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不少, 可是知道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的人不多,了解荆轲刺秦王的现场发生了什么事的人更少,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给了很多人想象的空间,有的人也许凭着荆轲刺秦王的标题就能编出一大堆故事。


典型的就是《英雄》,杀秦王的荆轲通过和秦王的一番恳谈,居然被秦王征服了,最后甘愿被秦王杀死。荆轲和秦王嬴政在密室里谈了没几句话就被征服,不是荆轲太幼稚就是秦王太帅。(秦王是陈道明,当然帅了,笑笑。)

之所以有如此的荒唐,因为今人并不知道古人的逻辑,以今人所处时代的思维来思考古人,自然显得荒诞。 荆轲刺秦王的说法本就是错误,以今人的逻辑,是要歌颂荆轲大义凛然,勇于献身的精神,其实大错特错。荆轲是珍爱生命的人,他不会随随便便献出生命,即使面对的是秦王。

要了解荆轲和秦王的真实,首先要了解荆轲是什么人。

荆轲和秦王的故事,主要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历史价值是被公认的,因此,我就从《史记》着手为朋友们剖析荆轲见秦王到底想做什么。

一、荆轲游荡了一圈到燕国到底是什么目的?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荆轲是卫国人,可是他的祖先却来自齐鲁大地。也许得到了齐鲁大地豪侠之风的家族遗传,荆轲喜好剑术,可是他本人又喜欢读书, 这个很重要,说明荆轲是个有文化的人,相比单纯的武人豪侠,有文化的人做事更加理性,境界更高,不会冲动做事。荆轲会剑术又有文化,是文武全才。

自宋代活字印刷出现以前,书的成本很高,是个奢侈品,能读上书的都有家底。荆轲那个时候是战国时代,书还是竹简,更是奢侈品中的极品。荆轲能读书还能用剑,说明他的家庭也是个不得了的富裕之家。既然出身富裕,又从大大的齐国来到小小的卫国,说明荆轲的先祖也有坎坷的故事,也许是齐国的高门,这样的门第也影响到了荆轲。

生活在富裕之家而且有文化有武艺,荆轲是个有想法又能身体力行的人。

荆轲长大后,也积极进取,他用剑术游说卫国君主用他,也许卫国君主觉得这只是匹夫之勇,因此没有理睬他。


荆轲在卫国没有受到重用,心里不甘心,他认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荆轲离开卫国北上到了榆次,也就是今天太原附近,当时被秦国占领,他听说这里有个剑术高手叫盖聂,就找到盖聂要进行挑战赛。

荆轲不知道挑战赛的规矩。挑战赛必须一级一级地往上打,荆轲必须先打和他一样没有什么名气的剑客,赢了再打稍有名气的,一路赢了之后才能向最有名气的盖聂挑战,可是荆轲不管这个规矩,他直接找盖聂,这让盖聂很生气。盖聂手握剑柄冷冷地看着荆轲,随时拔剑出鞘,荆轲从盖聂的眼中看到了杀气,他吓得落荒而逃。

这点也很重要,关乎自己的生命,荆轲不是个胆大而可以随便赌命的人。

荆轲又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在这里和鲁句践玩双陆棋,两人都不是真君子,为了一步棋发生了争执。鲁句践更粗俗一些,他对荆轲破口大骂,荆轲又选择了退让,默默离开。

在冲突面前,荆轲是能避免就避免。


之后,荆轲又到了燕国的国都蓟,他和一个杀狗的屠夫,还有一个叫高渐离的关系很好,三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吃狗肉,喝到高处,高渐离打拍子,荆轲唱歌,这时的荆轲经常流泪,也许,他游历了这么多地方,终于在燕国遇到了可以谈得来的知己。

从以上荆轲的行动来看,似乎和秦国没有关系,其实不然。

荆轲从卫国到榆次,之后再到邯郸,最后来到燕国蓟(今北京),绝不是随意的旅游,而是和秦军的侵略行动密切相关。

荆轲的故乡卫国是黄河岸边一个富饶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卫国是小国,绝对人口自然不多,可是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又和富饶程度密切相关的。在秦始皇五年,即公元前242年时,卫国已经被秦国所灭,成了秦国的一个郡,荆轲曾用剑术游说的卫国国君元君被流放。 没有了卫国,荆轲成了失去国家和故土的人,他当然对秦国有深深的恨,这是国仇家恨,他想恢复故土。

