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

[zhū hóu]
分封制中各国君的统称
展开 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 分封制 ,最迟可以追溯到 西周时期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 政令 ,向王室 朝贡 述职 、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 六国论 [1]
中文名
诸侯
拼    音
zhū hóu
英    译
seignior, vassal
出    处
史记 · 五帝本纪
注    音
ㄓㄨ ㄏㄡˊ
释    义
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
基本解释
the feudal princes;du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引证解释

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 朝贡 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史记 · 五帝本纪 》:“于是 轩辕 乃习用 干戈 ,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 孝武本纪 》:“而上乡 儒术 ,招 贤良 赵绾 王臧 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 明堂 城南,以朝诸侯。”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诸侯》:“
《帝王世纪》曰: 女娲 未有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炎帝世,乃有诸侯,风沙氏叛,炎帝修德,风沙之民自攻其君,则建侯分土自炎帝始也。”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第一百二回:“(吕)不韦父死,四方诸侯宾客,吊者如市,车马填塞道路,视秦王之丧,愈加众盛。正是权倾中外,威振诸侯。”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为了统治广阔的被征服地区,周初曾大规模 分封诸侯 ,即‘封邦建国’……相传武王、 周公 、成王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其中,武王的兄弟十五人(一说十六人),同姓四十人。”
2、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南史 ·循吏传序》:“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五代诸侯 跋扈 ,枉法杀人,主家得自杀其奴仆。”
黄道周 《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既至中朝,观诸侯动静,邑邑不乐也。”
吴伟业 《儒将》诗:“河朔功名指顾收,身兼使相领诸侯。”
3、星名。
史记 · 天官书 》:“门内六星,诸侯。” 张守节 正义:“内 五诸侯 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诸侯五星在东井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为天子定疑议也。” [1]

基本含义

诸侯 源自 分封制 ,最迟可以追溯到 西周时期 。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 封国 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 爵位 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公元 前9世纪 ,由于 周厉王 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后来 周幽王 为了取悦美人,不惜燃起烽火,各地诸侯以为周天子有兵祸而急忙起兵 勤王 ,岂料只见幽王安然无恙,各诸侯自此便不理周室的烽火了。周室后来被 犬戎 入侵,欲举烽火但却无兵来援,著名成语即“ 烽火戏诸侯 ”就出自这个时代。
周幽王被杀,中国进入 春秋时代 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 山戎 ;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 春秋五霸 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百家争鸣 局面。
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 晋国 被赵、魏和韩“ 三家分晋 ”;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剩下的大国:秦、楚、齐、燕、赵、魏、韩被称为 战国七雄
秦王政 后来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废弃 分封诸侯 制度,而把天下分为郡、县,由朝廷任官治理。
诸侯是中国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周代初期实行将土地和臣民封给子弟、功臣以建立诸侯国的制度。西周的诸侯有同姓、异姓之别。同姓即 姬姓 诸侯,在盟会时居于异姓的前面。异姓不少是曾与周王室有婚姻关系的,还包括褒封的前代后裔。在众多封国中,最重要的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其国君地位较高。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谓之锡命。周天子为受封者颁布 册命 ,宣布疆土范围、土地数量,以及所封给的属臣、奴隶、礼器和仪仗的数量。受封的诸侯必须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 纳贡 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了 周天子 的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诸侯国:
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 分封制 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 封地 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 共主 (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中国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分封制。中国自汉朝开始直至清朝,均不同程度实行分封制,其中汉朝郡县制和封国制两种行政制度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间伴随中央政府的强弱,权利发生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行政区划,少数时期成为与中原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如五代时期的“十国”。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 西周 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 吕氏春秋 ·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 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姬姓 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相关典故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 季历 ,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 荆蛮 ,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周本纪
黄帝 少昊 蟜极 帝喾 —弃(史称 后稷, 本名 姬弃 )— 不窋 (kū)—鞠—公刘(姬 )— 庆节 皇仆 差弗 毁隃 (姬隃)— 公非 (姬非)— 高圉 亚圉 —公叔祖类(姬类)— 周太王 (又称古公亶父 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历)—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朝开国君主)
太伯之罐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 吴太伯 。-- 吴太伯世家
第一《 吴太伯世家
封尚父于 营丘 ,曰齐。封弟 周公旦 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周本纪
第二《 齐太公世家
第三《 鲁周公世家
第四《 燕召公世家
第五《 管蔡世家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 神农 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 大禹 之后于杞。’---周本纪
第六《 陈杞世家
‘卫康叔名封, 周武王 同母少弟也。’--- 卫康叔世家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 周公 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 、蔡叔群弟疑周公,与 武庚 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 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颇收殷馀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本纪
第七《卫康叔世家》
第八《 宋微子世家
第九《 晋世家

