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哪啊哪啊神去村》这部电影?

关注者
271
被浏览
209,246

58 个回答

一到七岁时,我生活在中国最北的小乡镇,家在镇子的东山根儿,奶奶家在西山旁,大姑家出门走十步是北山,老姨家在南山脚下。青翠林海,草木疯长占据了整个童年。外面的人叫这里林区,报纸的名字叫林海日报,第一次听说这里上了中央新闻是一场大火在大兴安岭烧了三天三夜,万众可惜,我内心却感觉九牛一毛——林海之大,无穷尽也。

这个地方,叫莫尔道嘎。

和神去村相仿,莫尔道嘎也有几个特别之处。1:靠山吃饭;2:夜不闭户;3:火车没有下一站;4: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五十度;5:这里有一个莫尔道嘎原始森林公园。其实它的特别远不止此,但这几个确实我记忆点最闪光的地方。

上次回这里,与家里聊天时,得知小镇平时有大约5000人口,逢年过节,能涨到40000,火车只有一班绿皮,巴士也一样,所以春运也会一票难求。

和那些学了林业想往山里跑的人不同,我们拼了命的想离这里远一些,去见见大世面。它没有麦当劳肯德基,没人认识巴黎世家、库奇,没有超市、专卖店,没有顺丰、申通;前两年甚至没有中工农建四大银行。物流是EMS,储蓄是邮政和农村信用社。洗澡是大河,厕所是两块木板撑起来的茅厕。朴实无华是人们的优点,落后是它的宿命,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出个国一定是上辈子全家都在积德。如果一一列出,相信这能剥离许多人的生活常识,可你们偏偏对这样的地方有所向往,是啊,它是个悠然自得的哪啊哪啊,它是神去村一般的深山人家。

深山人家靠山林树木,松子榛蘑养孩子走出深山,但似乎无一把这个新鲜的世界带回去。
尽管莫尔道嘎没有外面世界的一切,可我回想它时仍然常含泪水,因为不能不对它爱的深沉。

说说关于大山的记忆吧,我出生没多久,爸爸作为一个道桥工程师就常年在外面工地,而老妈在我不到一岁时就上山看点儿——看点即是看山,在林子里生活做饭,防止偷偷伐木卖钱的人出现。由此导致,我妈在她下山回来后,刚回牙牙学语的我不肯叫妈,叫姑姑。
离家二里地有一个贮木场,我们平时点火做饭都是去那里拉树皮和锯沫子——伐下的树木圆柱都运去那里,长年累月后树木上的皮掉了一地的琐碎,用耙子将地表面的干树皮剥进麻袋,然后拉回家,就可以生火了,而锯沫子顾名思义就是在贮木场里锯木头落在地上的木渣,堆起来都是小山一般高,这两种东西足以长期点燃整个镇子的炉灶。
除了贮木场外,我们那还有一个大厂,叫雪糕把厂,没错,就你乃们这些人吃雪糕的那个木把,我们用这种木把编织精美的小木框和蝈蝈笼子。一到夏天,漫山遍野的蝈蝈叫,无数的油蘑、草蘑、棒槌蘑雨后一夜疯长,成片成片的笃市(蓝莓)和雅阁大(红豆)、子部捞几(旱葡萄)、高粱果(野草莓)等着我们去采摘,山上的清泉野果、过年时的野味山货、河里的小鱼贝壳、丰富了我们整个童年,多少次与人聊天谈起家乡,我都深感荣幸在那里成长过。
姥姥家院子有个油锯,就是神去村中的那电锯,打小至今没碰过,因为大人说危险,许多时候油锯不在了,就是大人们扛着它进山了,一去两天,他们没什么护膝设备,就是粗布粗衣,麻线手套,坐在晃晃悠悠的卡车上,一行六七人都跑到没人影的地方,往往回来时,除了伐木,便是额外收获的野果蘑菇,偶尔还能打到狍子野猪和山鸡,不过要是遇到熊瞎子,万夫莫当,所以至今也没吃过熊掌。

我记得清楚,老爸有一张照片,肩膀上停一鹰,巨帅,说是当时喂了一年半,后来飞走没回来,我们房檐常见燕窝,柈子落(柴火堆)上常跑松鼠,是吧,没有科技时代产物的地方,便是这些原生态的美好与感动了。


这里的时节与电影不同,常常是冬季进山伐木,大山中、镇子里的任何角落都有类似「饭可以一日不吃,火不可一日不防」的大字标语,深冬时,过了防火期,大雪漫山,行路及膝,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扛着斧头,喊着号子,提起精气神儿,探索年轮的秘密。


共鸣的电影联接无数的记忆,神去村的山影叠加了我的故乡,所以唠唠叨叨这些琐碎,希望人们更了解林区这样的地方吧。毕竟是大山的养育,所以我们也有封山一说,伐木的人也有些细节的仪式,也听过山神的种种,却未曾有神去村那样的纯正的信仰和敬畏之心吧,所以比之起来,同为山中客,我们自有惭愧不足。


两个不知者会琢磨的地方:

爱罗武勇是I Love You的日文音译,同爱老虎油;

山神牵起平野勇气的手,是因为他曾献给山神半块饭团,所以他被牵之后,发现手上有米粒。


作为山的孩子看这部片子,拍的是绝对是极好的,除了山神和男主冲锋神技,几乎完全的写实,当然,因为中日差异的关系,我会惊诧于斧子还有套?爬树还有梯子?油锯居然这么有设计感?这些小细节,而那泡了蛇的酒,却是我们几乎家家都有的玩意。


