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比较沉寂。近年来,阳明心学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在他的畅销系列书《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极力推崇,通俗版阳明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让许多人知道了王阳明。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传奇王阳明》,更是将王阳明推到大众面前,被他们所了解。
王阳明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老师生前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传习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以“传”,是从老师传授下来的。“习”是把承受的“传”来熟习。《传习录》题名的取义,即来自于此。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谈到,有关修养中国人必读的书有《论语》《孟子》《老》《庄》《六祖坛经》《近思录》与《传习录》。将《传习录》提到“经”的地位,不可谓不高。
由于《传习录》大部分是《论语》似的讲学体,弟子门人的困惑坦诚而引人共鸣,而王阳明针对困惑,运用多种手法如比喻等,进行精彩解答也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如果说阅读日本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花费25年心学写就的阳明通俗传记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可以了解阳明的传奇一生和思想形成的简单过程,那么阅读王阳明心学经典《传习录》,则可以对阳明心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践行阳明心学。
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解读阳明心学经典《传习录》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是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先生数十年的心血力作,集中日三十余种注评版本之精华,是公认的全面详尽权威的《传习录》版本。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提起冯友兰,知者甚众。但提起与冯友兰齐名的陈荣捷,这位在20世纪对中国哲学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巨人,却由于其久居海外,不仅大众知之甚少,连国内学界也是最近十几年才逐渐重视。
事实上,陈荣捷先生是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哲学权威,20世纪后半期英文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领袖,也是国际汉学界新儒学泰斗。
陈荣捷1929年以《庄子哲学》的毕业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1943年任美国东北名校、常春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中国哲学教授,1951年任达特茅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是当时东方人在美国担任的最高学术职位。1975年起与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的狄百瑞教授联合执教哥大新儒学讨论班,直至晚年。
自1935年在夏威夷大学讲授中国哲学,陈荣捷在国外弘扬中国哲学60年,从早期介绍中国思想,到中期翻译中国经典《道德经》《传习录》《坛经》,再到晚期推阐朱子学研究。陈荣捷所著的《中国哲学资料》(1963年)对中国哲学探索极深,被欧美学术界誉为介绍东方哲学文化思想最完备、周详的珍本。1960年起连续六年为《大英百科全书》撰中国哲学篇及儒家、道家、理学等篇。其他百科全书中国哲学部分,几全由其执笔。八十岁后著述150万言朱子研究,其活力、其勤奋、其认真,为年轻学者所不及。
陈荣捷在把儒家思想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被人誉为“北美大陆的儒家拓荒者”。其中学西传的功绩,无人能及。1982年,在夏威夷的“国际朱子学会议”上,冯友兰为陈荣捷先生赋诗一首:
“白鹿薪传一代宗,流行直到海之东。何期千载檀山月,也照匡庐洞里风。”
也是指陈氏在美国讲学六十年,从当年的沙漠中孤鸣,到今天使理学逐渐流行,一生鞠躬尽瘁,奉献于中西文化的沟通。
1994年,陈荣捷逝世,《纽约时报》引用亚洲研究协会的授奖词来纪念他:
“(陈荣捷是)中国哲学研究在西方的一代宗师和中西方学术界最关键的联结者……向西方传授中国学术传统的中间人,当今之世无人能出其右。”
全面详尽权威的《传习录》版本——《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陈荣捷先生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主要有三个特点:
其一,注解全面详尽。
陈先生力求做到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对于所有的中国哲学名词、阳明心学重点名词都予以解释,并追溯其出处;对于所有人名,都加以考证或说明;对于若干章句,指出它们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之前出版的《传习录》版本,注解都相对简单。所以,全面详尽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自1983年出版以来,成为后来《传习录》版本选择注解的必备参考书,读客图书有限公司便在其所出版的《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一书的广告宣传中,坦言该版本参考了陈荣捷的详注集评成果。
