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谥号
展开 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中文名
文正
性    质
文人谥号中最高的谥号
出现时间
宋代 以后
适用人群
文人做官后

谥法

播报
编辑
逸周书 · 谥法 解的记载为:
文: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 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 图国 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共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发展

播报
编辑

东晋时期

谥法 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 司马昭 宇文泰 等人,都单谥一个“ ”字。 东晋 王导 ,谥号是 文献 。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

唐朝时期

魏征 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 文贞 ”的名臣。
唐朝有 魏征 陆象先 宋璟 、张说等人得到了 文贞 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 张说 被谥为 文贞 ,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期

北宋 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 李昉 王旦 都被谥为 文贞 。到 宋仁宗 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 赵祯 ,为了避讳, 文贞 才改为 文正 。到了 夏竦 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 司马光 第一次提出了:“ 文正 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 李昉 范仲淹 司马光 王旦 王曾 蔡卞 黄中庸 郑居中 八人。

南宋时期

南宋 得文正谥号的有 陈康伯 蔡沈 [1]

元朝时期

元朝 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 吴澄 耶律楚材 刘秉忠 许衡 廉希宪 贾居贞
吴澄与 许衡 齐名,时人称为“北许南吴”,他们是元代理学的领军人物。
耶律楚材 先后辅弼 成吉思汗 父子三十余年,为 蒙古帝国 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刘秉忠 为元世祖 忽必烈 第一谋臣,深受忽必烈信任,参与了建立 金莲川幕府 、征伐大理、会见 藏传佛教 领袖 八思巴 、平定 阿里不哥 、征讨 南宋 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廉希宪 是元代理学名臣,时人称其“廉 孟子 ”。 忽必烈 崇尚 藏传佛教 ,曾命廉希宪受 八思巴 佛戒。廉希宪说:“臣受 孔子 戒矣。”忽必烈说:“孔子亦有戒耶?”廉希宪说:“ 为臣当忠,为子当孝 ,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忽必烈听了之后连连点头。
贾居贞 为人清廉,拒绝贿赂,贾居贞去世后追封 光禄大夫 平章政事 ,为定国公,谥号文正。

明朝时期

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 方孝孺 李东阳 谢迁 倪元璐 刘理顺
方孝孺 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 南明 弘光帝 时追谥“文正”。
李东阳 谢迁 为弘治、 正德 名臣,时人将 刘健 、李东阳、谢迁三人与 永乐 洪熙 宣德 朝名臣“ 三杨 ”相比,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明武宗 的时候, 大学士 李东阳 临终时,大学士 杨一清 来看他,见 李东阳 为谥号担忧, 杨一清 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 文正 的谥号。垂死的 李东阳 竟在床上向 杨一清 磕起头来。可见“文正”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倪元璐 为明末名臣、书法家, 李自成 农民军攻陷北京时自缢殉节,全君臣之义,彰显气节。

清朝时期

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 汤斌 刘统勋 朱珪 曹振镛 杜受田 曾国藩 李鸿藻 孙家鼐 八人。
汤斌 为清代理学名臣,两任《 明史 》总裁,继承了明末以来 程朱 学对 王学 的修正。 刘统勋 曹振镛 曾国藩 则以功劳著世。其余诸臣则以帝师之尊谥文正, 朱珪 为嘉庆帝师, 杜受田 为咸丰帝师, 李鸿藻 为同治帝师, 孙家鼐 为光绪帝师。
清史稿 评价 汤斌 “清世以名臣 从祀 孔子庙 ,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 圣祖 恩遇。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斌不薄 王守仁 ,陇其笃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继之。要其躬行实践,施于政事, 皆能 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清史稿 评价 刘统勋 “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清史稿 评价 曹振镛 “大学士曹振镛,人品端方。自授 军机大臣 以来,靖恭正直,历久不渝。凡所陈奏,务得大体……曹振镛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赖而人不知。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而无媿。其予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