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一种备受中国人喜爱的植物,除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诗作文,竹子还有很实用的功能——编织。

10月1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探访了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四川渠县竹编。国家级非遗传人刘嘉峰说,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细严密,现代机械目前尚无法替代。

四川渠县有2300年的竹编历史,传承至今的刘氏竹编精选优质慈竹为原料,有的以陶瓷为胎,继而编织而成各种瓷胎竹编花器、茶具;有的以各种书法及绘画为题材,精心编织成各种竹编字画等工艺品。“以竹作画”是刘氏竹编一大特色,技艺精湛,画面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

渠县竹编工艺作品。受访者供图

2008年,渠县“刘氏竹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嘉峰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要制作一幅高质量的竹编画,取决于竹丝的好坏,他每次都一定要到竹林亲自挑选符合心意的竹子。“一片一厘米宽的竹片,要划成24根竹丝,通过经纬横竖编织。有些精品竹编画,要一年多才能制作出来。”

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合格的竹编作品,需要经过选竹、分篾、染色、分丝、编织等一共三十多道工序,技艺复杂,工序繁多,而且每道工序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的,编织一件工艺品少则半月、多则数年,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渠县刘氏竹编的工艺产品可分数十个大类,有近千个花色品种。其中的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工艺品,设计新颖,技术精湛,尤以编工精细见长,其薄如绫绢。刘嘉峰介绍,竹编画虽系以竹作画,但却极富笔情墨趣。“竹编里面的各种图案栩栩如生,显示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竹编是劳动人民艺术创造力的完美体现。”

竹编工艺制作的宫灯。受访者供图

刘嘉峰作为中国竹编字画的创始人,祖上三代都是渠县竹编匠人。刘嘉峰在创作中,借鉴被面提花的编织原理,经过反复尝试、研习,发明了竹编“提花编织法”,他的作品获得了首届世界竹藤大会竹工艺博览会的金奖。2012年,他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非遗传人。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和许多传统非遗工艺一样,竹编工艺的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弱。刘嘉峰表示,早些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几乎每一个县都有一个竹编厂,曾经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塑料制品取代竹编品,不少乡村工艺人由于经济压力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这项赖以生存且精通的技艺。

“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做了,但不去做,这个东西很可能就会消失。”让刘嘉峰颇为自豪的是,自己现在的徒弟中,已经有5位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我这一辈子都在从事竹编,我的家人都在从事这个行业。我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把我的技术都传给徒弟们,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原题为:《四川非遗竹编传承人刘嘉峰:用竹丝编出一方天地》)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