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的“倭”究竟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倭,从人从委。委,从禾从女,“委曲也,取其禾谷垂穗委曲之儿,故从禾。”在上古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吴越一带的居民有时候也被称为倭人。

(穿和服的日本女人)

那么倭在日本汉字中是什么意思呢?“倭”音读为“わ”(Wa),与“和”字同。训读为“やまと”(Yamato)也是与“和”字一样。“やまと”(Yamato)就是“邪马台国”的“邪马台”。日语的第一人称,如汉语中的“我”的发音就是“われ”(Ware)

什么是音读,什么是训读?

音读是指,日文汉字的发音,汉字当初传入日本时的汉语发音就是音读,在日本,每一个汉字都有对应的汉语发音,不过这些发音与现代汉语的发音迥异,因为日语中汉字的发音是中古时代汉语的发音。

训读就是,该汉字在日本固有词中的发音。

(日本街头的汉字)

这样的解释可能对没有学过日语的同学来说,有点混乱。举个例子,比如烟草的英语是“tobacco”,烟草在明朝之际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也叫“淡巴菰”,淡巴菰是“tobacco”直接的音译,这就叫做音读,而烟草是汉语的固有词组合的,就叫做训读。

日本一些学者认为“倭”是我的意思,倭国就是“我的国”,在日本汉字中并没有贬义。还有人认为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其发音与日语中“女人”的发音是一样的,中古汉语“倭奴”的发音是“wana”,古代日语中“女人”的发音是“wonna”。

“倭人”这个词汇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出现的很早,并不单指今天的日本列岛的居民。《山海经》、《论语》、《论衡》就有对于倭或者倭人的记述,但对这些记述并不是指今天的日本,而是指吴越一带,东南沿海岛屿上的居民。到了《汉书》中,倭人才是指日本列岛的居民。

(人类父系DNA的迁移)

其实“倭人”在先秦的时候,分部范围很广泛,从云南一直沿着东南沿海到江浙一带,日本今天的大和族就是起源于云南滇池附近,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认为,倭族最先在长江中上游生活,在滇池附近成功栽种水稻,并在长江流域成立一些小王国,后被华夏族所灭,流散至东南亚各地和日本。

然后呢,“倭”音读为“わ”(Wa),与“和”字同。训读为“やまと”(Yamato,邪马台)也是与“和”字一样。

这就是说,倭其实就是倭族的自称。倭族为什么称自己为倭呢?因为是倭是“我之国”的意思。

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日本九州岛北部的两个部落,倭奴、犬奴二国打仗。倭奴国王希望得到中原大国相助,便遣使通过朝鲜半岛来汉朝见汉光武帝,给光武帝进贡了十根竹棍、十卷粗麻布、十名生口(男女奴隶)。汉武帝封倭王为汉倭奴国王,并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古代,在北宋以前,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或者是藩属国拿到了中央王朝的印绶,获得了中央王朝的册封,回去以后就可以摆平当地的部族。因为当时,中华帝国威名远播,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再小的国家,背后只要有美国撑腰,它也敢和大国对着干。

到了曹魏的时候,邪马台国的使节说汉朝赐的印绶已经不能摆平当地的部族了, 女王卑弥呼女王为了巩固邪马台政权,花费巨大代价通使曹魏,魏明帝曹叡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授其金印。邪马台国拿到了曹魏的印绶估计是摆平了当地的部族,成为了霸主。不过史书对后来的事情,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跟踪。

(大和在日本列岛的位置)

唐代以前,日本列岛的政权来中国朝贡,都是自称倭国使者。到了隋唐之际,日本人的汉文水平也比较高了,发现倭字在汉语中有贬义,于是改国号为日本,日本的意思就是日出之国。因为日本在中国的东边,日本人认为日本是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在给隋炀帝的上书中就说:“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乎?”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日出之地的天子写信给日落之地的天子,您的身体还好吧?”隋炀帝听了这句话大怒,气的要攻打日本。

武则天的时候,倭国正式改国名为“日本”,以后中国历代王朝开始称日本国,而很少用倭国的说法。

本文为腾飞说史原创文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