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
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平原一般分为宁夏
青铜峡
至石嘴山之间的
银川平原
,又称“
西套
”,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
巴彦高勒
与西山咀之间的
巴彦淖尔
平原,又称“
后套
”,和
包头
、
呼和浩特
和喇嘛湾之间的
土默川平原
(即敕勒川)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
两汉时期
早在
秦汉
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发展农业。西汉时,
元朔
二年(前127年),
汉武帝
派
卫青
“出云中以西至
陇西
,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遂取
河南地
”,占领“
河间
”,即河套。然后大臣
主父偃
向武帝上疏,“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
朔方郡
(今内蒙古
巴彦淖尔
市
磴口县
)和五原郡(在今包头西)。后又于元朔四年(前125年)置
西河郡
(郡治今陕西
府谷
西北)。
河套平原还有
云中郡
、
定襄郡
。
北地
、
上郡
的北部也延伸到河套地区。
武帝又在郡下设县,数目一度达90个之多。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河套在汉代为朔方郡、
五原郡
、云中郡、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和西河郡的河西部分,统属
朔方刺史部
。
王莽
时期,与匈奴关系交恶,河套重新为匈奴夺得,边民或“死亡系获”,或“流入
内郡
,为人奴婢”,河套的开发转入低潮。
东汉初年,国力衰弱放弃河套,建武二十六年(50年),
匈奴分裂
南匈奴
归附,河套才得以收回,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
永平十六年(73年)
明帝
遣
窦固
等四路出击,
北匈奴
遭到致命打击,以后
窦宪
再次出击,北匈奴辗转西迁。随着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河套地区出现了一个和平安定的
社会环境
,
经济开发
再次出现高潮,这个高潮一直持续到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东汉中期河套开发的情况,集中体现于20世纪后半叶发现的
汉画像石
和
汉墓壁画
。
河套平原
三国至民国
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东部地区南北朝时称“
敕勒川
”。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五代时叫“
丰州滩
”。
北宋
时河套被
西夏
和辽朝所分别占有。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
贺兰山
以东,狼山、
大青山
南,
黄河
沿岸地区。并以
乌拉山
为界,东为前套,西为
后套
。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明朝以后称“
土默川
”。
清朝后期
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
走西口
),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
农业区
。清代
光绪
年间形成八大灌渠。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
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公里,南北宽20~90公里。面积约2.5万
平方公里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
洪积平原
,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
黄河冲积平原
。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
土默川平原
。
河套平原——内蒙古的鱼米之乡
阴山山脉
与
鄂尔多斯高原
间的断陷冲积
湖积平原
。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
西南部,北至阴山南麓,
断层崖
矗立于平原之北,界线明显;南到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
陡坎
,由于
库布齐沙漠
散布,界线较模糊;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东及东南与
蛮汗山
山前丘陵相接。介于北纬40°10′~41°20′,东经106°25′~112°。 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20~90公里,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包括
呼和浩特
和包头两市的大部,巴彦淖尔市的南部,
伊克昭盟
的北部和
乌兰察布市
的小部分地区。
黄河在甘、宁、内蒙古、陕、 晋5省区境内形成马蹄形大弯曲,这一大弯曲的北部,亦即
白于山
(
陕北
)以北,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芦芽山(
晋西北
)以西的地区称为河套。这一地区黄河两岸的平原称为河套平原,西南起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卫县
的
沙坡头
,东北到内蒙古自治区
清水河县
的喇嘛湾,可分为
银川
(宁夏)平原、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称土默川平原)3部分。 一般称河套平原仅包括前套和后套平原。
河套平原
乌兰布和沙漠
地处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
阿拉善盟
境内。北至狼山,东北与河套平原相邻。东近黄河,南至
贺兰山
北麓,西至
吉兰泰盐池
。南北最长170公里,东西最宽11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海拔1028- 1054米之间,地势由南偏西倾斜。属中
