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缉熙楼。(于红林 摄)

深秋的长春,透有凉意,晴空高照。在离长春火车站不远的地方,一处大院落格外显眼,这便是占地13.7万平方米的伪满皇宫博物院。10月13日,人民网“寻找历史记忆 缅怀抗战英烈”主题采访活动吉林站的采访团队抵达此处,进行采访。

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伪满皇宫是中国封建末代皇帝在垂死挣扎中充当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傀儡的见证地。

从“执政”到“皇帝”—— 溥仪的第三次“登基”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国内现存三大宫廷遗址之一,原为民国时期负责盐务管理与运输的吉黑榷运局所在地。伪满皇宫分内廷和外廷,内廷是溥仪及其家属的生活区,外廷是溥仪处理政务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这座“宫殿”更如同行宫,但五脏俱全,办公、生活、娱乐,俨然一个微型紫禁城。

跨入伪满皇宫兴运门之前,顶部前侧上方是伪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专用标识——兰花御纹章,其“皇宫”内外皆以此做装饰;顶部后侧上的时钟被定格在9点10分,这是溥仪逃离的时刻(1945年8月11晚)。此刻之前,他已在日本人的扶植下,在这座“皇宫”里度过了十三年四个月零八天。与日本侵华同步,他从一个末代皇帝变成了战犯,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工具。

1932年3月1日,在与关东军秘密协定后,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3月9日,溥仪与日本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而“满洲国”则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自此,溥仪开始“给血腥的统治者充当遮羞布”。

两年后,溥仪开始了第三次“登基”,“满洲国执政”改称“满洲帝国皇帝”,再次粉墨登场。他从北京带来光绪帝的龙袍准备“登基”,可见他多想复辟大清,然而日本人坚持要他穿“大元帅”礼服,因为他要做的不是"大清皇帝"。正如板垣征四郎对他说过的,“这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这是一个新国家,由五个主要民族组成,即满族、汉族、蒙古族、日本族和朝鲜族。”于是,溥仪继续屈服了。

其后,他逐步被日本人拴在了“满洲国”的绳子上,离他的复辟梦越来越远。袭用日本的纹章习俗,兰花成了他的专用家纹;他的佩刀成了日本武士刀;他从日本捧回了天照大神来供奉。溥仪彻底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傀儡,日本天皇的“儿皇帝”。

“纸牌皇帝”情感上的缺失和政治上的委曲求全

马桶上批奏折的溥仪,吸鸦片成瘾被打入冷宫的皇后婉容,倍加喜爱却又早逝的祥贵人……他们的所谓宫廷生活在这座狭窄阴暗的小楼中,显得格外低沉,让人唏嘘不已。老百姓也更愿意去评说,甚至演绎。

祥贵人谭玉龄的死,溥仪一直怀疑是被日本人阴谋所害。溥仪发布的政令,都要看日本人的脸色;组建自己的护军,最终被解散。日本人强迫溥仪采用其官方宗教——神道作为伪满洲国的国教,溥仪觉得向日本天照大神祈祷,比亵渎他大清祖宗坟墓更令其羞愤和厌恶。

做傀儡的日子并不好受,溥仪的一举一动都在关东军的监视与裹挟之中。感到了日本人的不可靠,但他却无力改变。溥仪回忆说,“我不过是纸牌上的皇帝,不过是可以吃掉别人的牌,以赢得一笔赌注而已。”

这个赌注的最后,除了烧毁他的罪证,便是携带珍宝字画出逃。终于,在逃至通化大栗子沟后的1945年8月17日,溥仪的傀儡皇帝生涯在日本人导演的“退位诏书”中戛然而止。

只有祖国强大 才能有自己的家国尊严

从末代皇帝、复辟皇帝到傀儡皇帝,从皇帝、战犯到公民,溥仪的人生角色不断在转换着。

在“溥仪——从战犯到公民”主题展览中,长春市民李老先生驻足观看,“以前都是一段一段的,这次比前几次都完整,比较系统了”,老先生总结起来,“我还是非常关注溥仪和伪满洲国的这段历史,孩子们都自己来,我是每年都要来一趟,看看有没有新的史料展出。”老人的眼中汇聚起对过往历史的无限遐思。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一部能触摸到的历史教科书,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同行的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荆彩感慨道。

“这是一段不容掠夺的记忆。从辉煌一时的帝国沦落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加上耻辱的委曲求全的卖国的历史,让国人记住,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有自己的家国尊严。”南京游客江健在博物院留言簿上写出了他的豪迈心声。

伪满皇宫博物院东侧的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正在进行《勿忘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实》展览。1000多件历史文物,从日、俄、美等国收集的原始影像资料,全面展示了日本侵略东北的罪行,以及东北军民奋起反抗的不朽功绩。展览吸引了一个来自台湾的17人旅游团, “日本为了资源侵略我们东北,为了利益发动战争,这些历史的变迁很想重点了解一下”,随团的叶先生如是说。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孟嘉 于红林 张彪彪 王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