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牧誓八国:追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结局各不相同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商对抗,所以继续臣服于殷商,为殷西伯。但是,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王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姬昌。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并不松懈。

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即位后,以姜尚(姜子牙)做他的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对于周武王姬发来说,在公元前1046年正式进攻商纣王。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胜算,周武王还联合了众多诸侯国,这让商朝陷入到孤立之中。其中,就本文所要的牧誓八国,就在商朝末年追随周武王。至于这八个诸侯国的结局,则是各不相同的。

牧誓八国,是指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八大诸侯盟国,分别是庸国,蜀国、羌国、髳国、微国、卢国、彭国、濮国。记述武王伐纣的《尚书·牧誓》中明确描述了周武王对这八个国家的参战誓词,因此得名牧誓八国,又因这八国都位于商王朝疆域的西部而得名西土八国。

庸,古国名,出自帝颛顼,据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为“牧誓八国”之一。春秋时期,庸国和巴国、秦国、楚国等诸侯国是邻国,并且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实力。庸国势力范围最大的时候,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春秋时期,庸国显然是一个中等甚至中等以上的诸侯国。即便比不上晋国、齐国、楚国等大国,也应该在郑国、卫国等诸侯国。但是,在公元前611年,庸国还是被灭亡了。当然,庸国是被楚国、秦国、巴国三国联合消灭的。而这,其实也从侧面凸显出庸国的实力了。在庸国之后,三国时期争夺的上庸郡,就位于古庸国的范围内。

和庸国一样,蜀国也是“牧誓八国”中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蜀汉位于四川盆地,东接庸国,北接周国、羌国,也即今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当初蜀国的疆域。而巅峰时期的蜀国,向北扩张到汉中一带,向南则覆盖到云南一带,差一点就能和三国时期的蜀汉相提并论了。到了公元前316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决定先拿蜀国开刀,于是发起了秦灭巴蜀之战,消灭了巴国和蜀国,占据了巴蜀之地。

羌位于甘肃东南部,东接周国,南连蜀国,是后来羌族的发源地,后纳入秦国领土。对于羌国来说,非常靠近秦国这一诸侯国,这也注定了羌国较早被秦国吞并的命运了。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晋国、齐国、楚国等大国,无一不在蚕食周边的小国。

位于四川巴县一带,后为蜀国所灭。对于髳国来说,因为国力弱小,在史料中的记载也比较匮乏。

位于渭水中游南岸,今陕西眉县境内,依附于西周,由于周王室的压力,微国选择迁入到今湖北省一带。到了春秋时期,微国进一步向远离中原的西南地区迁徙。于是关于微国的地望,又有四川巴县之说,还有更远至四川眉山的说法,认为眉山也是微人居住后留下的地名。从湖北竹山西南至四川巴县,再西至四川眉山县,最后则是不知所踪了。

位于甘肃东部的泾河上游,今茹水河一带,后受封子爵之国,封于湖北。对于周武王姬发册封的诸侯国,子爵自然是一个相对较低的爵位了,在子爵之上,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比如宋国是公爵诸侯国,晋国是侯爵诸侯国,郑国是伯爵诸侯国。对于子爵的卢国来说,分封的疆域无疑是比较小的,加上又靠近楚国,所以最终成为楚国的疆域。

西周建立后,因为彭国是西周王朝的盟国,也即为消灭商朝做出了贡献,所以其国柞得以延续。在爵位上,彭国和郑国一样,被周王室封为伯爵诸侯国,并受到西周王朝的重视。周平王东迁后,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弱,南方楚国的强大,彭终于在公元前710年前不久为楚所灭,彭地入楚,成为楚最早所灭的方国之一。对于彭国来说,疆域经过多次迁移,后来其被周王室分封的疆域主要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最后,就濮国来说,是牧誓八国中比较低调的诸侯国。濮国位于川东鄂西湘北交界处,因为地理位置上偏离中原之地,所以在周朝时期,濮国几乎和中原诸侯国没有什么交往。到了战国末期,楚国向该地区,所以和濮国爆发了战争。此战,濮国被楚国击败,最终退至川西南,即今川黔云一带生息繁衍。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