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
维也纳
美术界以学院派为主建立的“艺术家协会”中,一些持不同艺术见解的青年艺术家于1897年重新成立了“
奥地利
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于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纲领,只是创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谓
维也纳分离派
。
分离派
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
表现功能
的“实用性”和“
合理性
”,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分离派是在绘画、装饰美术、建筑设计上有过影响的新
艺术流派
。它在形式上虽好使用直线而其根本精神却在于反对传统规范艺术,主张与现代的
文化接触
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个派的画家们在反对学院派旧艺术形式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在艺术倾向和风格上,始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说它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纲领,它对德国的影响很大。
代表画家
克里姆特 (1862-1918年)
克里姆特出生于维也纳,14岁进入维也纳的
奥地利博物馆
附属的
工艺美术
学校,接受长达17年的学院式的基础绘画训练,毕业后与其弟及友人自立设计工作室为国内外绘制壁画。他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以严谨的造型和浓厚的色彩为其特征。成立分离派之后便探索装饰性和象征性相结合的表现风格。
克里姆特的艺术深受荷兰象征主义画家图罗普、
瑞士
象征主义画家霍德勒和英国
拉斐尔前派
的比亚兹莱等人的艺术影响,同时吸收了
拜占庭镶嵌画
和
东欧
民族的装饰艺术的营养,致使他的画具有“镶嵌风格”。后来由于他对色彩强烈、线条明快的
中国画
以及其他东方艺术发生兴趣,致使他的画风又发生新的变化。他还使用工艺的手法采用羽毛、金属、玻璃、宝石等材料,以平面化的装饰图案组成他的艺术品,使作品具有华丽的装饰效果。
在他的作品中构图严谨细致,除人物面部和身体裸露外,其余的服饰和背景都充满着抽象的几何图案,这种修长变形与写实相结合的造型,被包围在充满抽象、象征的甚至神秘意味的气氛中,具有花坛般的
装饰美
。但是,在那绚烂豪华的外表里边,却也蕴含着人类苦闷、悲痛、沉默与死亡的悲剧气氛。
画家运用象征的手法将女人的一生——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阶段浓缩在一幅画中,这是一首不可逆转的人生三部曲,表现出画家对命运的感伤。
克里姆特擅长以具象写实塑造人物,而以图案装饰环境和衣饰,达到多样变化和谐统一的美感。在这幅画上构图类似十字架,上方大块黑颜色,这可能喻含对死亡的恐怖,表现了画家生与死的观念。
《达娜厄》
达娜厄是
希腊神话
中海耳戈斯王阿克里西俄斯的女儿。这个题材曾为提香和伦勃朗等大师画过,不同时代、不同画家所创造的达娜厄的形象都不同。克里姆特所塑造的这幅蜷缩在方形的画面被各式图案纹样所包围的形象十分特别,他以写实的手法,从现代人的
审美观念
出发,描绘了一位体态
丰润
充满性感诱惑力的
裸女
,表现出一种
潜意识
中的压抑和欲望。
《吻》
在这幅水彩画中仍然保持了
镶嵌画
的格调,并且汲取了古代
波斯细密画
的某些
表现手法
,人物由装饰服饰包裹,构成一个纹样变化的整体,既和谐又变化统一。
画家通过《吻》的情节表现爱的崇高与幸福。在画面形式营造上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诸如各种线条和色块的组合,色彩中掺入
金粉
,使画面呈现出晶莹华丽的装饰美感。
《满足》
这是画家为
比利时布鲁塞尔
的斯托克莱宫绘制的壁画局部。这组壁画以彩色镶嵌的手法制作而成,具有十分浓郁的装饰性,并使用了
金箔
和
银箔
,使壁画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画家以编织组合的图案和象征的手法,描绘出一对恋人拥抱在一起的情景,除了人物的头部鲜明外,整个
人物形象
被淹没在十分夺目的各式图案纹样之中。
《莎乐美》
《莎乐美》取材于圣经故事:
犹太
希律王
生日时,侄女莎乐美为他跳舞祝寿,他兴致所至便许诺她任何要求,侄女受母唆使,说要
施洗约翰
的头(因其母与
希律
通奸被
约翰
指责,记恨在心,此时报复),国王就斩了约翰。
画中莎乐美的形象被置于长构图中,由两条鲜明的弧状线包围着,上身裸露的双乳突现,充满淫艳性感,而僵硬的双手却呈现出可怕的杀气,在她那美丽的面孔上却隐含着悔恨之意,这是一个有着复杂矛盾的艺术形象。在画面下部隐现约翰半个头像。
画家以写实的造型描绘莎乐美的冷艳面孔和袒露的胸肩,其余画面则填满了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图案纹样。在这幅
装饰画
里潜藏着一股悲壮的
冲击力
,交织着情爱的感伤和生死的矛盾。妖艳、死亡和梦幻充满了这个装饰空间。
蒙克 (1863-1944年)
爱德华·蒙克
出生于
挪威
的洛顿城,曾长期居住在德国
柏林
