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经濒临灭绝,甚至比大熊猫还濒危,老北京文化的传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赵振华老师(网名:一把驳克枪),研究北京文化多年,年初以来赵老师坚持每周六晚上八点到九点,在“旧京图说”读者群中,为网友讲北京文化。
今天“旧京图说”为您整理的是“老北京的都城”之八。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
里外全都是佛经的永乐大钟。据考证, 这口大钟铸有7 部佛经, 9 项汉文咒语和100 多项梵文咒语.总计23 万余字, 至今钟文清晰可辨.
大钟挂在印刷厂
一般来讲,钟是报时用的,应该挂在钟楼,可永乐大钟并没有挂在北京的钟楼上。如果说永乐大钟里外全都铸满了经文,应该挂在寺院里,可是这口大钟也没有挂在寺院里。
永乐大帝朱棣最终决定,把大钟挂在紫禁城边上的一处汉经厂里。汉经厂是明朝专门印制汉字佛经的机构。这个地点,在现在沙滩的红楼北边,嵩祝寺的东边。
永乐大帝为什么要把大钟挂在这儿,离紫禁城这么近?难道他就不嫌吵吗?我觉得朱棣把钟挂在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是为了心里踏实,因为钟声能够抵抗那些孤魂野鬼的干扰,还能延年益寿。
永乐大钟的年款
为什么要敲108下?
根据文字记载,自从把永乐大钟悬挂在汉经厂之后,传出的钟声就延绵不断。不仅天天敲,而且每次敲108下。108下怎么敲呢?紧18,慢18,不紧不慢又18。54下一组。敲两组,加起来是108下,这也是有文字记载的。
为什么要敲108下呢?我看到的书里没有明确介绍,有些专家分析,一年有12个月,有24节气,每个节气有三候,一年的是72候,都加起来,正好108下。
可是我觉得,专家们这是用现代思维来算600年前的老账,这是凑数。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以农历纪年,而农历的一年不全是12个月。
平年是12个月。闰年是13个月,老北京人说三年闰两头。算起来大约有1/3还多的年份是13个月。从1912年开始,才改为公历和农历共同纪年,所以说600年前永乐大钟敲的时候,不存在一年12个月这么一说,把这三个数相加凑出108下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认为,敲108下跟108颗佛珠是同样含义。佛教认为,活在世上,有108种烦恼。皈依了佛教之后,就应该断除这108种烦恼。怎么断除这些烦恼呢?和尚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个是剃度,第二就是学习佛法,三是每天都要数佛珠,通过念佛经数佛珠,距离108种烦恼远一些。
永乐大钟每天敲108下,和数108颗佛珠,是异曲同工。紧18慢18的节奏,是为了便于记清楚这108下,避免多敲或者少敲。
大钟博物馆2016年的新年祈福活动,游人可以排队敲钟。
总之,永乐大钟从铸造到使用,都是为了驱除孤魂野鬼,给皇上益寿延年,和镇物没有任何关系。
大钟铸造完成之后,仅仅敲了四年,在永乐22年,就是1424年,朱棣皇上病死于北征班师回朝的路上,死在榆木川。
朱棣的儿子继位之后,立即就停止了敲钟的行为,永乐大钟和汉经厂也就逐渐地荒废了。一晃过去了150年,永乐大钟也没人问,也没人敲,也没人管。
搬家两次才安定
到了万历5年的时候,公元1577年,京城的西郊新建了皇家寺院——万寿寺。万历皇上下令,把永乐大钟迁移到万寿寺。
为了搬运这口大钟,先是在经过的路上打井,隔一段打一口井,等到冬季,从井里打水泼路,再在冰面上用原木作为拱杠,通过大量的人力来撬动放钟的木架子和拱杠,使大钟在拱杠上缓缓的移动。
到了万寿寺之后,还要事先堆好的一个大土堆,木架子推到土堆上后,围着大钟建钟楼,等盖好楼,在楼里面立起柱子,搭成架子,最后把46吨半重的永乐大钟悬挂其间。
这项工程不容易,从万历5年到万历35年,用了整整的30年。当大功告成时,万历皇上45岁,终于听到了钟声。明朝的文人记载,大钟昼夜撞击,声音非常洪亮,非常好听,传几十里地,声音也与众不同。
可是这大钟刚刚敲了20多年,就又无声无息了。明朝末年,内忧外患,皇上的命都保不住了,哪还顾得上敲钟呢。
雍正11年也就是1733年,全国大旱,为了祈雨,雍正在京城的北边建了一座觉生寺,并决定把永乐大钟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