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都没有源文本,从一开始它就以讲述(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存在,每一次讲述都是一种新的版本。奥尔弗斯神话在20多个世纪里,已经衍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版本。严格地说,它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原本。但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可以暂且把维吉尔的版本视为神话的原本,考察这个神话的演变。与第二节以时间为轴的纵向考察不同,这节我们主要从奥尔弗斯神话的构成要素来分析。
对奥尔弗斯爱情的怀疑在米沃什的诗里更加明显。在下地府之前,奥尔弗斯已经怀疑“自己有没有经受这终级考验的力量”,诗的结尾尤其意味深长:“但他闻到香草的气味,听到蜜蜂的嗡嗡声。/ 他渐渐睡着了,脸贴在被阳光烤暖的泥土上” 。短暂的丧妻之痛似乎完全被生的喜悦淹没了。另外一种倾向是让结局变成喜剧,在17-18世纪的歌剧作者间颇为流行,例如在佩里的《欧律狄刻》(Euridice,1600年)就采用了奥尔弗斯和欧律狄刻团圆的结局。
二、奥尔弗斯。奥尔弗斯无疑占据了这个神话的中心地位,但他的形象也经常发生变化。在维吉尔的故事里,他对妻子的爱生死不渝,他的音乐感天动地,而在
奥维德
的故事里,不仅他的感情、连他的
音乐才能
都受到了质疑。故事中最惹眼的是奥尔弗斯劝说冥王的话,奥维德有意
戏拟
古罗马演讲术,让奥尔弗斯几乎变成了一位律师。因此,与其说冥王屈服是因为抗拒不了他的音乐,不如说是被他的辩论术堵住了嘴。可以说,维吉尔和奥维德代表了奥尔弗斯形象的两极。认同奥尔弗斯的艺术家相信他情深意重、技艺非凡,反感他的艺术家则认为他其实是一个痴迷于自己技艺的
自恋狂
。
此外,艺术家们也不断把新的因素灌注在奥尔弗斯的形象之中。锡德尼的诗集《阿斯托菲尔和斯泰拉》中,男女主人公身上都有奥尔弗斯的影子,奥尔弗斯的形象第一次掺杂了女性因素。17世纪的英国女诗人艾米丽娅·兰叶尔出于为女性诗歌正名的目的,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诗作中扮演了奥尔弗斯的角色。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奥尔弗斯的形象更加复杂,渗入了种族问题、性别政治等诸多因素。
里尔克早年的诗作《奥尔弗斯·欧律狄刻·赫尔墨斯》首次将欧律狄刻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来刻划。虽然里尔克并不否认奥尔弗斯对妻子的爱:“谁承受的爱比她更多?一张竖琴 / 倾诉的悲痛超过了所有女人的哀哭”,但他着力突出的是欧律狄刻通过死亡的经验获得的独立身份:“她不再是诗人的歌里 / 那位余音袅袅的蓝眼睛的女人,/ 不再是婚床上的香气和岛屿,/ 也不再属于那个男子”。死亡让她返回了自身,摆脱了对奥尔弗斯的依附。
美国女诗人H.D.的《欧律狄刻》一诗对奥尔弗斯更是激烈指责,塑造了一个精神上完全独立的女性形象。欧律狄刻认为奥尔弗斯并不爱自己,自己只是他的艺术的镜像,她沉痛地说,“地狱并不比你的大地之上的/ 大地更可怕”。她为自己独特的精神感到骄傲:“至少我有自己的花 / 自己的思想,任何神 / 都不能夺走”。
五、树。在奥尔弗斯神话众多的重述版本中,美国诗人丹尼斯·莱维尔托夫的角度最为独特。她在诗作《一棵树讲述奥尔弗斯》中,首次把树作为了神话的一个角色。既然奥尔弗斯的音乐具有通灵的魔力,让被他感动的树来讲述这个神话,虽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这棵树的生命深处受到了强烈的触动:“我所有的汁液 / 都朝着灿烂呈现的太阳/ 上升,雾气在上升,露水 / 在消散,但我泥土深处的根 / 却被音乐浸润” 。音乐激起了它超越自身局限的欲望,然而当奥尔弗斯离开,它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它已不能回到觉醒之前的状态,而滋养它精神的音乐食粮却与奥尔弗斯一起消失了。具有浓重宗教精神的莱维尔托夫借奥尔弗斯的神话描绘了精神体验对心灵不可逆转的改变。
