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旁征博引,不动刀剑尽显智慧锋芒;
两方对垒,一立一破,和而不同共探真理之光。
华语辩论赛是一场专属于华语世界的盛宴,在这金秋辩论赛到来之际,就让习习带大家回看华语辩坛的一段风云发展史,去追逐这一路上的满天繁星。
华语辩论赛之诞生
华语辩论赛的举办始于新加坡
,20世纪七十年代,“推广华语”成为新加坡的国策,当地主流传媒机构新加坡广播电视台响应政策号召,推出一档模仿议会辩论形式,以讨论政府政策等社会热点问题为内容的大学生华语辩论赛节目。这档节目首创了正反方四辩对垒的形式以及包含陈词、质询、自由辩论等环节的崭新赛制,这种赛制后被称为“新加坡赛制”。
“新加坡赛制”以其严谨有序的流程和较强的表演性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这种辩论赛制现在也常被直接称为“华语赛制”。
1986年,新加坡广播电视台首次跨越国界举办了第一届亚洲大专辩论会。
这次比赛邀请了华语圈的四所大学参加:澳门东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从此新加坡模式辩论赛走入中国,并发端了此后十余年席卷大江南北的辩论热。
1988年和1990年,亚洲大专辩论会连续举办了两届。
1993年起,亚洲大专辩论会改名为国际大专辩论赛(以下简称“国辩”)
,参赛队伍数量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电视台也正式开始与新加坡方面合作,对这项赛事进行全程直播。此后二十年,“国辩”作为华语辩坛唯一由官方主办的、跨越国界的顶级赛事,可谓是万众瞩目、长盛不衰,并引领着华语辩坛的风向。
群星璀璨,引领风尚
谈及华语辩论,不得不提一些经典的比赛,这些比赛或是改变了华语辩论的走向,或是涌现出了杰出的明星辩手。
1993年10月1日晚上的黄金时段,央视一套“国辩”决赛如期播出,由复旦大学对垒台湾大学,辩题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唇枪舌战,反方复旦大学最终以五比零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台湾大学,并在战胜归来之后出了本名为《狮城舌战》的书,一时洛阳纸贵。姜丰、季翔、严嘉、蒋昌建等四人也从此名留华语辩论史。蒋昌建在结辩陈词最后引用顾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用它寻找光明”,也成为了华语辩坛不朽的经典。
“金
钱辩”,这个神奇词语好似具有魔力,迷倒千百辩手。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由武汉大学的蒋舸、袁丁、余磊、周玄毅对阵马来亚大学的陈勋亮、陈锦添、陈政鞃、胡渐彪。一边是“一年上北京,两年下南洋"的才俊,一边是马来西亚辩坛的精英,共同造就了这场华语辩论史上的永恒经典。这场比赛的重要性在于,它让中国大陆辩论队认识到,语言并不是辩论的一切,辩论还需要逻辑。
从1997年到2001年,马来亚大学辩论队三度闯入“国辩”决赛,两度夺魁,同时推动了华语辩论理念的发展。而在马来亚大学队伍中最具人气和实力的胡渐彪,则获得“神一般的四辩”的称赞。
如果说马来亚大学2001年“国辩”夺冠让
逻辑
成为辩论的核心之一,那么以黄执中为代表的剑宗(台湾地区把打事实的叫气宗,把打价值的叫剑宗,这样看起来比较有江湖气),从2003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开始,到两届“国辩”,就将
价值
之新风带入了华语辩坛。
几度沉浮,风华依旧
1995年第二届国际大专中文辩论赛,南京大学四朵金花于狮城夺冠
。然而四位女辩手在手捧奖杯之时竟坦然告诉记者这辈子再也不会参加辩论赛,辩论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对辩论的疑虑与日俱增。
2006年“全辩”停办,2008年名校杯停办,2011年“国辩”无限期停办。
随着各大电视台停播辩论赛,华语辩论圈陷入了空前的危机,辩论无用、辩论将亡的声音充斥在人们耳畔。
但有理想,有情怀的辩论人,绝不就此看着自己坚守并热爱的事业走向衰落。
2011年,南京审计大学君和思辩社主办了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始办鑫茂杯。到了2013年,华辩不再采用纯邀请制而开始实行报名选拔赛制,选拔赛参赛学校数目将近140所;鑫茂杯升级为“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通过最专业的赛制、最强大的评审阵容、世界顶级高校辩论队的参与,在华语辩坛获得“新国辩”的称号。之后,辩论世界杯、黄金联赛等也开始推广……
目前,华语辩论圈已不再是原来“国辩”一项赛事一家独大,而是呈现出自发举办、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而且华语辩坛的发展也不只局限在亚洲,澳洲、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了华语辩论赛的推广。
与此同时,诸如《奇葩说》、《星辩》等一系列融入辩论元素的综艺节目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
这种相对轻松活泼的节目打破了人们对辩论严肃认真的刻板印象,同时保留了辩论所体现的思维碰撞之妙和巧用语言之趣,知识性与娱乐性并存,迎合了新生代网民的文化需求。
陈铭在《奇葩说第五季》中获得BBking
当前辩论赛事种类日益丰富,赛制也不再局限于“新加坡赛制”而变得灵活多样,评判标准越来越多元,不只侧重于语言、逻辑或者辩论技术的单一方面,而是会对两个队伍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考虑。这是华语辩论日益成熟的阶段。
华语辩坛在经历过近四十年的风雨浮沉、打磨蜕变,正在走向全面发展,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文字:刘源
排版:丁琳珊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新浪新闻 观察者网
图片来源:素材公社 习珂影像资料库
新浪新闻 观察者网 大众网
校对:马恒原 苏雯雯
罗梓锐 刘子号
高奉照 孙连莹 符雨林
武大学习帮推邮箱:xuexi@whusu.org
欢迎大家来稿和帮推内容~
武大校会学习部倾情出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