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观剧,新版《大决战》细节有余气势不足,林彪形象颇有争议
新版《大决战》已播出9集了,看过之后颇有些失落,演员阵容没得说,演技也在线,最大的吐槽点就是关外的戏太重,内战爆发初东北最为牵动人心,但华东、华北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华东战场,1946年7月已经开始大打了,关于于内外线作战的讨论、七战七捷、两淮保卫战、涟水阻击战等著名战役都没有多少戏份,到孟良崮结果还是一笔带过,华东解放区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了,陈毅、粟裕的镜头加起来屈指可数;还有华北上党战役,国共谈判时绝对是关系全局谈判的重要战役,但相关领导人和前线作战情况前后加起来才几个镜头。

东北的争夺确实激烈,四平战役打得也惨烈,但也不需要这么浓墨重彩,尤其是四平保卫战的意义,从战略上讲只不过是拖延蒋介石向东北增兵,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的重要证据,如此多的渲染反而落了下乘。既然是正史就得符合历史,不要让后人以为解放战争的重点仅仅在东北,三大战役有两次是在关内啊,前期不铺垫后期怎么演,到时不觉得生硬吗!
再说演员,中央五大书记都是特型演员,演技在线,讨论的重点在林彪的戏份上,话说“刘皇叔”确实有演技,但饰演林彪却不敢让人恭维,首先林总外貌形象不会这么高大,因为枪伤的原因他走路有些佝偻;其次,怕光,林总喜欢待在阴暗的地方;第三,林彪喜怒不形于色,脾气还有些古怪,除了战役指挥其他都不甚关心,而戏中开枪打靶就让人疑惑了,一点小事岂能让林总怒开几枪。关于指挥员看地图这一场景,是反应一位指挥员形象的重要途径,但导演好像并不在意,剧中的林总喜趴在桌子前看地图,衬托的林彪有些高大,不符合历史人物;林总确实喜欢吃黄豆,但得分时候,一个人专心思考时是不会分心吃东西的,只有胸有成竹的时候才会放松下来,这时再吃几粒黄豆,即能缓和绷紧的神经也能缓和剧情。

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确实让观众眼前一亮,但编剧却把蒋介石过度丑化了、描写的太过小气,史料记载对于中共高层到重庆谈判蒋介石没这么在意,“ 一个**头子,有什么好紧张的 ”,从当时的社会地位来讲,蒋介石确实有这个资格,但这绝不是他的人格问题,戏中把他们放到了平等的地位来写,以此衬托蒋介石拒绝机场接机的小格局,说实话这样设定对历史人物有些太不负责,还有程潜夫人特意为毛泽东准备的那瓶辣酱,既然蒋介石没把共产党放在心上,又怎会在意一瓶辣酱呢,有些画蛇添足。
国民党第一夫人,刘涛演得真不怎么样,一句“达令”叫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再看编剧给她的戏份,就像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每当蒋介石接见国民党官员时这位夫人不是在倒茶就是在准备做饭,而真实的宋美龄是一位关心国家大事的女强人,在蒋介石面前温柔体贴给他以坚强的支持,公开场合不管是国民党大员还是美国官员、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她依然能应对从容,你觉得这位让美国国会为之倾倒的东方女性仅仅是依靠美丽的外表吗?

关于前线指挥员的描写太少了,用老版《大决战》中的台词讲“ 战役的困难不在我们这里,而在前线指挥员那里 ”,确实是,中央制定方针关键还得看落实,“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定律,但在解放战争史上我们不存在这种问题,解放军有着太多的、优秀的前线指挥员,各个阶层都能坚定地贯彻上级命令,出色地完成任务,这才是大决战胜利的关键,可是新版的呢,虽然决战未至,但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已经展开,除了东北韩先楚、朱瑞两位将军外,华东、华北等地的却没有,尤其是华东战场,已经从苏中打到鲁南决战了还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要真得等到决战吗?
最后再说细节,大决战题材太大,每一帧都非常重要,但编剧还弄些个人感情戏,虽然有意义有代表性,在这种题材的电影里尽量不要有,即使要反应当时百姓或某个群体的整体形象也不应该设置这么多的戏份,好无聊的;老版《大决战》中有一段描写当时解放兵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的戏,影片中一名解放名只用一句话就把国民党穷兵黩武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一段描写百姓支前的,《淮海战役》中只拍摄了一段小推车运物资的片断就说明了一切,而新版《大决战》逮着一个人物从山东写东北,着实有些冗余。

总之,《大决战》的播放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从一定意义讲类似于颂的一种文体,中国古代《诗经》中就有颂这种体裁的文章,其目的在于歌颂某一政治时期的开明或国家政通人和的盛况,唐朝时期演变成了歌舞,如贞观时期李世民下令编制的《秦王破阵乐》,用来歌颂李世民的武功卓著,表演者一手舞干(类似于盾)一手舞戚(类似于斧子),在具备观赏价值的同时也不失金戈铁马的味道。
《大决战》作为一种影视题材的“颂”除了观赏价值外,也不应失去我党当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的气势,以毛主席为中心中央领导人运筹帷幄,有着气吞山河的气势,不惧反动派的强大,挥手间千军万马奔腾;千里之外,我军有着优秀的指挥员,他们在中央的率领下决胜强大于己的敌人,谈笑间敌军灰飞烟灭,这种气势才是《大决战》该有的气势,而要拍出这种气势,仅凭几个主演或者一群群演是完不成的。

记得看《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中有这样一段戏,华东野战军攻渡过长江攻占国民党首府南京,降下国民党旗帜挂上红旗,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愿望即将实现,在这伟大的时刻远在北京的毛主席诗兴大发,挥斥方遒写了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种大气魄大格局,再现了伟人的风采,也展现解放军英勇不凡的气势,这才是一篇可以流传存世的佳作,希望《大决战》后面能给我们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