奥尔弗斯
神话的诗学阐释
由于奥尔弗斯在
西方文化
中被视为诗人的原型(ur-poet),奥尔弗斯神话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诗学意义,不同时期的诗人和评论家都把这则神话变成了各自诗歌主张的最佳载体,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诗学阐释。
奥尔弗斯神话最明显的诗学意蕴是灵感问题。灵感(inspiration)一词源于
拉丁文
动词inspirare,原意是“往里面吹气”,灵感意味着神的精神进入诗人的心灵。奥尔弗斯的母亲是缪斯神卡里厄普,向他传授音乐的是
太阳神阿波罗
。他的音乐能够感动万物,正是由于有神的帮助。因此,奥尔弗斯本人就是西方灵感观念的化身,奥尔弗斯传统(Orphic
tradition
)也就是灵感创作的传统。
柏拉图的诗人
迷狂说
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传统。浪漫主义诗学尤其强调灵感。爱默生在诗作《梅林》里形象地阐述了这一立场。他认为,诗人不应当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创作,否则就是“僭越”,伟大的诗只属于“特定的灵魂”、“特定的时辰”。当灵感降临的时候,“世界仿佛豁然敞亮,/ 上帝的意志自由驰骋,/ 那时即使白痴也会惊醒,/ 洞见千年里人世的变迁”。
浪漫主义诗人和评论家借助奥尔弗斯的权威表明,他们反对
新古典主义
者倚重学识、机智和技巧的做法,更愿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诗学推崇直觉和想象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们在哲学上倾向于
整体思维
,反对
启蒙运动
以来片面强调
工具理性
的做法。爱默生认为,“万物的丑陋源于被逐出固有的位置,源于远离上帝的生命”,直觉和想象却可以把支离破碎的世界重新融合成一个整体。柯勒律治也提出,想象是一种“塑造统一性”(
esemplastic
)的力量,它能超越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让彼此矛盾的事物在艺术中和谐共存。
奥尔弗斯用音乐感化天地万物的变形能力是这种
艺术想象
的最佳写照。在《〈抒情歌谣集〉序言》里,我们也能读出奥尔弗斯的影子:柯勒律治的使命是描绘超自然的事物,但要达到“仿佛为真”的效果;华兹华斯的任务是描绘日常生活,但要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在浪漫主义看来,变形的能力是诗人的
试金石
。
现代主义
和
后现代主义
诗人对奥尔弗斯神话的诗学思考更趋深入,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艺术与世界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语言的功能。
艺术与世界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延续了浪漫主义诗学关于想象的思考。浪漫主义诗学虽然强调主体,强调
非理性因素
,但它的想象概念背后仍然隐藏着探究
客观世界
或者
客观真理
的思维。在艺术想象中变形与整合的世界只是思想的表现手段和
象征符号
,不具备独立的地位。而在里尔克等现代主义诗人眼里,艺术的世界是自足的存在,与外部世界同样“真实”,甚至更真实。
在一个众声喧哗、不复有某种神圣的权威声音的时代,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神迹。在《奥尔弗斯·欧律狄刻·赫尔墨斯》一诗里,里尔克将竖琴唤起的形象描绘成一个独立的世界:“它唤出了一个悲痛的世界,自然万物 / 在其间重新显现:森林与山谷,/ 道路、村庄、田野、溪流与鸟兽;/ 这个悲痛世界,如同另外那个世界,/ 也有日升日落,也有沉默的 / 缀满星辰的天穹,一个悲痛天穹”。这种态度在现代主义诗人中很有
代表性
