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语,它的前半部分是比喻或隐喻,也称“提示语”,后半部分是意义的解释,也称“目的语”,说出前半部分是为了引出后半部分。 [3]

“歇后”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歇后语”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 [4] [5] 20世纪60年代以后,较著名的歇后语专集有三种:一是尚时英编著的《俏皮话精选》;二是杨光中编著的《妙言妙语》。20世纪80年代,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歇后语大全》一书,该书收录了常用歇后语12000余条。 [3]

歇后语可大致分为分为谐音类歇后语、逻辑推理类歇后语、寓意类歇后语。 [6] 歇后语大多来源于日常口语交际、社会世俗文化、中国的谐音文化、历史故事等。 [7] 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歇后语的基本意义是由后一部分来表示的,前一部分表示附加于基本意义之上的某些色彩意义。 [8] 歇后语可以单独成句、作为句子成分或者灵活运用。歇后语的修辞作用包括形象化、诙谐性和讽刺性。 [9]

歇后语具有与其他熟语不同的语言结构形式和昭彰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各方言区歇后语更具区域性特色,如四川方言歇后语、甘肃方言歇后语、东北方言歇后语、粤语歇后语等。

歇后语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数量不断地增加,内容不断地充实,它的创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百姓生活的情调。歇后语是熟语的成员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是深深地植根于汉语沃土上的一朵奇葩,是民族的语言的精华。 [10]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 ·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 郑五歇后体 ”(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 战国策·楚策四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歇后语。 《 辞海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 诙谐 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 节节高 ”。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 金瓶梅 》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 秋胡戏 ’”,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 秋胡戏妻 ”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 俏皮话 ,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 陈望道 在《 修辞学发凡 》中,将歇后语列入" 藏词 "格一节介绍; 郭绍虞 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 隐语 "、" 谜语 "、" 谚语 "、"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 谐音字 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1]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 同音字 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 饶有兴味 。有的书把它列入“ 双关语 ”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 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况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 比物 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 了然于心 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 如: 纸糊的 琵琶 ——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 谐音 类。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 跋足 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2] 在游戏情境中畅游歇后语 .百度学术 [引用日期2021-05-22] [3]  李学季主编. 中国歇后语[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04: 1-11.(仅支持电脑查看) [4]  马国凡,高歌东著. 歇后语. 1979: 1-2.(仅支持电脑查看) [5] 什么是歇后语? .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24-11-27] [6]  邓瑞玲, 袁婷, 李海青主编. 现代汉语概论[M]. 2021: 254-257.(仅支持电脑查看) [7]  王岩. 汉语熟语的文化认知. 2012-8: 126-127.(仅支持电脑查看) [8]  温端政著. 方言与俗语研究: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M]. 2003: 431.(仅支持电脑查看) [9] 如何正确使用歇后语? .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24-11-27] [10] 文化视野中的歇后语研究 .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