温带干旱气候
,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季风强劲。沙漠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垄岗形沙丘,北部多固定和
半固定沙丘
。解放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治理,在
蹬口县
二十里柳子至
杭锦后旗
太阳庙一线,营造一条宽300-400米,长175公里的
防风固沙
林带,林带两侧5公里为
封沙育草
区,控制了沙漠东移。沙漠内除种树种草外,还开辟出20余万亩耕地,主要种植
小麦
、玉米、甜莱、
葵花籽
及各种
瓜类
。
乌兰布和沙漠
日照丰富,可以引 黄河水
自流灌溉
,湖池广布,有发展农、牧、林、渔业的良好条件。
河套平原游牧
黄河在宁夏境内,从
磴口
(巴彦高勒)至
包头
之间的一段,称为东套。西套平原和东套平原合称
河套
,过去常说,“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所谓一套是指此而言。河套一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
降水量
稀少,因此远自
秦汉
时代起,居民已在这里开凿沟渠,引黄河河水灌溉,农业十分发达,素有“塞外江南”、“塞上粮仓”之称。
黄河流入东套平原,河
面宽
连三公里以上,水势十分缓慢,河床上满布沙洲、
岔流
,还有许多旋流,俗称“破河”。黄河河水达
洪水位
时,形成一片汪洋,不分干岔。这一段黄河的河道,极不稳定,常向南北迁移,因此造成许多
牛轭湖
,俗称“死河筒”。 东套平原由
耕地
、草原和荒滩相间组成,渠道和林带纵横交织,形成黄河沿岸一个较为完备的排灌区。
河套平原的向日葵田
三湖河平原位于河套平原的东南端,
乌拉山
与黄河之间,西起西山咀,东至巴彦淖尔市与
包头市
交界,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15公里,面积700平方公里,为一狭长地带,地势由山麓向黄河、由西向东倾斜。地面坡降度平均1/7000左右。海拔1010~1200米,可分为
河漫滩
、黄河冲积平原、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山麓洪积平原四部分。河漫滩分布于黄河北岸,大致在
防洪堤
以南,高出黄河
枯水位
0.5~5米,南北宽数十米不等。密生着喜水植物红柳林。黄河冲积平原在防洪堤以北,面积最大,约42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位于冲积平原之北,面积很小,为一东西向狭长地带,宽约1~2公里,高出冲积平原4~7米,形成一级阶地。山麓洪积平原在乌拉山南麓,
110国道
以北,由北向南倾斜,海拔1050~1200米。组成物质较粗大,以花岗岩、
片麻岩
为主,常与
砂壤土
混合,上面生长牧草。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
黄河从
磴口县
的
巴彦高勒
进入平原,至
清水河县
的喇嘛湾出境,长550公里,河道逶迤蜿转,
河曲
发达,
河床坡度
小,水流平稳,
年径流量
250~300亿立方米,矿化度0.3~0.6克/升。早在
秦汉
时代即屯兵移民,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唐曾于后套开挖大型渠道。
清中叶
以后,灌溉发展较快,先后建成
永济渠
、长济渠、黄济渠、杨家渠、塔布渠等,至清末黄河两岸已有八大干渠,
灌溉面积
达20万公顷。
中华民国
时代在后套灌区之东建三湖河灌区,在前套建民生灌区。然未经全面规划,渠系紊乱,无坝自流,旱年水不进渠、汛期泛滥成灾。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套平原灌溉事业发展迅速,在黄河干流上建成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南北两岸修建
总干渠
500多公里,灌溉面积由50年代以前的16.67万公顷扩大到66.67万公顷。现共有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纵横交错。河套平原有
可耕地
960多万亩,已开垦近500万亩。盛产
小麦
、玉米、
高粱
、糜黍、
胡麻
、
甜菜
、
酒花
、
葵花籽
等作物,是中国和自治区重要粮、糖基地,被誉为“塞上谷仓”、“
塞上江南
”。因多年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造成
土壤次生盐碱化
严重,已进行综合治理。
内蒙古河套平原的小麦
河套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灌溉系统
发达,有可
耕地面积
960多万亩,现已开垦500多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糜麻、
葵花
、甜菜、酒花、瓜果、大
白菜
等作物。这里是自治区小麦的主要产区。
蜜瓜
、大白菜、酒花、葵花、
枸杞
等,是驰名全国的特产。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有“塞外米粮川”、“塞上粮仓”、“塞北江南”之称。河套地区的
畜牧业
和
水产业
也很发达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
石墨
、
石棉
、盐、碱、稀土等多种
矿产资源
。
河套平原地下水丰富,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
含水层
由厚变薄,
涌水量
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小时;矿化度渐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 黄河南岸
地下水埋深
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矿化度1~3克/升。
黄河流经
巴彦淖尔
盟340公里,年经总流量315亿立方米,
水利资源
非常丰富。1959年修建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69年开挖了总干渠(二黄河),全长180公里。1975年完成了总排
干沟
工程,结束了有灌无排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