。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从法国的
象征主义
诗歌开始,放逐与疏离不仅成了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也成了现代社会艺术家境遇的标志词汇。艺术家意识到一种
精神分裂
的危险:一方面他们是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另一方面又是作为创造主体的特殊人。是为生活妥协艺术,还是为艺术牺牲生活,还是有
第三条道路
?H.D.肯定了生活的意义,认为奥尔弗斯之所以失去欧律狄刻,是因为他全然漠视她的日常存在,为了自己的艺术残忍地牺牲了她。
米沃什笔下的奥尔弗斯态度比较含混:“抒情诗人 / 通常都有——他知道——一颗冰冷的心。/ 这就像一种病。忍受它的折磨,/ 是为了换取艺术上的完美。// 只有她的爱让他温暖,让他觉得自己还像个人。/ 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感受大不一样。”可以说,米沃什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对完美艺术的追求和对温暖情感的眷恋的确构成了许多
现代艺术家
矛盾人格的动因。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奥尔弗斯身兼诗人和音乐家双重身份,为马拉美等诗人阐述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提供了样本。随着德国
浪漫主义音乐
的兴盛,
欧洲音乐
在19世纪摆脱了摹仿原则的束缚,在
法国象征主义
诗人眼里成为了最纯粹、最贴近心灵的
艺术形式
,音乐化因而成为
象征派
神秘的
表现主义
诗学的重要特征。马拉美对他的重要术语“歌”(le chant)的定义是:“对事物的观照,以及从事物所勾起的梦幻中飞出来的意象,就是歌”。
马拉美认为,音乐(身体的
表现艺术
)和诗歌(心灵的表现艺术)代表了神秘理念(l'Idée)的正反两面。为了达到神秘的境界,“诗”必须借助于“歌”,“歌”应当潜藏在文字之下,为诗提供梦幻般的抒情性。
诗歌语言
的呈现与展开应当像奥尔弗斯的音乐一样,不是简单地朝向某个终点,而是在表演的进程中魅惑读者,让他们在诗人变幻出的世界里获得甜蜜的快乐。
瓦雷里
在1926年关于
纯诗
的演讲中,也是以音乐为蓝本:“[独立的诗情]倾向于使我们感觉到一个世界的幻象……我们原来知道的某些物体或生物,在某种程度上被‘音乐化’了” 。瓦雷里认为音乐的抽象特性是诗歌克服语言固有的实用属性、达到纯粹之境最应借鉴的。马拉美等人对奥尔弗斯的重新阐释为西方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提供了美学资源。
语言的功能
里尔克的诗歌《奥尔弗斯·欧律狄刻·赫尔墨斯》因为引入了
赫尔墨斯
这个角色在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在
希腊神话
中,赫尔墨斯是诸神的使者,通晓预言,发挥着人神之间的斡旋与阐释功能。这首诗与维吉尔和
奥维德
版本最关键的不同在于,奥尔弗斯回头的致命动作竟然没有被欧律狄刻看见,是赫尔墨斯把这个消息告诉欧律狄刻的,她甚至到最后也不明白,只是问了一声 “谁?” 因此,在这个情节里,奥尔弗斯夫妇都是被动的角色,是赫尔墨斯的宣告/转述/阐释把意义赋予了回头这个动作。
里尔克让赫尔墨斯成为神话的第三个角色,显然是有深意的。梅茨认为,里尔克在这里讨论的是语言的功能。人与世界、诗人与世界的关系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然而,语言本身却会让我们一再失去试图通过语言把握的那种现实,换言之,作为符号和替代物的语言永远无法靠近受指之物本身。这种阐释已经接近解构的立场了。
奥尔弗斯
神话的文化阐释
奥尔弗斯神话不仅在西方诗学的嬗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也是各种
文化观念
交锋和融合的虚拟空间。综合起来,西方人对奥尔弗斯神话的文化阐释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宗教与信仰;历史与记忆;性别政治;普遍