这个时候,荆轲就有了对付秦的想法,为了对付秦,他必须先了解秦。可是荆轲不是莽撞的人,他不敢茫然地深入他一无所知的秦国腹地,他选择了秦国边境的榆次。


榆次属于嫪毐的封地,荆轲在这里逗留后,得到了一些秦国的直观印象和信息,听说了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相互遣散外交人员,其中包括各自的质子。荆轲决定去赵国,也许他可以为赵国的抗秦做一些事。

荆轲在赵国待了一阵,也许他想见赵王,却没有找到见赵王的门槛,后来听说燕国的太子丹从秦国逃回来了,荆轲又决定到燕国见太子丹,因为从秦国逃回的质子太子丹肯定对秦国很了解。

通过以上荆轲的行程和行为可以推测,荆轲可能想学苏秦再来一次合纵各国抗秦,为此,他需要先得到秦国的准确消息。

二、燕太子丹耍小性子


秦国和燕国两家的关系曾经非常好,这得力于秦国的丞相蔡泽。蔡泽本是燕国人,到秦国做宰相后,曾作为秦国的使者出使燕国,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是他的建议,秦始皇四年,即公元241年太子丹到秦国做了质子。

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过一段时间的质子,这个时候和在赵国的嬴政成了好朋友,因此他和秦王是好朋友,在秦国做质子的前一段时间还是很开心的。可是,后来秦国发生了嫪毐之乱,秦王对自己的内部事务自顾不暇,也顾不得整天对太子丹客气了,于是,心高气傲的太子丹感觉受到了冷落。秦始皇十五年,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了燕国。

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本是外交性质,却是个任意耍性子的不合格外交人员。

吕不韦死后,秦国是李斯时代,统一天下的步伐正式启动,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了韩国,公元前228年又俘获了赵王。对秦国的东扩,小国燕感受到了危机。

太子丹本人因为怨气逃离秦国,因此他回到秦国后就一直想对秦国进行报复,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太傅鞠武。鞠武被太子丹的想法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伙子心眼这么小,为了自己的怨气不惜用国家来冒险,他老道稳重得多,立刻告诫太子丹不要主动去激怒秦国,因为以燕国此时的国力与秦国没法比。


太子丹见鞠武不支持自己,在鞠武面前再也不谈此事,可是他的心里还没有放下。过了不久,秦国的将军樊於期从秦国逃亡到了燕国。鞠武担心引来麻烦,建议太子丹马上将他送往匈奴,因为秦国正在通缉樊於期,而且价格不菲,出的是一千斤黄金和一万户封地,在这样的重赏之下,小小的燕国很难藏得住樊於期,一旦被发现,樊於期性命难保,还会引来秦国的仇视,对燕国来说,留下樊於期就是得不偿失。

但是太子丹不同意将樊於期驱逐出境,反而把樊於期藏了起来。鞠武见太子丹如此不识大局,非常着急,他劝太子说,先把樊於期交给匈奴,然后我们再合纵韩,魏,赵,还有齐国和楚国,再联合匈奴一起对付秦国,这是多好的战略。

太子丹不同意鞠武的战略,说这个战略时间太长,他需要一个立刻见效的行动。鞠武见自己说不通太子丹,就将素有谋略的田光介绍给太子丹,让田光为太子丹出主意。太子丹见了田光就说燕国和秦国是势不两立的敌国,希望田光帮着设计一个解决秦国的快速办法。田光说自己年龄太大,对燕国和秦国之间的国事已经没办法出力,但是可以介绍一个人给他,说这个人可以帮太子丹。

田光向太子丹介绍的人就是荆轲。


田光是燕国有名的足智多谋之士,他介绍荆轲给太子丹,绝对不是要荆轲去做刺客,而认为以荆轲的谋略,可以为燕太子丹制定阻止秦国东扩的战略,这个战略,自然就是合纵。

太子丹见田光不参与,只是介绍个把人,就担心田光会泄密,因此让田光保密。田光也是个豪杰,见太子丹怀疑自己,他见到荆轲后,对荆轲说了一番让他见太子丹的话就自刎而死。

通过这样一番曲折,荆轲来到了太子丹身边。

三、荆轲和燕太子丹的想法不同

荆轲的目的性很强,他本就是要以合纵制止秦国的东扩,只是一直无法接触各国高层,现在终于见到了太子了,因为早有心理准备,因此比较沉着。相比之下太子比较焦虑,因为秦军东扩的脚步很快。