有个剧情点,就是纽约来妞,让男二性奋不已,确实,在我们那种小地方,出国都是难能可贵的事儿,何况那是电视里所曾说过的,纽约那种地方的来客,所以虽然有悖道德,却是透漏出山里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他们只是体验而已,内心却不曾不忠于山,打心底认为自己世世代代该是大山的子孙,所以只是体验,并不会去不顾一切的追求。

城市街头的对比,也是恰到好处,男主在深山磨炼一年回去,行动处处透着不和谐,这也是我们出来北漂沪漂的人常见的心理——我们回去能做什么?与家里的三观完全相悖,节奏也踩不相同,所掌握的技能都是在这样的城市里才能有所运用啊。除非心中有爱,有个小芳绣着爱罗勇武,等着我们回归故里,生死相依。

总个结,自然是值得敬畏的,依山傍水的百姓更能体味到其中的深意,也请城市森林下的人们,能怀着一颗回归和感恩的心,在探索旅行时,对乡下人多些友好,少点嫌弃,对并不便利的生活环境多点包容体验,少来挑三拣四之心。万物皆有因,我们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你们有西餐商场WIFI电梯,大家都是公平的,别怀着羡慕之心看此处,电影毕竟是除去柴米油盐的浓缩化,说不定呆几天你们就厌倦了露天茅房公共洗浴、生火做饭蚊虫蛇蚁,所有的愿景都起始于未曾感受,如果做好了由奢入俭的准备——


请怀着大爱之心,慢行到神去。



《哪啊哪啊神去村》


豆瓣评分8.5,超越了95%的喜剧片,89%的剧情片,品质有保障。

主人公王祖蓝···不是···平野勇气···

生活在大城市的他,考大学失败,又被女朋友狠心抛弃,被迫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因为被林业培训生宣传材料上的美丽女孩吸引,脑瓜一热,竟然来到了一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偏僻山村。

在这里,他真的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封面女神”。

也是在这里他慢慢的爱上了这份平淡无味的工作。

总之,这又是一个意外爱上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剧情走向和《入殓师》十分相似。

《入殓师》的主角小林大悟,是因为丢掉了工作失去了生活来源,被迫找到了一份薪资较高的入殓师工作。

从一开始的厌恶,反感,到最后的尊重与热爱,小林大悟成功的完成了转变。


这种类型的电影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人物转变的是否合情合理。

在《入殓师》中,本来反感这项工作的的大悟,看到一个个往生的逝者,在老师的手下焕发光彩开始心生向往。

而且本来看不起老师的家庭,在目睹整个过程之后,还会鞠躬道歉,送上礼物。

这样的情结触动了每一个观众的神经,大悟的改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入殓师》的重点在于改变大悟身边人们的态度,而《神去村》则是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了主人公平野勇气的改变。

在片中平野勇气无数次尝试逃跑,只是因为舍不得“封面女神”才选择留在了这里。

直到他看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壮美,也是在闻得树叶香气之后,他开始情不自禁地哼起了伐木工人的歌,对这片土地产生感情。


对工作转变了态度之后的平野勇气相对起《入殓师》中的小林大悟要坚定的多。

他的前女友带着一帮人来体验“山林慢生活”的时候,他本来是非常开心的。

他兴奋地向这些同龄人介绍自己来到这之后的所见,积极的配合他们取景摄像。

但这帮人在谈笑间表现出的是对这份职业的不尊重。

当平野勇气确认这些人只是来消费山林文化,取笑山林文化,怀着轻慢的态度来对待山林的时候。

平野终于忍不住了,他抓起存有影像的内存卡丢到了山洼。


收入有多少,职业却没有高低,或许这些轻慢的学生们确确实实选到了一个值得骄傲的专业。

可他们并没有资格去对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评头论足毫不尊重。

平野勇气爆发性的扔掉那些带有丑化意味的相片,再加上与喜大叔的会心一笑,情感输出瞬间爆炸,就连我这个身处事外的观众都不由得大呼解气。


如果仅仅是日复一日的砍树,哪怕还有木材生产最终在都市获得利用,这部片子都会给人一种距离太远的赶脚。

所以电影明智的增加了平野和“封面女神”的感情线还有最终的祭典部分。

感情线加强了故事的丰富性,祭典则是使得整个故事达到了一个戏剧上的“最高潮”

在感情线当中,多次出现了一块写着“爱罗武勇”的布。

一开始我是蒙逼的,连续读了十遍之后,我才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

卧槽,这不就是“爱老虎油”吗!

关于最后的祭典,当我看到他们一大群几乎全裸的男人上山就有一种不翔的预感···

在看到他们把大树砍倒后按着一头开始削砍之后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了。

然后我看到这一群几乎全裸的男人一起推这个圆头的粗木,嘴里还不断呼喊“儿孙满堂”

当我再看到另一头的终点全是女人之后,我努力的抑制我的大脑,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巧合。

可是···可是···这个稻草做的门也太TM直白了一点吧!作为东方人含蓄一点不好吗?

虽然直白,但这一段也是一个相当值得一题的地方。

以导演本人的话来说就是:

“拍摄这部电影让我体验了很多的第一次,我希望能够把在山林中的那种纯粹生活状态,通过影片完全展现在大家眼前。”主演的染谷将太表示:“影片的题材特殊:林业,几乎没有使用CG,演员们也没有配音……这些部分都是近来的电影所罕见的,拍摄过程中,心里的愉悦越来越多”

剧组从县周边募集了1600名男子穿着兜裆布表演,还几乎摒弃CG技术。

采取全实景拍摄的方式再现了那极具危险性和冲击力的祭祀经典段落无疑增强了感染效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影片在商业化面前沦陷。

越来越多的电影由最初的先前看变成了“向钱看”,比重越来越大的特效套路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