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有言“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燕赵之地古来便多有豪杰侠士,荆轲在其中当属第一。图穷匕首见,可惜他刺杀秦王嬴政终究未能成功,“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请听荆轲刺秦的前前后后。

秦军兵临易水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军攻击赵军,一举大获全胜,杀死赵军统帅赵葱,颜聚逃亡,邯郸沦陷,赵王迁被俘。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族数百人惶惶出奔代,自立为代王,苟延残喘于边陲之地。

但秦军并没有就此罢兵回师,王翦仍然引兵北上,屯军于中山以临燕。穷途末路的代王嘉与燕合兵,屯军于上谷。因秦国内“大饥”,两军才暂时处于对峙状态。

太子寻机复仇

秦军兵临易水,燕国可以说是危在旦夕。身为燕国太子的丹,患秦兵逼境,急急派遣荆轲、秦舞阳入秦刺杀秦王,在历史上演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荆轲刺秦”故事。但这中间有一则插曲需要略费笔墨叙述一下。

太子丹(?—前226),燕王喜之子,名丹。曾在赵国为质,与出生在赵国的嬴政(赵政或赵正,即后来的秦始皇)交往甚厚。嬴政回国被立为秦王后,太子丹又质于秦。但嬴政待丹无礼,怨恨满天的太子丹忍无可忍,便于公元前232年逃归燕国。

归国之后的太子丹,一直筹划着如何报仇雪恨。太子丹曾经就此事询问其傅鞠武(一作麴武)。深谋远虑的鞠武规劝太子要从长计议,应该先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和匈奴,然后才能图谋报秦仇。但太子丹急于报仇,认为鞠武之计旷日弥久,令人着急心闷,恐怕难以等待。太子丹和盘托出“刺秦”计划,鞠武无奈,但仍然语重心长地对丹说:“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报仇心切的太子丹不愿采纳鞠武的忠告,万般无奈的鞠武便举荐田光接替自己,之后便飘然身退。(《燕丹子》卷上)

田光被鞠武举荐给太子丹后,受到规格极高的礼遇。田光自以为已经衰朽,不能再为太子的复仇计划尽力,向太子丹保荐了勇士荆轲。田光随即自杀,一则明其至死不泄密的立场,二则以死激荆轲。

荆轲(?—前227),或说字次非(《博物志·异闻》),祖籍齐国,后徙居卫国,卫人称之为庆卿。卫国灭亡后,他又来到燕国,燕人称之为荆庆或荆叔。荆轲与善击筑者高渐离友善,二人常饮酒作乐,歌于市中。荆轲“好读书、击剑”,“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史记·刺客列传》)。田光推荐他入见太子丹,受到丹无微不至的礼待,被尊为上卿。

公元前228年,秦军兵临易水,太子丹认为若再不实施“刺秦”计划,将悔之晚矣,便与荆轲谋划如何刺杀秦王。荆轲一针见血地指出,“刺秦”计划要实施,必须具备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一是进献秦国降将樊於期的首级以取信于秦王,因为樊於期战败来降,得罪于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二是进献燕国督亢地图,因为督亢(今河北涿州市、易县、固安一带)是燕国的富饶之地,是贪婪的秦王急于获得的地盘。但太子丹有些不忍心,因为樊於期穷困来投奔而又出卖他,于心何忍。于是荆轲只好私下去见樊於期,樊於期为成全荆轲和太子丹的复仇计划,毅然自刭。太子丹闻讯,伏尸而哭,悲不自胜,但也无可奈何,便命人“函盛其首”。在这之前,太子丹已经事先求购了一把“天下之利匕首”——赵人徐夫人匕首,并以毒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荆轲咸阳刺秦

公元前228年,“刺秦”计划的特别行动小组出发了。组长是荆轲,副使是“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燕国人秦舞阳(《史记·刺客列传》)。美中不足的是,秦舞阳并不是荆轲所愿意接受的帮手,而他所等待的朋友尚未抵达燕都。

出发之日,太子丹和宾客知情者都着素白衣冠前往送行。在易水告别之时,荆轲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为变徵之声,宋意和之。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燕丹子》卷下、《史记·刺客列传》)这一幕慷慨悲壮,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是一直为后世所乐于称道的燕赵“慷慨悲歌”之风的绝妙典型!

《荆轲别易水》 ,范笑歌《范笑歌书法绘画作品集》,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公元前227年,荆轲一行到达咸阳后,通过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卑辞以求见。秦王闻讯,大喜过望,身着朝服,设九宾之礼接见荆轲二人。荆轲手捧樊於期首级,秦舞阳手捧督亢地图,“钟鼓并发,群臣皆呼万岁。舞阳大恐,两足不能相过,面如死灰色”。荆轲谢罪道,“北蕃蛮夷之人,未见天子”,并请秦王就近拜阅督亢地图。(《燕丹子》卷下)结果,“图穷而匕首见”,荆轲随即左手把秦王衣袖,右手揕其胸,一路数落秦王的罪状。秦王绝袖而走,荆轲环柱追杀;事起仓促之间,群臣愕然,手足无措。有人提醒秦王拔剑,但剑身太长,一时竟然无法拔出。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掷荆轲,秦王乃负剑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以匕首掷秦王,不中,击中铜柱。荆轲知事不成,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遂斩杀荆轲,秦王目眩惊悸良久。

