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徐玉兰先生诞辰100周年暨交响乐《红楼梦》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世界首演。这是《红楼梦》首次以“交响乐”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贾宝玉”由青年越剧演员王婉娜担任。记者 蒋迪雯 摄
交响乐《红楼梦》前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世界首演。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部《红楼梦》。交响乐《红楼梦》由指挥家胡咏言,作曲家刘力、于阳共同创作,纪念越剧大师徐玉兰诞辰100周年。作品时长85分钟,不设中场休息,一气呵成。胡咏言率上海爱乐乐团、浙江音乐学院合唱学院近200人演出团体带来的震撼,交响乐与越剧的创造性融合,让乐迷、戏迷、书迷听见不一样的《红楼梦》。
从曹雪芹独白到红楼“挽歌”
把《红楼梦》移植到交响乐中,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有人研究了一辈子《红楼梦》还没读透,85分钟的交响乐,从哪里写起?
“我所写的,仅仅是‘我的红楼梦’。”胡咏言说。整部作品分六个乐章,第一乐章《独白》、第二乐章《合唱幻想》和最后一个乐章《挽歌》都由他完成。
《红楼梦》里有无数题材和人物,胡咏言最关注的却是作者曹雪芹。第一乐章《独白》,男高音歌唱家韩蓬化身曹雪芹。胡咏言说:“韩蓬的外形和红学家们考证的曹雪芹有点像,圆脸、微胖,样貌讨人喜欢。据说曹雪芹爱喝酒,喝醉了常把刚写好的《红楼梦》手稿弄丢。”古今中外有那么多和《红楼梦》相关的作品,很少着眼曹雪芹,而胡咏言希望用音乐去挖掘曹雪芹的经历、感受,展现他的内心世界。
第二乐章《合唱幻想》,选取了“大观园”“省亲”“金陵十二钗”三个片段。胡咏言不多着墨于人物和故事,而是发挥交响乐的优势,构建场面、营造氛围、传递情绪。“我把元春省亲的富贵荣华写成了一首浩浩荡荡的进行曲,金陵十二钗则用了一个小型室内乐组合去表现这些女性的性格和命运。”
末乐章是一曲红楼“挽歌”。长达20分钟的交响曲段落,展现了大观园的衰败,是属于红楼的葬礼进行曲,与第二乐章开头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85分钟,观众听见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坚持交响性,不怕被戏迷扔鸡蛋
今年是越剧大师徐玉兰诞辰百年。1958年,徐玉兰和王文娟在上海首演的越剧《红楼梦》轰动一时;1962年,两人拍摄了越剧电影《红楼梦》,徐玉兰演的贾宝玉是戏迷心中的经典。三位创作者学习了100多页的越剧《红楼梦》乐谱,多次观看越剧《红楼梦》电影,还曾前往阜阳、嵊州采风学习。
交响乐《红楼梦》第三乐章,是于阳写的《幻想曲》;第四、五乐章,刘力分别再现了“婚礼”“哭灵”两个经典段落,对应越剧唱段“金玉良缘”和“哭灵”,越剧演员王婉娜担任独唱。三位创作者希望,交响乐《红楼梦》不是在越剧基础上的简单改编,而是一部保留了越剧韵味的交响乐作品,让二者深入对话。
交响乐《红楼梦》上演,吸引了大量越剧迷。作品是否能满足戏迷们的审美,胡咏言并不担心。他说:“归根结底这是一部交响乐作品,戏迷们一定会听不过瘾。但是哪怕所有粉丝朝着我们扔鸡蛋,还是要坚持交响性。这部作品所有的形式逻辑、技术逻辑和情感逻辑都要符合交响乐的艺术规律。”
虽然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样的成功经验,但胡咏言坦言,真正将戏曲和交响乐结合的作品并不多。“戏曲是中国人的抒情方式,希望有更多作曲家继续探索,创作出更多既被戏迷喜欢也被乐迷喜欢,既面向中国观众也面向世界观众的作品。”(
记者 吴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