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家艺术基金专家严格评审,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批准,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以
“船
”述史:中国古船模工艺制作人才培训》获得
“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
2024年度资助项目
”中的
“艺术人才培训项目
”立项。
有些人可能对福船不甚熟悉。其实,福船是福建沿海一带制造的享誉世界的海船,是中国古代远洋木帆船的优秀代表。后来,福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福船制造技艺日渐式微,成为濒临消亡的民间手工技艺。
2009年,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福建海洋文脉,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立足
“建设海洋强国
”的重大战略任务,与吉林工艺美术集团、吉林省工艺美术馆深度产教融合,自
2020年开始共同培育中国古船模工艺制作人才,传承中华海洋文化技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计划于今年
4月启用
“船模大师工作室
”,面向全国招收约
30名古船模工艺制作学员,还将面向全校师生设立
“船模创新班
”,开展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
人是文化传承发展重要的载体、主体,古船模工艺、厦门珠绣、影雕工艺、龟糕印技艺
……不管何种非遗项目,它的活态传承依靠于人,也作用于人。就拿古船模制作来说,制作图纸、敲打船木、定骨涂漆、斧木撞击等全流程需要人长时间
“沉在木屑之间
”,较为枯燥,这让很多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可以看到,人才培养无疑是关乎这些
“老手艺
”传承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中
“新匠人
”的培养尤为重要,不然
“老手艺
”传承就会面临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困境。
幸好,不少
“新匠人
”已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情怀与担当
——作为厦门珠绣第六代传承人,
“80后
”朱劲在苦练技艺的同时,开始将创新思维与古老技艺融合,创作出更多适应新时代的珠绣产品;
1996年出生的戴毅安是
“惠和影雕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以活泼有趣的造型、充满
“潮
”气息的元素,深受年轻群体喜爱
……
无论何种
“老手艺
”,在新时代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培养
“新匠人
”。期待在
“新匠人
”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
“老手艺
”常态化进社区、进学校、开视频、开直播,以更多新渠道提高
“曝光率
”,从而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