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語乃貞觀四年唐太宗自述之語。早在貞觀元年,唐太宗就指出“自古帝王凡有興造,必須貴順物情。”秦始皇營建宮室,乃是為了滿足私欲,因而百姓怨怒。他自己考慮到這一點,放棄了建造宮殿的念頭。魏徵也多次以隋煬帝為例進諫,隋煬帝志在無厭,惟好奢侈,“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唐太宗君臣一心,提倡節儉,禁止奢華。“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簡朴,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飢寒之弊”,這才有了貞觀之治。可見,節儉風氣的形成,社會上層特別是最高統治者的言行起著重要的作用。
2.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雲:“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
貞觀二年,唐太宗君臣一起討論前朝得失,唐太宗說:“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隋文帝史稱節儉,卻不愛惜百姓,其多年聚集的財富,助長了煬帝的奢華。唐太宗不由地感嘆:“后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后來,清人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九申論說:“隋文帝之儉,非儉也,吝也,不共其德而徒厚其財也。富有四海,求盈不厭,侈其多藏,重毒天下,為惡之大而已矣。”因此,儉者,是儉於己而博施於眾,而不是做守財奴貽害子孫后代。
3.蓋人情自儉而趨於奢也易,自奢而返之儉也難。今以浮靡之后,而欲回朴茂之初,胡可得也?
《鬆窗夢語》的作者張瀚是明朝萬歷年間的名臣,張瀚在《鬆窗夢語》卷四“百工紀”條中感嘆當時吳郡風俗奢華,特別是“吳制服而華”、“吳制器而美”,在現實利益的驅動下,“是盈握之器,足以當終歲之耕﹔累寸之華,足以當終歲之織也。茲欲使其去厚而就薄,豈不難哉!”由此看來,倡導節儉,擯棄奢華,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風俗移易,非一朝一夕之事。
(本版格言、故事、評點由曾廣開整理、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