太子丹先向荆轲分析了一番秦军的攻势,然后说了如下一番话:

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太子丹的意思是秦王一死就会发生内乱,这样各诸侯国再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破秦指日可待。


荆轲本是要通过各国合纵对付秦国,现在太子丹的想法和他的想法不同,他想了很久,对太子丹进行了婉拒,说自己同意太子丹的想法,但是自己恐怕难当大任。

太子丹见荆轲拒绝自己,就对荆轲纠缠不休,不断送香车美女给荆轲,还对荆轲承诺高官爵位,说事成之后尊荆轲为上卿,给他高档的别墅。

荆轲依然没有理睬太子丹,因为荆轲游历江湖, 哪里是 随便被太子丹忽悠的?他很明白,一旦去了就是凶多吉少,荆轲不是轻易献身的人,他是要学苏秦,用谋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不愿意用匹夫之勇来做事,更何况明知道要牺牲,他要慎重考虑。

荆轲在考虑,秦军在东扩,而且东扩的步伐非常快,已经灭了赵国,逼近易水了。

面对赵国被灭,秦军马上要杀进燕国的形势,荆轲明白客观环境上已经没有了做苏秦的条件,他对太子丹说,我决定去一趟秦国,但是你不要以为秦国是可以交好的, “秦未可亲也” 。荆轲对太子说这番话,说明他已经看出太子丹是个公私不分的人,此时太子丹强烈的对抗秦国的行为是出自对秦王的怒气,如果秦王采取缓兵之计对太子丹说两句好话,太子丹很有可能和秦王重归于好,对秦国有国仇家恨的荆轲必须杜绝太子丹产生这样的想法。


然后,荆轲对太子丹说:“臣乃得有以报。”他并没有和太子丹商量太多,因为他认为自己和太子丹想的并不一样,没有必要商量,只是要太子丹提供自己见秦王的条件,就是献上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

督亢是位于燕都(上都)蓟和副都(下都)易之间的一块肥沃土地。虽然这是一块远离秦国的飞地,但献上腹心之地可以表明燕对秦的忠诚。

对荆轲提出的条件,太子丹又显示出了自己的好高骛远,他不同意杀樊於期。于是荆轲自己找樊於期,樊於期倒是很干脆,他也知道以秦国的势头自己迟早是死,干脆自杀让荆轲取了自己的人头。

为了荆轲的一击成功,太子丹交给了荆轲一把锋利的匕首。太子丹给匕首上了毒药,并用真人做了试验,只要碰出一点血丝,人立刻就死。(太子丹也是个狠人,还没有等荆轲见到秦王,已经让人给秦王做了陪葬)。

荆轲有自己的计划,他需要一个副手,荆轲的副手是他非常了解的一个朋友,他在等这个副手,可是太子丹等不及,他找了燕国的勇士,十三岁就杀人的秦舞阳给荆轲做副手,但是荆轲看不上。荆轲本意是一直要等到自己的朋友来才上路,因为做这样风险极高的事,不能出半点差错,相互之间的配合要尽可能天衣无缝,不能用猪队友。可是太子丹小心眼又犯了,他怀疑荆轲后悔了,逼得荆轲不得不在没有等到自己的朋友时上路。


荆轲和一个自己从来不认识的秦舞阳同行,决定了他失败的概率大大增加,最大的猪队友不是秦舞阳,而是太子丹。

荆轲从上都蓟(今北京周边)出发,来到易水之畔。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一套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他带着亲信宾客来送行,所有人都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白色冠帽。荆轲的知己高渐离为荆轲奏歌,荆轲唱了起了“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句话是荆轲心情的真实反映,孤身一人去秦国,充满了太多变数,他没想着活着回来,这次分别就是和大家的最后一面。整个环境在风萧萧兮易水寒之中,给人一种肃杀的气氛。

四、荆轲想怎么样对秦王?