心理模式
。
中世纪的西方主要是从
基督教神学
的立场来阐释奥尔弗斯的故事。如前文所述,将奥尔弗斯视为耶稣象征的看法在当时颇为流行。在这种框架下,欧律狄刻代表着堕落的人性。人类能否被耶稣拯救、回到
伊甸园
,取决于他们是否有接受拯救的意愿。
另外一些基督教思想家则认为奥尔弗斯不能克制过分的欲望,他下地府去找欧律狄刻本身就是僭越的行为,因此他为基督徒提供了反面的教训,人应当谨遵上帝之道,不可受情欲的管辖。
到了近现代,笼罩在这个神话周围的宗教光晕渐渐散去,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集中到故事中最令人困惑的情节——奥尔弗斯为何要回头看欧律狄刻?米沃什的诗给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奥尔弗斯缺乏信心,他回头是因为他怀疑妻子是否会一直跟着他。
米沃什在诗中写道:“一种怀疑从他的信心下面冒出,/ 像冰冷的藤蔓缠住了他。/ 他哭不出来,他为人类 / 丧失了对死者复活的信心而哭。”显然,奥尔弗斯的形象反映了
后现代
人类的处境——信仰衰颓。
尽管如此,米沃什笔下的奥尔弗斯并非虚无主义者:“他还在梦想,虽已失去一切防御。/ 他知道他必须有信仰但他却无法有信仰。/ 所以他需要坚持很长一段时间,在半醒 / 半睡之间的困顿中数着自己的脚步。”
他的悲剧在于,他未能坚持到最后,怀疑的情绪最终占了上风。米沃什向我们展示了信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它可能让我们失去最宝贵的一切。
有些论者认为,奥尔弗斯神话可以用来探讨我们与历史(集体的或个人的)或者说记忆的关系57。已经死亡、已经葬入地府的欧律狄刻可以被视为历史的象征。奥尔弗斯对欧律狄刻的矛盾态度反映了人类对待历史的困惑。一方面,我们像希望把欧律狄刻带回阳间的奥尔弗斯一样,渴望寻回历史,重新建立与过去的
血肉联系
;另一方面,我们也像他一样害怕回头,害怕被过去的重负摧垮,因此迫不及待地要回到现在。
我们不断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在精神上重历过去那些不堪回首的苦难之后,我们还能不能完好如初地回到现实世界?在
个人记忆
的层面上,塔德·休斯的诗集《生日信件》(1998年)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他的妻子普拉斯的自杀(1963年)给他造成了巨大的
精神创伤
。30多年过去了,他仍然不忍心让妻子独自留在过去,留在已逝的世界里。他用诗歌为她招魂,用一行行的诗句领着她往回走,但她毕竟不能回来,回忆之旅注定是伤心之旅。
诗集《奥维德故事重述》(1997年)出版仅一年,《生日信件》就出版了,我们不能不说休斯受到了奥尔弗斯的影响。
奥尔弗斯神话中的性别
政治问题
很早就被人们意识到了,但真正成为讨论的热点是在20世纪。欧律狄刻在故事里完全是个被动的角色,丝毫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她作为独立个体的意志也无足轻重。在中世纪的宗教和伦理阐释里,她通常都不算一个单独的角色,而是被视为奥尔弗斯性格的一个侧面。
文艺复兴时期的
彼特拉克
笔下的劳拉(Laura)也体现了欧律狄刻的被动特征。虽然她是诗集《离散的旋律》歌咏的对象,但在整部作品里的,她的形象却异常虚幻,与她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意象是“影子”(l'ombra)。正如米格林-乔治的分析,无论是奥尔弗斯眼中的欧律狄刻还是
彼特拉克
眼中的劳拉,女性都没有独立的价值,仅仅是触发他们
艺术灵感
的一个条件。
米格林·乔治把这种自私的欲望称为“镜像欲望”:奥尔弗斯和彼特拉克想看见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自己意念的映像。20世纪的女艺术家们对奥尔弗斯的批判更为严厉。H.D.改写奥尔弗斯神话,创作《欧律狄刻》正是为了发掘出被
男权
社会埋葬的女性声音。欧律狄刻指责奥尔弗斯将她沦为欲望和审美的物化对象,以她的牺牲为代价来换取艺术上的提升。
