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张立新(徐想 摄)

4月21日,国新办举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2021》)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张立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聚焦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需求,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制度,拓展服务方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服务效果显著。

就业服务方面: 目前,全国区(县)级以上普遍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绝大部分街道、乡镇建立了基层服务平台,大部分社区、行政村配备劳动保障服务人员。2020年,组织提供招聘求职、职业指导、创业服务超1亿人次,组织54万青年参加见习,帮助167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助4.9万户零就业家庭中的5.1万人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职业技能培训方面: 2017年,会同财政部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补贴领取对象和条件。2019年,启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明确和完善职业培训和生活费补贴政策。2020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700万人次,以工代训2209万人。

劳动关系协调方面: 各级人社部门通过多种渠道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发布劳动合同示范文本。2020年,公开发布分职业种类、分岗位等级的企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指导27个省发布上一年度工资价位信息和企业人工成本相关信息。

劳动用工保障方面: 2020年,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案件221.8万件,调解成功率达70.6%,仲裁结案率达96.2%。同时,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2020年共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0.6万件,督促用人单位与58.5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建立“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提供监察执法服务。

下一步,将围绕《国家标准2021》在三方面推动劳动就业服务标准化工作。一是进一步细化国家标准服务项目对应的具体人社服务事项,优化流程。二是不断完善标准实施相关政策。三是开展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不断提升服务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