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礼仪文化,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衣着、体态、用餐……而汉服文化正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甚至成为了中华礼仪之邦的一个象征。那么,汉服文化为什么会是中华礼仪之邦的一个象征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汉服文化是反映儒教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在《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等史籍中均有相关记载。从三皇五帝到明代这一段历史时期,汉服文化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成为一种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文化。

汉服文化通过汉服得以体现。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点的服装。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宽袍大袖,给人以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衣裳通裁)等形制。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的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下面介绍汉服中最常见的的几种款式:


上衣下裳制的男装汉服

上衣下裳制汉服在周朝文人学士阶层十分流行,如孔孟诸子百家,一直到宋明时期也有一些文人儒生喜欢穿这类汉服,显然是对祖先怀有崇敬仰慕之意。如今男装上衣下裳制的多为祭祀用服,是十分隆重的礼服。


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得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裙腰束得非常高的襦裙,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对襟襦裙

对襟襦裙也是襦裙的一种,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对称,故称对襟襦裙。


深衣

深衣制的一种,上下连裳。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曲裾按衣襟绕住身体的数量分单绕、双绕、三绕,又按长度分为长曲、短曲。


唐式大袖衫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簪花仕女图》,图中仕女穿的便是这种款式的汉服。顾名思义,大袖衫是袖子宽大的一种汉服,是一种礼服的形制。


短打

很多人看到短打就会想到“店小二”,然而,这只是现代古装戏剧带给人的错误印象。其实,短打是劳动人民的便服,多用粗布制作,上衣下裤,方便活动。


从三皇五帝起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后因历史原因,汉服文化中的一部分内容被人们所遗忘。而如今汉文化复兴运动日渐在炎黄子孙中兴起,因此,在现在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庆祝等活动中,我们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也有一些人鼓起勇气,在日常生活中穿起汉服,以唤起身边亲友对传统服饰的记忆。


来源:《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6年06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