在欧律狄刻看来,奥尔弗斯只是一个没有灵魂可言的空洞的人:“我的地狱并不比你的地狱更可怕 / 虽然你穿行于群花之间 / 与大地上的精灵们谈话”。她极端憎恶奥尔弗斯的目光,觉得它比地狱更令人痛苦:“如果你再次转身,回头看我 / 我就会沉入一个 / 甚至比这里还可怕的世界”。后来的卡洛琳·戈尔登、穆利埃尔·卢凯瑟、玛格丽特·埃特伍德等人也继承了女性主义的姿态,表现了女性在爱情中受到的伤害和确立独立身份的渴望。
鉴于奥尔弗斯神话的巨大影响,有些学者认为它已经具备了文化原型的意义,可以用来指称一种普遍的心理模式。道森在《奥尔弗斯情结》一文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概括了“奥尔弗斯情结”和“欧律狄刻情结”的基本特征。“奥尔弗斯情结”概括了一种典型的男性心理模式,主要表现为:
(1)感觉由于“命运”或“上帝”的不公,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一切意义;
(2)强烈渴望找回心爱的女人或者能重新激发生活热情的某个角色;
(3)本能地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困境,沉浸在幻想和
白日梦
之中,却不能采取现实的行动;
(4)陷入自己的想象世界里,执著于艺术或幻想中的痛苦,表面的他恋掩盖了真实的自恋。
与此对应,“欧律狄刻情结”概括的是一种典型的女性心理模式,其主要特征是:
(1)因为被伴侣抛弃或发现伴侣的不忠而痛不欲生;
(3)周期性地对伴侣的行为感到愤怒,决心不让自己成为牺牲品;
(4)本能地相信自己能够逃出感情的“地狱”;
(5)以
艺术创造
的方式疗治痛苦,并在此过程中强化自我身份的意识。
作为心理学概念的奥尔弗斯情结和欧律狄刻情结是对
俄狄浦斯情结
和埃列克特拉情结的重要补充。后两个情结描述的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前两个情结描述的则是情人或夫妻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广泛的
适用性
。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奥尔弗斯的故事早已不是一则普通的神话,它已经渗透到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引力、包罗万象的符号场。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我们可以说,奥尔弗斯神话已经是“一个被无限分享的源头”,已经是“根”。
奥尔弗斯
诗歌全文
只有谁在阴影内
也曾奏起琴声,
他才能以感应
传送无穷的赞美。
只有谁曾伴着死者
他再也不会失落。
倒影在池塘里
许常模糊不清:
记住这形象。
阴阳交错的境域
有些声音才能
永久而和畅。
(
冯至
译)
奥尔弗斯
创作背景
1921年夏,里尔克只身一人来到了
瑞士
小城米索,这个地方后来也被世人永远铭记。在这座小小的城堡里,里尔克完成了两部闻名世界的组诗《杜伊诺哀歌》和《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
》。
1922年元旦,孤独中的诗人收到朋友克诺普夫人的来信。在信中她述说着她年仅20岁的女儿维拉·乌卡玛·克诺普病逝的噩耗。后来有人说到,正是维拉早亡给了里尔克创作的灵感,写下这彳之朽的杰作《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
奥尔弗斯
诗歌赏析
其实,这部博大而深邃的抒情哲理组诗是献给两个人的,一个是传说中的俄耳甫斯,另一个就是早夭的少女克诺普。在古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是希腊特剌刻的王子——一位传奇的音乐家。古罗马著名作家
奥维德
曾称之为“天神下凡的乐师”、“特剌刻卓越的诗人”,他用音乐和言辞足可以感动世间各种生灵万物。
维拉·乌卡玛·克诺普,1900年10月15日出生于
莫斯科
,是一名德国人的后裔。她的父亲是一位化学家、诗人和小说家。从小维拉就对艺术,尤其是音乐和舞蹈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天才。里尔克曾在致朋友的一封信中热情地称赞她是一个美女,起舞时便“以形体的与精神的运转化为天赋艺术吸引每一个观看者的注意”。