其二,书中所汇集的评论客观、精彩。
陈荣捷阅读参考了中日32个《传习录》注评版,其中具有代表性有:
▷三轮执斋的《标注〈传习录〉》。三轮执斋是日本阳明学派代表人物。此版本耗费三轮执斋三十三年的心血,他的注解成为后世日本训释的典型,其字句出处和典故都非常详细。
▷佐藤一斋的《〈传习录〉栏外书》。佐藤一斋是日本德川后期复兴阳明学的著名学者。他勘校了十多个《传习录》版本的异同,非常详尽。又从理学要理出发,加入自己的评语。以评注言,该书是研究《传习录》必不可少的版本。
▷东正纯的《〈传习录〉参考》。该版本点评很多,并引用了刘宗周、李颙等大儒的评语,是《传习录》评注版中哲学意味最浓的。
▷许舜屏的《评注〈传习录〉》。该书为东京二松学舍大学阳明学研究所与九州大学中哲研究所所藏,非常珍贵。许舜屏的注详细完备而明澈,都是阐明阳明的学术宗旨,发挥其要理。
▷但衡今的《王阳明〈传习录〉札记》。但衡今虽是政治人物,但评语或赞或难,惟妙惟肖。刘宗周之后能深入阳明妙谛的,只有但氏一人。
《传习录》自刊行以来,点评者众多。由于点评者的学术立场不同,学术水平不同,评论有深有浅,有客观有偏颇。从众多评论中挑选出对理解阳明原意有帮助的精彩评论,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不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
作为国际汉学界新儒学的泰斗,把《传习录》翻译为英文并成为经典译本的知名译者,陈荣捷先生有绝对的自信和能力来做整理和综合的工作,也是做详注集评的绝佳人选。
陈荣捷在《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的概说中也坦言自己的选择标准:
以前的注评版从来没有采纳朱子学家冯柯的评论——因为冯氏攻击王阳明的学说而避开不采纳,也没有采纳日本人东正纯的评论,亦没有采纳但衡今富有哲学性的精到案语。现在我纯粹以学术立场为主,不管赞毁。对于阳明的言论有所发明或修正的,如刘宗周与佐藤一斋等人的评论,宁多毋少;只是表扬或重述阳明的意思的,如孙奇逢、东敬治等人的评论,则宁少毋多。
当然,陈荣捷先生并非完全“述而不作”,并非只是罗列前人的精彩注解和评论。他还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以“捷案”(即陈荣捷案语)对许多注评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或勘
误订正,或补充背景,或延伸阐释,或辨别异同
,有的案语感性而充满趣味。
勘误订正的案语如传习录第3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三轮执斋点评此句时说“皆陆象山语”,意思是陆九渊说过同样的话。陈荣捷认为并非如此。他找遍陆九渊所著的《象山全集》,列出八句话,来佐证陆九渊谈论的都是“心即理”,并没有说过心外之事,心外之理的事,以此表明王阳明的“心即理”不仅仅是拷贝了陆九渊的思想,而是在陆的基础上有更深一层的提升和阐发。
补充背景
的案语如传习录第5条。王阳明向弟子们解释“知行合一”的意思。陈荣捷便在案中补充王阳明讲这番话的时间背景: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三十八岁,这一年,王阳明首次讲知行合一。起因是贵州提学副使席元山,向王阳明询问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异同之处。王阳明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如此写按语,便将《传习录》与王阳明的生平结合起来,把思想置于阳明一生中予以考察,便于了解阳明心学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延伸阐释
的案语如传习录第62条,讲到“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陈荣捷在案语中加上令人豁然开朗的一句话:“照物,不在照上用功而在磨镜上用功,即阳明格物之不在格外物而在格心。”此一解释,令人豁然开朗,顿时领悟阳明心学真意。
追溯源头、辨别异同
的案语如传习录第109条。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陈荣捷在按语里表明,王阳明关于“上智与下愚不可移”的说法来源于程頤,但又与之有异。程頤:“惟上智与下愚不移,非谓不可移也,而有不移之理。所以不移者,只有两般。为自暴自弃,不肯学也。使其肯学,不自暴自弃,安不可移哉?”不同之处是程子重学,阳明重志。陈荣捷从这个微小之处,将王阳明重视“立志”的思想阐述得非常清楚。要知道,在阳明心学中,立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培根之学。
如此等等,不一一举例。这些精彩案语,都足见陈荣捷先生的功力。读者仔细阅读,细心感受,会受益匪浅。
其三,陈荣捷先生在搜集王阳明散佚语录方面所做的贡献,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
他在佐藤一斋增补三十七条语录的基础之上,从《阳明先生年谱》中摘出十条语录,又从《王文成公全书》中摘出四条语录,合并为“拾遗五十一条”,这些阳明散佚语录是其他《传习录》版本中所没有的。陈荣捷坦言,他之所以增补阳明五十一条语录,不是为了追求完整,而是因为这些语录有新意。例如《拾遗》第三条谈“工夫本体”,比原《传习录》谈论得更深入。《拾遗》第四条讲“乡愿、狂者之辨”,比原来《传习录》更为精微。《拾遗》第五条“尊德性”、第二十四条 “戒惧”与“慎独”之间的关系,都有新的见解。
正因为有陈先生的精心挑选,阳明心学爱好者才能看到多角度、丰富的独到评论,沿着先生为读者提供的一个可以拾级而上的阶梯,更深入理解和体会阳明心学的真谛。
(每天都有话题,每天都有赠书~)
你知道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吗?留言中简单描述下,将有机会获得陈荣捷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一共两个名额。
-戳关键词阅读往期精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