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
语言
与
文字
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因为
语言
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
文字
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戴震说:“训诂音声
相为表里
。”(《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
推考
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
中国语言
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清人研究训诂的目的,从实用的意义来说,首先是要解释经传和其他隋唐以前的古书。他们应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从声音上推求
文字
的假借。古书之所以难读,一是由于有古字
古义
,二是由于
文字
上有假借。古字
古义
当考之《
尔雅
》、《说文》和其他前代书中的诂训,
文字
上的假借当求其本字。王念孙说:“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
本字
,则
涣然冰释
。”(王引之《经义述闻序》)那么,假借与本字的关系首先是音同或音近。段玉裁指出:“假借必取诸同部。”(《六书音均表》“古假借必
同部
说”)所谓“同部”就是属于古韵的同一部。因此,凭借古韵的知识,按照
文字
上的同音或音近的关系,再参之以文义来推求本字,就可以解决许多古书中难解的文句和古人所加的训诂上的问题。这是清人研究训诂方面的一大发现。
②确定字的
本义
,根据本义以说明
引申义
。清人认识到音有古今之异,同时也认识到词义有
古义
,有今义;有本义,有
引申义
。如“曾”作为虚词用,
古义
同于“乃”,后世用为“曾经”的意思。“仅”唐以前作“约近于"的意思用,后世用为“但”的意思。这就是
古义
与今义之分。又如“荟”,《说文》解为“草多貌”,引申为
凡物
荟萃之义(《说文》段注)。“过”,《说文》训“度也”,引申为有过之过(段注)。这就是
本义
与
引申义
的关系。
汉语
词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段玉裁说:“凡字有
本义
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守其
本义
,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经韵楼集》卷一“济盈不濡轨”条)他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说明词义的发展,对辨析字义极为重要。
③比证文句以考定词义。采用古书中相同的文句互相比证以考定词义,宋代人已经这样做了。在清代尤其重视这种方法。段玉裁注《说文》,
刘台拱
作《论语骈枝》,都能从实证出发解释古训。王念孙、
王引之
父子尤其善于利用古书的资料,解决从来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例如解《诗经》“终风且暴”,为“既风且暴”;解“邦之司直” 为“主正人过” (《经义述闻》卷五),都是
颠扑不破
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胜义环生,尤为人所称道。王引之作《经传释词》,专门解释古书的
虚词
,综合各种古书中的用例参互比证,而得其确解,对研究古代文献有极大的帮助。他的书已经联系到语法的范畴了。后来又有人作了补充。
④因声以求义。研究字义从声音上来考察,在清代以前虽然也有人注意到,如南唐徐锴的《
说文解字
系传》,宋代
王子韶
的《字解》,元代
戴侗
的
《六书故》
,明代方以智的《通雅》等,但都不曾进行全面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能总结出具体的规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古音的知识,清人有了先秦古音的知识,在前人
成说
的启发下进一步提出因声求义的原理,把形、音、义统一起来,因形以知音,由音以求义,为训诂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科学的途径。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
》首先提出“声与义同原,故
谐声
之
偏旁
多与字义相近”(示部“禛”字注),进一步又说 “凡同声多同义” (言部“?”字注)。如从“农”声的字有厚重义,如浓、?、脓,从“辰”声的字多有动义,如振、震、唇。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从一个
声符
的字不一定只有一义,而不同声符音同或音近的也可以有同义的关系。段氏指出有这类现象,这就比前人的
右文说
有了新的认识。王念孙作《 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
古义
,而又把古书中有关的声近义通的字都联系起来解释,“
引申触类
,不限形体”,着重从
语言
的角度说明其间的音义相通和声音相转的关系。这种作法接近于词族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王念孙又作《释大》一篇,从声母方面观察声母相同而意义也相近的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尝试。与王氏同时的
程瑶田
作《果蠃转语记》,指出凡物的形状、作用相同或相似的往往用声母相同的词来称谓,但字形不必相同。这又把声近义近的道理阐发无遗了。清代的训诂学到王氏父子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的范围不仅是
单音词
,也注意到
双音词
;不仅研究
实词
,还研究
虚词
,初步进入了语法的范畴,对古书的解释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贡献极大。
清人对于训诂的研究所应用的方法主要是以上几种。他们除了注释古书和
疏证
古代训诂著作以外,还研究一些古代的钟鼎彝器款识,探讨一些
文字
的
古义
。并且做一些古代训诂音义的辑佚工作。如黄?amp;#93;的《汉学堂丛书》,
马国翰
的《玉函山房辑佚书》,
任大椿
的《小学钩沉》,
顾震福
的《小学钩沉续编》等都是一些资料书。另外,清人还编纂了不少训诂书,如
吴玉搢
(1698~1773)的
《别雅》
,史梦兰(1813~1898)的
《叠雅》
,
夏燮
的《拾雅》,
洪亮吉
(1746~1809)的《比雅》等书。阮元还主编了一部
《经籍纂诂》
,把古书中所见的每字的训释都编录在一起,检一字,而众义俱在,是一部训诂资料的总汇,极为有用的工具书。在历代书籍当中还有很多
方言
的记载资料,也有人搜集编录,如
杭世骏
(1696~1773)有《续方言》2卷,程际盛又有《续方言补正》1卷。
程先甲
又有《广续
方言
》。其他
方言
、俗语也有人集录。如钱大昕有
《恒言录》