对燕国使者荆轲的来到,秦王很重视,毕竟是自己发小国家派来的使者,自己和太子丹曾经有过纯真的童年之谊,燕国又表示了臣服进贡,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秦王身着正式的朝服,设九宾,以最高礼遇在咸阳宫迎接来自燕国的使者荆轲。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首级的盒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盒子,两人一前一后走到秦王宝座台阶下,这样的阵势,估计两人在路上就已经演练多次了。

可是,突然发生了和演练不一致的事情,秦舞阳吓得脸色大变,身体颤抖,这是演练中没有过的。秦舞阳的表现不仅仅是表情的变化,而是身体语言太过激烈,连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荆轲看着秦舞阳笑着说:“身处北方蛮夷之地的乡下小人,从未谒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发抖。请允许我们稍稍上前,完成进献。”之后,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地图上前进献给秦王。

这个时候,荆轲和秦舞阳的站位应该还是符合演练时的站位。

绘制地图的材料是帛,卷着的帛里面,藏着太子丹交给荆轲的那把浸了毒的锋利匕首。秦王将卷着的地图慢慢展开,当快要完全展开时,露出了匕首。荆轲左手抓住秦王长大的衣袖,右手抓起地图上的匕首向秦王刺过去。匕首还没有挨着秦王时,秦王立刻起身,袖子被扯断。


荆轲剑术高超,曾经到处找人挑战,会剑术的人有两点是少不了的,速度和准确度,可是现在荆轲在秦王面前居然没有了速度。再有,练拳的人都知道,出拳的速度,直线最快,荆轲对秦王的刺犹如拳击中的刺拳,路途短速度快,而秦王要调动全身的力量起身,这比荆轲要慢得多,可是荆轲居然没有挨着秦王,还让秦王把衣袖扯断。

这完全是匪夷所思。

这时,太子丹猪队友带来的后果显示出来,在荆轲和秦王拉扯时,身后的秦舞阳居然没有动作,他已经吓傻了,也许已经瘫软在地,也就意味着在秦王的防御最薄弱的时候,却没有人帮荆轲完成这一次抓捕,之所以称抓捕,因为荆轲的目的是挟持,而不是刺杀。

秦王还有时间拔剑,但是剑太长而且紧,他没有拔出来,只抓着剑鞘。接着荆轲又跨进一步向秦王逼近,秦王也是有功夫的人,知道此时最好的办法不是跑直线,而是绕着柱子躲闪。一时形成了荆轲想靠近秦王,而秦王不停地躲闪的局面,群臣们一个都不敢靠近,只能在旁边干着急,他们不是不敢上前护卫秦王,而是畏惧秦国的法律。


因为严厉的秦法规定,大臣们上殿不得带兵器,有兵器的卫兵们都在殿下,没有命令不准上殿,于是,手持精良兵器的卫兵们都干着急而不敢上殿。

这对荆轲一方来说,是多么好的机会,只要秦舞阳上去一步就可以围堵住秦王,可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荆轲是剑客,如果一味只是秦王躲,荆轲追,这样的局面不可能维持多久,秦王迟早要被荆轲追上。正在无解之计,秦王的御医夏无且解开了这个死扣,他将手中的药囊向荆轲砸过去。夏无且的动作延缓了荆轲,也让不知所措的大臣们恢复了理智,他们提醒秦王:“大王,从背后拔剑。”秦王大悟,立刻从背后将长剑拔出,之后顺势向荆轲砍去,荆轲的匕首太短,因此无法格挡,立刻被砍断左腿,摔倒在地,几乎在摔倒的同时,荆轲将匕首朝秦王甩过去,匕首没有刺中秦王,只是刺中了柱子。

秦王再次举剑向荆轲砍去,荆轲被砍了八次,以秦王一次就砍断了荆轲的腿来看,估计荆轲腿和手都已经被砍断了,此时他只有头脑还清醒,他靠着柱子,横坐在地上说了如下的话: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的意思,他要想杀秦王早就杀了,主要是想着要活捉秦王,然后挟持秦王,立下秦国答应返还夺走各国土地的契约。

如此,荆轲刺秦王的真相就大白了,荆轲并不是要以命换命,而是一直都有活的期望,之所以在残暴的秦王面前还有活的期望,是因为这个期望符合春秋战国的时代逻辑,即契约的至高无上性,一旦订立了契约就必须遵守。

荆轲让秦王订立契约,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当时的时代逻辑。

春秋时期鲁国曹沫就是用匕首胁迫齐桓公返还了夺取的鲁国土地;蔺相如能为赵国几次从秦国处争取到权益,都得益于这种契约精神。

因此,荆轲刺秦王,并不是真的要刺秦王,而是要胁迫秦王答应返还土地的条件,而一旦秦王被胁迫签署了契约,以秦国的法制精神,他一定说到做到,如果秦王不答应,就说明秦王也已经决心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