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容,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运营传播及公共事务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香港大学全球创意产业课程学部顾问。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美国福坦莫Fordham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学士。海淀区第15、16届人大代表。2006年底加入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负责对内、对外沟通机制和平台的规划与建设,让公共事务和传播工作面向更广泛的受众,通过沟通密切与受众的联动,把思想展示给市场,承载组织的变化和成长。
对社会有更多关注
说到微软,提到IT产业,讲起电脑科技,很多人会把这些信息和男性联系起来,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科技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进入人们的视角,比如,第15、16届海淀区人大代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商容。
与微软CEO 萨提亚·纳达拉在2015中美互联网高峰论坛上
微软1992年来到中国扎根海淀。今年还恰逢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20周年,也是商容在微软工作的第11个年头。谈到2007年微软选择在海淀买地盖楼建设研发园区的事情,商容像聊自己的家事那样熟悉——2008年5月奠基典礼,2010年12月封顶,2011年5月微软丹棱街5号新园区启用,成为中关村新地标。她是见证人,参与了整个建设的过程。
说起来,外企在中国买地建楼的不多见,而微软和海淀的渊源很深。商容回忆道,“微软26年没有离开过海淀黄庄方圆十里地,最早在海淀黄庄路口的开源写字楼,后来在知春路上的希格玛大厦,再到如今的中关村西区。”比尔·盖茨希望微软离高校科研院所近一些,“让我们的研究员和实习生来微软可以‘骑自行车就能到达’(bicycle distance),也希望我们能够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高校人才。”
20多年从事政府事务、企业传播、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公共事务以及危机管理等工作,让商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生活工作在海淀,商容对海淀区的感情也格外深厚。作为海淀区人大代表,怎样让这个地方更有吸引力、这里的人“爱在此乐在此”,是她时刻在思考的问题。
伦敦商学院EMBA同学到微软新视界参观交流
她是个很接地气儿的人,谈到对人大工作、对人大代表的认识,商容说:“人大代表不能神话。”做人大代表前后,商容关注的问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商容坦言现在会有更多的思考,会考虑更多的教育、医疗、居家养老、道路环境甚至是垃圾处理分类等等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的问题。
比如小黄车、摩拜,本来是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便捷方案,现在因为过度投放, 社会管理成本很高。怎么解决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新问题?怎样解决新问题带来的新矛盾?“如果我不做人大代表,这些事情离我比较远。第一次当选人大代表有了5年的履职经验, 对我来说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可以边做边学习的机会。我会尽可能地结合我的优势和经验, 脚踏实地地多贡献一些。”商容如是说。
要让更多的人受益
做了人大代表之后,商容参加了很多人大组织的学习、培训,代表联系选民月等活动,并参与讨论居家养老相关条例、问题青少年管教立法审议,参与定点精准帮扶等,并为海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出谋划策。
谈话中,商容的言谈举止里透着温柔,她的观点有很强的逻辑性,兴许是她的职业使然,让人很自然地就能感受到她的亲和力和很强的说服力。
她一直努力做事,试图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人受益。她曾为海淀区的发展提交如下建议:《建议加强海淀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国际文化创新区名片》。
结合海淀区的情况,商容提出,要充分发挥海淀区创新人才聚集、高等院校创新企业富集的优势,加强海淀城市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国际文化创新区名片,增强区域内居民和企业员工的自豪感,以科技教育辐射效应和影响力为京津冀联动做出贡献。
与品牌传播界同行相聚在苏秦会年会
她提到纪录片《旧金山2.0 San Francisco 2.0》,以旧金山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作为参考。数字淘金热潮中,年轻的科技新贵涌入旧金山,正彻底改变着这座多元、包容、生动,且反主流文化的城市的生态。贫富差距的扩大,让那些奠定了这座城市灵魂的人——艺术家、作家、音乐家,不得不选择离开。
谁应当是这个城市未来的主人?旧金山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可能就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缩影。商容提出,通向未来的路上,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 别让心灵迷失。海淀有三山五园,好山好水、人杰地灵,她建议,政府牵头组建一个城市品牌志愿者顾问团队,为海淀的发展集思广益。
2005年在纽约Fordham大学参加EMBA毕业典礼
合作共赢 让中国企业有国际视野
怎样发挥海淀区的优势,让人才“引进来 走出去”相结合?商容提出了“打造开放的‘海创’实习生对接平台和实习基地”的建议。
在IT创新产业近20年濡染浸润,商容每年都会参加很多国际性交流、展会和论坛,从创新到技术商业化,从文化到商业,与来自学术界及产业界的人士就创新、创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作深入交流,这些经历引起了商容对于创新创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中官产学研合作问题的一些思考。
“海创”实习生对接平台结构设计
要用全球化的视角看海淀区的发展。商容建议,海淀区政府联合区域内富集高等院校和中外企业资源,联手打造开放的“海创”实习生对接平台和实习基地。顺应当前“双创”与“互联网+”大潮流,建议依托海淀高等教育和创新企业资源富集的区位优势,建立一个开放的“海创”实习生对接平台,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塔尖”人才投身中关村创业生态圈,为海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核心区提供梯队高智人才储备,加速海外留学人员的智力回流。
从海淀区的实际出发,海淀汇集了一批全国顶尖高校,其人才储备是中关村文化双创发展的区位优势。商容说:“搭建一个创新创业、创意产业实习基地,整合与在校学生参与产业实习相关的信息服务等各种资源,形成一个信息充分、双向选择的社会化平台,既可以提升区域内高端人才的职业准备适应度,又可以为国际创新人才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建立海淀人才国际化健康发展的梯队和储备,引领塔尖人才培养的示范带头作用。
打造开放的“海创”实习生对接平台和实习基地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此举对企业、对政府、对留学生来说,是三赢的结果。
巾帼不让须眉,商容是一个优秀的公关人,也是踏实为百姓着想的人大代表,她有女性特有的细致,更有着开阔的眼界、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思考。处理地了琐碎,掌控得了大局。不只在商业领域、技术领域,也不只在为民服务的大事小情上,商容在多方面有她自己独到的思考和理念。她说,“多走路,多读书,期待技术与精神、文化链接,融入未知而必将不同的新天地。”我们也期待,商容代表的建议都能落地生根,影响到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采写/魏颖 照片由商容代表提供)
(责任编辑: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