,他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19岁的蒙克进入克里斯蒂安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学画,22岁时来到巴黎,与高更和劳特累克过从甚密,并参加
新艺术运动
的设计和讨论活动,开始转向表现主义。
蒙克1892年来到柏林,作品因形象怪诞曾被愤怒的德国观众当场捣毁了几幅。此后他长期居住在柏林,经常与象征主义作家普斯贝佐夫斯基、剧作家斯特林堡一起探讨
尼采哲学
和佛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
的命题,这使他的绘画创作更带有强烈的
主观性
和悲伤、苦闷的情调。45岁的蒙克由于长期的精神压抑,患了
精神分裂症
。两年后回挪威定居,思想才得以平复。这时他所作的画表现出北欧清新明朗的自然。蒙克对表现主义影响最深的是居住在柏林18年中的创作活动。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是些在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的一些丧魂失魄的幽灵;画面上那些扭曲的线条、神秘的色彩,都充满表现主义的特征。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不是通过描绘生活本身的丑恶和罪孽,而是经过对这种罪恶生活的认识后产生的愤恨来表达的。这给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蒙克26岁时说过:“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所以有人说他是“近代描绘人类心灵的
肖像
画家”。
蒙克童年时母亲和姐姐都相继死于
肺病
,后来父亲和一个弟弟又不幸去世,妹妹患了
精神病
,这种家庭悲剧使蒙克心灵创伤太深,影响着他艺术思想的发展。关于这幅画他说过:“我以《病孩》开辟了新路,它成为我艺术中一次突进,我其后的大部分作品的产生都归功于这幅画。”画家企图探索人们对病与死的感觉,为了真切地揭示主题,他曾与父亲一起去探视病人,观察病人的神态。
在这幅画中的母亲,在为孩子的不幸而内心绝望和悲哀。空荡荡的室内,别无他物,这更增加了死亡迫近的凄凉气氛。
《呐喊》
关于这幅画的创作,蒙克自己曾有一段记述:“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了,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上方是血与火的空间,友人相继前进,我独自站在那里,这时我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画家运用了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燃烧的血红色彩云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了画家内心的恐惧情感。
《青春期》
这幅画又称之为《夜》,画中描绘了一位未成熟的少女裸像,她惊恐不安地注视着渺茫的前方,
侧光
从右下方照射,将她的身影投在沉沉的夜色背景上,更增加了画面的恐怖气氛。从蒙克的人体造型可见他具有很高的写实技巧。
《生命的舞蹈》
这幅画是根据画家在巴黎的一个舞场观察所得的感受创作而成。画家以舞蹈的瞬息来描绘生活本身的哲理。
画中人物和环境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画面左边的身着白色衣裙的姑娘和草地上生长的一枝小花,象征青春、纯洁和美丽;中间一对拥抱起舞的男女象征燃烧着的爱情;右边一位孤独的中年妇女,陷入悲哀与失落、绝望与忧伤;背景上还有不同的舞者都被欲望所驱使,陷入疯狂和激动;画家以不同心态的人们,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对欲望、成功与绝望的三个生命环节,以揭示生命的过程,展现环境的博大,衬托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与活动,表现客观世界与人的生命之间的互相感应。
“
原始主义
(Primitivism)”代表人物是法国画家
亨利·卢梭
(Henri Rousseau)。
卢梭 (1844-1910年)
亨利·卢梭出生于法国拉瓦尔,逝于巴黎。他18岁从军,27岁参加
德法战争
。退役后任
税务员
(一说是海关职员),是位业余画家,到40岁退了职开始不断地作画,受到当时前卫艺术家毕加索等人的推崇。他的画没有师授,完全靠自学成功。他自己说:“除了自然之外,我没有老师。”人们称他为“星期日画家”。这类画家出于完全喜欢画而作画,没有任何规律约束,有着纯朴的感情,因而其作品有一种原始的和纯朴率真的美感。他的作品中没有过分考虑西方传统绘画中的比例、空间、透视等,他笔下的人物、动物、植物等的形象比较僵硬呆板,近似木偶,色彩也很单纯,所以,他的画总是透出一股浓浓的“原始气息”,这是所谓的“原始主义”的来源。也叫“朴素主义”。
卢梭创作热衷于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实际上,他的艺术很难归到哪一派,但他的画法属超现实主义。他似乎总是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幻想的天真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天真烂漫,他的画具有原始童话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