其它相关

鲁-- 姬姓 侯爵 。系 周文王 第四子周(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 食邑 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 周公 ,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 伯禽 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
齐-- 姜姓 ,侯爵。系 炎帝 裔孙 伯益 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氏,谓之吕侯。其国在南阳宛县之西南。自太公吕望起自渭水,为周文、武师,号为师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营丘,为齐侯,列于 五侯九伯 之上。即今山东青州府是也。
燕--姬姓, 伯爵 。系周同姓功臣,曰召公奭,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为周太保,食邑于召,谓之召康。留相天子,主自陕以西之诸侯。乃封其子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 蓟县 是也。
魏-- 姬姓 ,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 毕公高 ,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镇魏国。即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是也。
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以监武庚封于管。即今河南 信阳县 是也。
--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以监武庚封于蔡。即今河南汝宁府 上蔡县 是也。
曹--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 叔振铎 武王克商 ,封于曹。即今济阳 定陶县 是也。
--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武王克商,封于郕。即今山东 兖州 府汶上县是也。
霍-- 姬姓 ,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武王克商,封于霍。即今山西 平阳府 是也。
卫--姬姓,侯爵。系武王同母少弟,封为大司寇,食采于康,谓之 康叔 ,封于卫。即今北京冀州是也。
滕--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武王克商,封于滕。即今 山东滕州 是也。
晋--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 唐叔虞 。封于唐,后改为晋。即今山西平阳府降县东 翼城 是也。
吴--姬姓, 子爵 。系 周太王 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遂封之为吴。即今之吴郡是也。
虞--姬姓, 公爵 。系周太王子 仲雍 之后。武王克商,求泰伯、伯雍之后,得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在河东太阳县是也。
虢-- 姬姓 ,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 虢叔 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于弘农。 陕县 东南之虢城。
楚-- 芈姓 ,子爵。系颛帝之裔,曰 鬻熊 。为周文、武师,有勤劳于王家,封之于荆蛮;以子男之上居之。即今 丹阳 南郡枝江县是也。
许--姜姓, 男爵 。系尧四岳 伯夷 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裔文叔于许。即今之 许州 是也。
秦-- 嬴姓 ,伯爵。系颛帝之裔。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裔柏翳于秦。即今之陕西西安府是也。
-- 嬴姓 ,子爵。系小昊之后。因先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后兹与期于莒城。即今之 莒县 是也。
--姜姓,侯爵。系太公之次子。武王念太公之功,分封于纪。即今东莞剧县是也。
-- 曹姓 ,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武王克商,封其裔曹挟于邾。即今之山东 邹城 是也。
薛--仕姓,侯爵。黄帝之后。因世有功,武王克商,封其后裔 奚仲 于孽。即今山东泊州是也。
宋-- 子姓 ,公爵。系商王 帝乙 之长庶子曰 微子启 :因 纣王 不道,微子抱祭器归周。武王克商,封微子于宋。即今之睢阳县是也。
-- 姒姓 ,伯爵。系 夏禹 王之后。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东楼公,封于杞,以奉禹祀。即今之开封府雍丘县是也。
陈-- 妫姓 ,侯爵。系帝舜之后。其裔孙阏父作武王 陶正 ,能利器用,王实赖之。以元女大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帝祀。其地在太皞之墟,即今之陈县是也。妫姓源于 姬姓 ,系 颛顼 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妫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 陈申公 ,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
焦--伊耆姓,侯爵。系神农之后。因先世之功,武王克商,封之于焦。即今之弘农陕县是也。
--姬姓,侯爵。系帝尧之裔。武王克商,求其后,封之于蓟,以奉唐帝之祀。即今之北京 顺天府 是也。
杨--姬姓,侯爵。系黄帝后裔。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
高丽 --子姓,乃殷贤臣,曰箕子,亦商王之裔。因不肯臣事于周,武王请见,乃陈《 洪范九畴 》一篇而去之辽东。武王即其地以封之。乃其子孙,即朝鲜国是也。
其余如越封于会稽,向封于谯国,凡封于汲郡,伯封于东平,郜封于济阴,邓封于赖川,戎封于陈留,芮封于 冯翊 ,极封为附庸,谷封于南阳,牟封于泰山,葛封于 梁国 ,郳封为附庸,谭封于平陵,遂封于济北,滑封于河南,鄣封于东平,邢封于 襄国 ,江封于汝南,冀封于皮县,徐封于下邳,舒封于庐江,弦封于弋阳,郐封于琅玡,厉封于义阳,项封于汝阴,英封于楚,申封于南阳,共封于汲郡,夷封于城阳等国,不悉详记。
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 烽火戏诸侯 、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 周厉王 残酷统治发生“ 国人暴动 ”,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 三家分晋 ”;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韩、赵、魏、楚、燕、齐、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