这里就《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
》主要涉及到的两个人物,以及其中所暗含的背景意义作一些简单的说明,对于理解和把握这部诗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诗即这部组诗的上卷第九首。
先看诗作第一节,我们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节诗由一句话构成,中间包含一个让步的句式,“只有”什么,“才能”什么。下一节诗和这节如出一辙,都采用了相同的
结构方式
。所以前两节适合放在一起进行阐述。诗人提到“只有谁在阴影内/也曾奏起琴声/他才能以感应/传送无穷的赞美”。“阴影”到底指什么?为什么只有在阴影内才能以感应,传送无穷的赞美?诗人并没有阐明,似乎以“阴影”隐喻死后留得琴声的遗响在人间。
而在第二节中,诗人又提到“罂粟”这个意象,“罂粟”本为令人迷醉之物,可以让人达到一种迷狂的状态。在此,诗人用它与死亡的结合传达出一种更加神秘的气息。当他(她)拥有了像“罂粟”一样“最微妙的音素”,他(她)再也不会失落,他(她)也真正理解了生命的含义和永恒的存在。
依据古希腊神话记载,美少年纳喀索斯面对流淌的河水自我欣赏,顾影自怜,最终投入波中化为水仙花。本诗最后两节
化用
这个典故,似乎以纳喀索斯比喻维拉这个早夭的少女,喻指死后的生命在生死交融的境域永生/)同时,又以生死合一与以生命换取不朽之美的寓意,象征着美与生命超越生死的界限常留世间。
在这首诗里,里尔克试图与我们探讨歌唱与存在这个
哲学命题
,而对这一主题的思考也贯穿在《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
》整部作品中。里尔克在“最高程度的
有效性
”上言说了“诗与存在”的
同一关系
,正如诗人自己所:他完成了“一件唯一的、最终有效的、必须做的事情”。他也最终让这部作品成为“伟大的歌唱”。
里尔克的思想深处似乎在着意证明,自奥尔弗斯开始歌唱起,一个“倾听”的世界就出现了,诗人在“歌唱”和“赞美”中,倾听“存在”的声音。对里尔克来说,“诗”的出现使得与“存在”达成一种接纳和敞开的关系。没有这种向外部世界的“敞开”,“歌唱”对人来说就是封闭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存在”对于人毫无意义。因此,当里尔克问道“何时我们存在”,有且只有在给出“歌唱是存在”这样一个回答之际,一种对立的关系才能维持,一种思想的诗才能产生。
艺术就是保持过去和即将过去的存在,把“可见的东西”变成“不可见的东西”,也变成了一种精神的存在形。而诗人对于美的爱与信仰也夹杂在这种关系的追问中。里尔克笔下的维拉是一个被灵魂之诗关照而理想化的人物,她的早亡、她的艺术天赋都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表征,抵挡日益膨胀的物欲和日益内缩的灵魂,此时虽然舞者和歌者死去,但舞和歌——艺术却永恒长存。
她与俄耳甫斯一样都是诗人笔下为净化灵魂而设置的神性的象征。他们毕生追求美——i,以生命去换取不朽的生活,换取永恒的生命。她在病魔的阴影,不屈不挠地追求为美而奋斗的献身精神,给诗人和艺术家、给世人树立阶模,成为理想人类的象征。
整首诗贯穿着里尔克的思想,在简单平实的叙述语调中潜藏着一些无法理解的意义。其中,我们不知道诗人将把我们导向何处,他思维的踪迹有时变得难以辨认,未曾言明的事情依然存在。时代之所以贫困乃由于我无法遮蔽死亡、爱与无望的痛苦。或许在诗中他们所共存一体的深渊,才是我们共同面临的生命渊源。也许只有歌唱,“歌唱”坚实的大地,我们<需要遮蔽。歌唱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深渊的界限,从而向生命敞开,还世界…。个敞亮的出口。诚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愈是清晰地作为本身显出来,通向语言言的道路的自行变化便愈是断然明确。”在这里,里尔克要大家敞开的就是语言背后“我”和“你”以及“存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