,林怡璇決定用熟悉的味道療癒自己。她開始動手製作泰式便當,將對家鄉的想念化為一道道經典料理,從臉書社群「澎湖大網聚」開啟接單,用打拋豬、泰式炒河粉、香茅雞湯等擄獲大家的味蕾。她堅持使用從泰國進口的原料與醬料,還能依照顧客需求調整辣度,讓人一吃就驚呼:「根本像在曼谷!」 每天清晨開始備料,採購、料理、包裝、送出便當,全由她一人打理,一次能供應超過40份,幾乎天天完售,也讓她在當地累積了大批忠實「泰粉」。從便當店到民宿女主人,她的角色多元卻堅定除了經營便當生意,林怡璇同時也是民宿主人,接待來自四方的旅人,並用自家料理為大家端出家鄉風味。她也為移民署擔任泰語翻譯,協助更多泰國新住民融入生活。這些身分交錯中,她依然堅持親自料理每一道菜、親自迎接每一位客人,把生活過得踏實又精彩。林怡璇期許把便當店升級泰式餐廳,讓民眾與遊客在澎湖也能吃到道地泰味(圖/林怡璇提供)她的夢想,是開一間精緻的泰式小餐館林怡璇透露,未來最大的夢想,是在澎湖開設一間真正的泰式餐廳,把現在的便當升級為餐桌料理,用更細膩的方式詮釋泰國飲食文化。「我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泰國菜的深度,也讓泰國與台灣的文化透過餐桌對話。」她這樣說。從語言不通的異鄉媳婦,到一人身兼母職、老闆、主廚與翻譯的多重角色,林怡璇證明了-只要不放棄,人生就能煮出屬於自己的美味。金句:💡「 把過去的歷練熬成現在的底氣,就是最好的人生 」 2025-06-14 09:10 三十年的異鄉路,她在台灣找回自由與熱情來自菲律賓的新住民呂弗藍達,已在台灣生活超過三十年。她不僅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是一位熱愛登山的女性,足跡踏遍台灣及國外的高山。她相信:「爬山像人生一樣,是挑戰,也是一種自由的追求。」 除了勇闖山林,她也熱衷於教育工作,在學校教授菲律賓文與中文,積極學習與分享語言與文化,展現新住民在台灣也能活得精彩、走出自我價值。從語言不通到教學現場,她用努力走出困境剛來台灣時,呂弗藍達也與許多新住民一樣,面對語言障礙。為了學好中文,她每天鎖定大愛電視台,透過中英字幕反覆對照學習;在工作現場,她也勇敢開口、不怕犯錯,就算遇到台灣腔的國語,她也會先用英文記下,再慢慢理解。她笑著說:「語言難免吃苦,但我選擇樂觀應對。」這份積極,讓她漸漸打破溝通的牆,進而融入生活與職場。呂弗藍達認為人生就像爬山,享受挑戰中也享受自由(圖/呂弗藍達提供)從家庭到自我,她學會了「愛自己」在台灣生活多年,呂弗藍達也曾一度迷失在「好妻子、好媽媽」的角色中。為了家庭,她無怨無悔地付出,卻也不知不覺忽略了自己。直到某天,她意識到:「我一直在照顧別人,卻忘了好好對待自己。」 她開始調整心態,不再為他人的評價綁住自己,也學會欣賞自己的努力與美好。如今,她與女兒宛如姊妹般親密,女兒身上也結合了台灣的踏實與菲律賓的樂觀,是她最驕傲的陪伴與成就。在山林與人生中堅持初心,她用經驗鼓勵更多人「選擇在異鄉生活,就要比別人更堅強。」呂弗藍達總是這樣提醒自己,也這樣鼓勵其他新住民。她常以自身經驗分享:「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而迷失自己,要敢做自己、做真實的自己。」 她認為,人生如登山,不僅挑戰極限,更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旅程。投入熱愛的事物、擁抱挑戰,就能遇見更強壯、更快樂的自己。呂弗藍達與女兒的互動宛如姐妹,她也把台灣人的務實、菲律賓人的樂天傳承給女兒。(圖/呂弗藍達提供)金句:💡「人生就像登山,唯有投入所愛,才能站上屬於自己的高峰。」 2025-06-12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