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7年,麻城东路花鼓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同年,麻城花挑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3年10月,“麻城东山老米酒酿造技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厅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麻城东路花鼓戏,获国家级非遗
麻城花鼓戏表演
麻城东路花鼓戏
湖北麻城的东路花鼓戏,是由200年前,流传于麻城民间的“哦嗬腔”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早期名曰迓戏,俗称哦呵腔,后称东腔,也称东路子花鼓戏(今湖北楚剧前身为“西路子花鼓戏”,以麻城举水为界,东路戏流行于举水以东,西路戏流行于举水西),1958年定名为“东路子花鼓戏”,1974年更名为“东路花鼓戏”。是楚剧的姊妹剧种。她又称“东腔”、“迓戏”、“东路子”。
上世纪的麻城花鼓戏表演
东路花鼓戏,起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等县,该剧种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清代戏曲的声腔和剧目。唱腔有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和小调等。剧目有《卖花记》、《珍珠塔》、《告堤霸》、《闹公堂》等大本戏,也有《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等高腔剧目,由“ 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发展到二百多出。其中的《御河桥》、《花亭会》、《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细姑贤》、《杨三笑》、《珍珠塔》等久演不衰。著名老艺人戴桂亭、熊德卿、潘凤仙为东路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麻城东山老米酒
老米酒制作原料之一:糯米,且要先蒸
麻城东山人世代酿酒,其酿制技艺历史悠久。据考究,在木子店镇丁家坳的国家文物保护地——殷蛟太子墓出土文物中,便出现了最早的酒器,距今三千多年。
麻城东山老米酒酿造方法独特,采用天然金银花作酒曲,以优质糯米、天然矿泉水、名贵中药材为原料,精心酿制而成。
麻城花挑是,湖北省级的非遗
“麻城花挑”又名“挑花篮”,起源于麻城市福田河镇两路口、双庙观一带。遇喜庆节日在街头、室内或舞台上表演。角色有嫂子(简称“嫂”)、小妹(简称“妹”)、情哥(简称“哥”)三人。妹肩挑用五彩纸花装饰的花担(即花挑),手持方巾,哥手握竹板,嫂右手持扇,左手持方巾,三人边唱边舞,哥与妹相互倾诉情意,嫂子则穿插期间逗趣,舞蹈活泼而风趣。
1981年,“花城花挑”曲谱被《中国民歌集成》收录,并在《湖北民歌集成》上发表。
1983年该舞蹈纳入《湖北民间舞蹈集成》。
麻城花挑1994年,进京表演获二等奖,旧照片
1994年,“花城花挑”再次进京参加“中国鄂豫皖根据地革命歌曲幸福大奖赛”荣获二等奖。
2010年,娄绪炎作为麻城花挑代表性人物,成功申报为第二批省级非遗传承人。
花挑代表人物:娄绪炎
麻城皮影戏
获得湖北省级非遗的-麻城皮影戏
麻城皮影戏,古代称为影子戏,也称纸影戏、皮人影、驴皮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皮影戏表演中
皮影戏表演准备
麻城皮影在南宋绍兴年前(公元1131——1162年)流传甚广,南宋时期得以广泛流传,在各地均有演出的戏棚,演出三国故事等,非常受欢迎,皮影戏中用人来操作的皮质人形,称为皮影,再染色和上油,然后通过籽油灯光照射,在幕上出现皮影的影像。皮影一般高约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弦连结,安装三至五根细竹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场面生动逼真,深受老百姓喜爱。
获得省级非遗的麻城东山吊锅
麻城至今流传着:“
老米酒、兜子火,过了皇帝就是我
”,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麻城东山吊锅便是从那时起源发展到今天。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起兵之初,曾在麻城东山一带兵作战。军队大兴吃吊锅,因天气寒冷常吃吊锅使得士气大振,捷报频传;《麻城县志》记载,吃吊锅喝麻城特产的老米酒已成民间风俗,“九月九,登高扫墓民间酿酒吃吊锅”,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