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
大钟,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钟被移到
万寿寺
。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觉生寺(今称
大钟寺
)。
铜钟
通高6.75米,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铜钟合金成分为:铜80.54%、锡16.40%、铅1.12%,为
泥范铸造
。
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经专家测试,其声音
振动频率
与音乐上的
标准频率
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永乐大钟就会敲响。这口大钟已敲击了五百多年,仍完好无损。
[1]
永乐大钟的铸造成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实现。
[1]
大钟的外观(形式)设计赋予每道“平行环形线”2个功能:划分“铭文圈”和美化“合范缝”。划分“铭文圈”的实用性是为了“排版”和句读的需要,比如,钟体“中宫”外壁第1至第5“铭文圈”每行的字数都是43个字,与钟体下部逐渐外张相一致,每个“铭文圈”的行数在逐步增加,第1“铭文圈”共400行、第2“铭文圈”共408行、第3“铭文圈”416行、第4“铭文圈”424行、第5“铭文圈”441行,《诸佛名经》在永乐大钟内、外壁之间“三进三出”,也是通过其内、外壁的“铭文圈”实现的;美化“合范缝”指的是铸钟工艺的需要,永乐大钟的钟体虽说是一次性浇铸而成,但它采用的是“地坑造型表面陶化的泥范法”,在铸造准备过程中,其“外范”是将逐个制作的“铭文圈”合成一个整体外范,铸成后难免留下“合范”的缝隙痕迹,永乐大钟则运用若干条规整的“平行环形线”把其美化了。
永乐钟铜质精良,致密坚固,合金纯度考究。从大钟顶部一个微小的砂眼中取出一个微小的金属颗粒;从大钟底部不显眼的边缘刮掉一点
金属粉末
。
化学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大钟上下部位的成份是均匀而一致的:铜80.54%;锡16.41%;铅1.12%;锌0.22%,永乐大钟除含有铜、锡、铅、铁、镁外,还含有金和银,而且含量很高,其中含金18.6公斤、含银38公斤。大钟内还检出了0.03%的金和0.04%的银。青铜的
机械性能
曲线显示,当含锡量在15%至17%时,
抗拉强度
达最高值,声学性能也达到最佳状态。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
考工记
》中的“
六齐
”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