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激心理的人在认识问题时固执己见的情绪化表现。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
偏激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认识上的片面性
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比如,有的学生一次考试考好了,就以为自己什么都好,洋洋自得,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而有时一次考试不理想,就消沉到底,一蹶不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
情绪上的冲动性
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
行为上的莽撞性
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中学生往往认为友谊就是讲义气。当他们的朋友受了别人“欺侮”时,他们往往二话不说,马上就站出来帮朋友打架,把蛮干、鲁莽当英雄行为。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内分泌功能迅速发展,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的兴奋度常迅速地增强或减弱,从而形成情绪的波动不安,出现偏激认识和冲动行为。
辅仁淑凡心理专家的建议
01必须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和认识问题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避免强调某一点或忽略某一点都而影响你的结论。分析问题时不要单凭主观认识出发,更不能从直觉出发,应该进行反复的分析研究,不要轻易地表态,也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人的意见。
02认识偏激心理要害是情绪的激愤
要加强自己的意志修炼,培养沉着、老练的处世态度。对他人的意见,要按奈住自己的激愤情绪,冷静地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支持,或反对,都不能以偏概全,夸大自己的偏激认识,更重要的是避免轻易与人起争论。
03树立谦虚的态度
偏激心理与傲慢的态度有关,总觉得自己不错,常常自以为是,而不自以为非,这就容易滋生偏激情绪。为此,克服自满意识,树立谦虚态度,就能遇事不狂妄自大地表态,而是在静心思考之后再陈述自己的见解。这就为你赢得思考的余地,不至于贸然表态而造成被动。
04加强学习,拓宽眼界,提高认识水准
具有偏激心理的人并不是专门与人作对的,其见解也并非全是错的,只是过分地强化自己的看法。因此,为了在表述个人见解时防止偏激,易于被人接受,就应该用知识装备自己,接触各种各样的材料,掌握多种辩论技巧,以便有理有据地陈述个人的观点。当你对某个辩论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时,就会变得沉着、大方、冷静、自信,即使有人情绪偏激也不会以眼还眼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