荆轲刺秦,其本意在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以退还侵地故事,但时移势迁,“彼一时 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唐人李翱(772—841)的评论堪称一语中的,“事虽不成,然亦壮士也。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始皇之道,异于齐桓;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者然也。……轲不晓而当之,陋矣!”柳宗元(773—819)亦云:“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宋人王应麟(1223—1296)亦指斥燕丹愚不可及,“燕丹之用荆轲,欲以齐桓待秦政,不亦愚乎”!纵使荆轲刺秦成功,也无济于事,因为“即幸而杀秦王,秦岂无复仇之举;见陵之患,未见息也”。但荆轲刺秦的悲壮故事,却成为燕赵“任侠”的铁证,给后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成为歌咏不绝的题材。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陕西绥德县、陕西神木大保当、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浙江海宁等地的汉墓画像石上,还有“荆轲刺秦王”的精彩画面。在江苏泗阳县打鼓墩樊氏墓(第5石侧面图)、四川乐山麻浩崖墓、四川乐山柿子湾崖墓、四川江安县桂花村等地的魏晋墓画像石上,也有“荆轲刺秦王”的精美画面。直到东晋,大诗人陶潜(365—427)还挥毫写下了《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初唐诗人骆宾王(627?—684?)在《易水送别》中咏叹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壮哉!悲哉!

今天的易水河畔

荆轲刺秦失败的消息传回燕国后, 太子丹似乎早有预料,“吾知其然也”;因为早在与荆轲易水诀别后,他就相过气,“见(白)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集解引《烈士传》)通过相气预测胜败,这固然是 迷信,但它却透露了一个“历史信息”:方术在燕国颇为盛行。李学勤结合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对此进行专门分析:在汉代人看来,荆轲为太子丹刺秦而出现“白虹贯日”,是精诚感天所致;而“白虹贯日”的出现,也正说明荆轲刺秦当在冬季。

后人为了纪念荆轲,在易县修建了荆轲冢(衣冠冢)。辽代之时,有汉民在衣冠冢上修筑了荆轲塔(又名荆轲招魂塔);塔后毁,明万历六年(1578)重建,八角十三层。荆轲塔位于河北易县城南1.5公里处,濒临北易水,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燕国八百年

书号:978-7-101-13179-6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定价:58.00元

本书运用“二重证据法”,结合 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 纵横开阖地 论述了燕国八百余年(公元前11世纪中叶—公元前222年)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地揭示了“燕国历史文化”的种种内涵。纵向而言,举凡燕地的“考古学文化”(西周封燕之前)以及燕国本身的历史(开国、发展、强盛、衰落及灭亡),都巨细无遗尽入彀中;横向而言,举凡燕国的经济、政治、古族与古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史载人物,都有细致入微的叙述与讨论,令两三千年前的燕国跃然纸上。

燕国是存世时间仅次于第一名卫国的姬姓诸侯国,是先秦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国是姬姓周朝分封 在北部边陲的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存世八百余年,最后灭于秦。燕国现存史料稀缺,地处边陲,地理环境复杂,古国与古族汇聚互动,其历史文化研究是复杂的学术工程。本书即是在传世文献基础上,利用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试图复原两三千年前的燕国历史文化风貌。

广阔时空界限与立体视野,纵向与横向构成“整体史”研究。

利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向上溯及燕地史前史,往下追踪至秦末汉初。“纵向”详尽论述了燕国从开国到灭亡的历史,“横向”细致梳理了燕国经济、政治、古族与古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与史载人物,在现有可资利用的成果基础上,最大程度再现了燕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历史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相互资证,民族学与人类学资料相互发微。

充分吸收近年来所公布的新资料和推出的新成果,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相互资证并发微,或修正错讹,或推出新解,或仅备一说,谨遵“多闻阙疑”的治学传统。

彭华,字印川,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贵阳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项目成员。著有《燕国史稿》《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等,编有《王国维儒学论集》。

第一章 燕地的自然环境

一、 地形和气候

二、 岩石和泥土

三、 动物和植物

四、 矿产资源

第二章 燕地的考古学文化

一、 旧石器时代

二、 新石器时代

三、 夏朝时期

四、 商朝时期

五、 周朝时期(封燕之前)

第三章 开国时期(西周—春秋)

一、 召公其人

二、 周人封燕

三、 “春秋事语”

四、 所谓“南燕”

第四章 发展时期(战国)

一、 对外关系

二、 迁都于易

三、 禅让事件

四、 伐燕行动

第五章 强盛时期(战国)

一、 破燕之后,昭王即位

二、 励精图治,礼贤下士

三、 苏秦入齐,为燕反间

四、 乐毅伐齐,势如破竹

五、 破胡置郡,修筑长城

第六章 衰落时期(战国)

一、 田齐反攻

二、 燕赵战争

三、 荆轲刺秦

四、 国破家亡

第七章 经济制度

一、 农业

二、 畜牧业

三、 手工业

四、 商业

五、 建筑业

六、 交通

七、 城市

八、 人口

第八章 政治制度

一、 官僚机构

二、 封建制度

三、 封君制度

四、 军事制度

五、 法律制度

第九章 古族与古国

一、 有易氏

二、 孤竹

三、 令支

四、 国与箕国

五、 蓟国

六、 韩国

七、 鲜虞—中山

八、 屠何

九、 俞人

十、 秽貊

十一、 山戎—北戎—无终戎

十二、 代

十三、 林胡—东胡—楼烦

十四、 其他

第十章 思想文化

一、 语言文字

二、 思想理论

三、 文学艺术

四、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社会生活

一、 衣食住行

二、 婚姻丧葬

三、 宗教祭祀

四、 民风民俗

第十二章 燕国人物

一、 国君

二、 宗族

三、 封君

四、 大臣

五、 义士

六、 方士

七、 诸子

八、 其他

一、 燕国世系表

二、 燕国大事年表

三、 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目及其简称

四、 主要参考书目

(统筹:陆藜;编辑:小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