,胡文英有《吴下
方言
考》,
毛奇龄
(1623~1716)有《越语肯綮录》,翟灏(1736~1788)有
《通俗编》
等等,为研究古今方言俗语提供了方便。
20世纪之初到现代研究训诂的学者继承清代学者研究的成果,吸收了外国的一些早期的
语言学
的知识,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字原和语根的探求。
章炳麟
作《文始》,取《说文》中的 510个
独体字
和半独体字作为“
初文
”和“准初文”,推求由同一“初文”而繁衍出来的音义相关的语词。凡音义皆近,叫作
孳乳
,音近义通,叫作变易。目的在求“语源”,求语词之间的亲属关系。但可惜没有脱离
文字
形体的束缚,所求不是“语源”,结果是文字之原,他用的方法是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在声音的通转上又以他所定的
《成均图》
为根据,有些也失之勉强。
其后,
沈兼士
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主张以
形声字
为出发点,用归纳的方法研究形声字同一
声符
所表现的基本意义。但同一个
声符
所表现的意义不一定就是一个,也当有所区别。
形声字
的
声符
,凡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可以构成一个
词族
,由此再联系音韵,借重古音的知识(包括
声母
韵母
),以求其语根。以实际证据为主,不以主观想象为断,其结果必较可信。这种理论无疑问是正确的。就研究的方法来说,把
语言
文字
作为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来研究,溯源探委,具有创新的精神,大为学者所重视。他后来所主编的《广韵声系》就是为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张本。
②研究同源字。
同源字
是音近义同和义近音同的字,合在一起可以定出是同出一源。类聚同源字的意思也是在寻求语源。同源字的研究,其实就是语源的研究。同源字大都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在原始的时候本来是一个词,代表某一基本概念,后来语音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才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但是同义词不都是同源字,要以声音是否相近为定。王力在这方面作了
深入细致
的研究,根据古代的训诂资料,探微索隐,编成《同源字典》一书,以韵部为纲,声纽为目,条理秩如,是研究
汉语
词义学的一部新著。
③虚词的研究。近代因为
语法学
的兴起,虚词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最明显的改变是研究虚词的人对虚词的词类和用法都有比较清晰的说明。
杨树达
曾根据
《马氏文通》
作
《高等国文法》
,后来就以《高等国文法》为基础, 参照王引之 《经传释词》,作
《词诠》
一书。专门解说
虚词
。其后裴学海又作
《古书虚字集释》
,集录前人所说,并加以补正,与《词诠》相得益彰。吕叔湘有《文言虚字》一书,简明赅要,是学习古代文言文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④根据出土的古铜器铭文考订古书的训释。先秦的古书都以篆书古文书写,到汉代经过传写,后来又转写为隶书,
文字
伪变已多,汉代以来的解释往往有误。现代可以借助商周铜器铭文解决一些
前代
义训
中的症结问题。
王国维
首先以铜器铭文解释《诗》、《书》中的常用词语(《观堂集林》卷二《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别开生面。后来一些
古文字
学家继踵而起 ,创获更多。在这方面成就最多的是
于省吾
。他平生所最服膺的是王念孙,所以他所著的书都重实证,不为凿空之论,如《尚书新证》、《诗经新证》、《楚辞新证》等书驳正前人误解的地方极多,为利用
古文字
资料刊正古书创立出一种新的门径。
⑤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唐宋以后语词的考释。清代学者对一些通常在书面上见到的口语词已经有所集录,大都是随笔札记,略明出处,而解释不多。近代以来,罗振玉虽有《俗说》一书,稍补前人著述所不备,但仍属札记性质,还不能说是训诂的研究。惟到
张相
作
《诗词曲语词汇释》
一书才开始作唐以后诗词曲语词的研究。诗词曲中很多习用的不容易懂的口语词在字书和词书中都没有解释,张相一一举例,比证详考,作出解释,是一种新的成就。同类的著作还有陆澹安的
《小说词语汇释》
、《戏曲词语汇释》和蒋礼鸿的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都有很精到的解释,为阅读唐以后的文学作品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的训诂学肇始于先秦
春秋战国
时代。训诂之所以兴,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
语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变化。古的语词,后人不懂,就要有解释,
方言
有
歧异
,或语词在表义的内涵上赋予了新义,也需要有解释,所以就产生训诂。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一个高峰,清代是一个高峰。两汉学者的训诂著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
语言
变化的加剧和古文经的传布有极大的关系。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
语言学
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
古音学
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学者受
语言学
、
语法学
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日
墨守
古训,拘牵
文字
形体,和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研究训诂对解释古书,了解古代的科学文化和考证
语言
发展的历史以及
校勘古书
、编写字典辞书都有重大的作用。今后的训诂学从理论上和实用上都会向建立有科学体系的
汉语
语义学的方向发展。理论的开拓将给
词汇学
和
词典学
提供科学的根据。具体的工作,首先是总结前人的成果,吸取前人研究的经验和外国语义研究方面的理论,联系古今,旁及
方言
,分别层序,研究词义发展的各种现象,并寻出一般的规律,给语文教学和编纂词典以帮助。还有根据古今不同时代的语音系统,从音与义的关联上从事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为全面的词族的研究,这项工作的完成将为
汉语
发展史增添新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